打印文章 ] [   ]
青藏高原纵贯“绿色铁路” 沿线生态得到完整保护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7 月1 日 | 文章来源:中国网

在青藏铁路建设中,保护好沿线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被全体青藏铁路建设者视为神圣的职责。五年来,青藏铁路建设者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真做好铁路沿线的环保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一条高原生态环保型铁路,为雪域高原献上了一条绿色的“哈达”。

铁道部青藏办负责人介绍,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原始、敏感,是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五大水系的发源地,又是藏羚羊、藏野驴等国家珍稀动物的栖息地。这里常年低温低气压,高寒缺氧干燥,生态极其脆弱,植被破坏后很难恢复。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珍贵的生物物种,使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一直为国内外所关注。

因此,保护好沿线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成为青藏铁路建设的目标之一。为此,中铁道部和各参建单位严格按照“确保多年冻土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江河源水质不受污染,野生动物迁徙不受影响,铁路两侧自然景观不受破坏,努力建设具有高原特色生态环保型铁路”的环保总体目标和质量、环保“双优”的铁路建设目标,认真贯彻中央领导关于爱护青藏高原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指示精神,采取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双管齐下的方法,全面系统地展开环境保护工作。

铁路部门在建设中确定了“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开发与保护并重”的环保工作方针。以生态环境的评价结果指导设计、施工和环境管理,有效保护铁路经过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青藏铁路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首次设立环保监理制度,建立了由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统一领导、施工单位具体落实并承担责任、工程监理单位负责施工环保工作日常监理、专职环保监理实施全面监控“四位一体”的环保管理体系,对青藏铁路含量保护进行全过程监控,把生态功能保护、冻土保护、植被保护、水土保持、野生动物保护等各项环保措施细化到各参建单位和建设工点。

为了切实保护施工区段的高原植被,铁路施工中合理规划施工便道、施工场地、取弃土场和施工营地,对施工范围内的地表植被进行草皮移植和再造植被。铁路建设者在沱沱河、安多、当雄等海拔4500米以上地段进行了大面积的路基边坡植草试验和植被恢复试验,均获成功,开创了世界高原、高寒地区人工植草试验成功的先例。而今,唐古拉山以南安多至拉萨间已有300多公里路基披上绿装,成为高原上美丽的“绿色长廊”。

为保护青藏高原珍惜濒危的野生动物资源,铁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气息的重点区域,铁路全线设置了3个种类33处野生动物通道。据了解,在确定青藏铁路野生动物通道的数量和位置时,建设单位不仅请野生动物保护专家进行论证,还广泛征求了牧民的意见,使这些通道符合藏羚羊、野牦牛、野驴等珍惜野生动物的饮水、迁徙习惯,保障沿线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迁徙和繁衍。而今,每年春夏季节,分布在可可西里各地的藏羚羊都会集结成群,进行大规模迁徙,自由自在地穿过这些通道,长途跋涉前往气温凉爽、水草丰美的卓乃湖、太阳湖等地产仔,数月后再带着幼仔返回原栖息地。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等单位对藏羚羊迁徙情况进行检测的结果表明,野生动物已逐步适应通道环境。

在运营管护中,铁道部专门制定了青藏铁路运营期环境保护方案,建立了完善的多年冻土含量和野生动物前夕长期观测系统,为调整完善运营环保方案和保护高原冻土环境提供科学依据。为压缩运营人员,青藏铁路运输生产设备大量采用自动化控制和机械化维修。为防止旅客列车垃圾、粪便污染沿线环境,铁路部门采用的是密封性能好的旅客列车车体和集便期装置,列车垃圾装袋集中予以无害化处理。铁路沿线车站取暖采用了以电能、太阳能为主的环保型清洁能源并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此外,作为感觉青藏铁路的责任主体单位,青藏铁路公司将建立长期环境检测体系和重大环境事故应急预案,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运输管理总体规划重点考核,努力做好运营后的环保工作。

经青、藏两省区环保部门监测显示,青藏铁路建设对江河湖泊水质无明显影响,植被、冻土、湿地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沿线野生动物迁徙条件和铁路两侧自然景观未受破坏。全国人大环资委在专题调研后认为,青藏铁路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范例,是依法保护环境的先进典型。国家环保总局等部门多次检查后认为,青藏铁路建设环境保护工作在中国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中处于领先水平,具有示范意义。(陈山)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