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十五”期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三重历史使命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1 月11 日 | 文章来源:中国网

2006年1月11日上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发布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文化蓝皮书的主编张晓明研究员对“十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总体评价。

文化蓝皮书指出,“十五”期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有三重历史使命。

第一,“作为现在第三产业的主力军,通过推动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是蓝皮书始终关注的一个基本的任务,因为我们认为中国经济社会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才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由于整个国家GDP总量的增长,人均GDP不断增长,在1998年我们超越短缺之后,2003年我们的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这被普遍认为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超越了1000美元之后,总体的水平和消费的结构都会出现重大的变化,将从温饱型走向享乐型和发展型。由于消费结构的提升,人民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拉动了新兴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在产业结构上也要出现重大的转变。由此带动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们认为文化产业在这样的经济发展的逻辑中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战略性作用。事实证明,我们国家“十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发展确实在整个增长方式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已经被我们中央和各地方的政府高度关注。

第二重历史使命是“作为新一轮的改革的中心环节,通过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这一点是从体制改革这一点来看的。我们国家二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直到这一次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推开,主要的侧重点还是在物质生产领域,文化产业部门是在各个部门、地方和局部机构进行,但是它没有面向全国全面推开。这一次面向全国的全面推动,是我们国家文化体制全面完善的一个重要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是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规模之下才有可能的,因为我们大家知道,只有改变生产关系才能解放文化生产力。这一点从我们国家改革的角度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体制的全面改革。文化体制方面的改制全面推动了生产力。

第三重历史使命,“作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举措,不断落实繁荣先进文化,把政治体制改革引向深入,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从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讲的。这五年的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到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在十六大以前,我们并不是非常清楚,十六大我们明确了,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和政治文化的途径。在新形势下如何落实文化权利,如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我们从基本的方式上就基本明确了。所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推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甚至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这方面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

11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第1学术报告厅举行“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发布会”。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谢寿光先生主持。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国家发改委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齐勇峰等专家参加了会议。(郝琳琳)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