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莫把“精确”当“万能”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8 月16 日 | 文章来源:解放军报

当前,“精确指挥”、“精确保障”等理论已成为军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贯穿于这些理论中的精确思维更是炙手可热。但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精确思维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绝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如果言必称“精确”,将精确思维的作用神秘化、绝对化,有时也可能会适得其反。

精确思维用精确的、数字化的指标分析事物,是以定量分析为基础的纯理性思维;与之相对照,模糊思维主要依靠定性分析,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事物,具有更多的感性色彩。用数学知识打比方,精确思维强调研究问题要先精确到“点”,再由“点”出发去认识研究对象;模糊思维则是从“区间”或者直接从整体出发去认识和把握研究对象。显然,精确思维追求最大限度的严密性,它善于解决具有确实性、适于用数字指标进行量化分析的问题。而模糊思维以人们的分析判断和洞察能力为基础,感性色彩较为浓厚,适于解决确实性体现得不充分、难以量化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到来,精确思维的存在价值的确越来越重要。信息的传输以秒为单位计算;侦察预警能够提前几分钟,就可能争得主动;武器装备越来越精密和精确,真正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甚至是战役推演,双方的兵力、兵器计算和换算,精确的概念也越来越受到指挥员的重视。然而,精确思维又确实不是万能的。

——精确思维难以深刻认识战争这样充满盖然性的问题。不懈地追求对事物研究的“精确化”,这是精确思维的最大特性和优势。但是,当它面对难以量化、甚至是无法量化的事物时,这种优势就成了深刻认识事物的“绊脚石”。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告诉我们,战争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是确实性与盖然性的统一体。一般来说,艺术的、充满盖然性的事物是难以用数字来精确描述的。如果单纯用数学的、精确化的思维来认识战争这个充满盖然性的复杂问题,得出的结论极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人类历史上,所有试图仅仅用数字、数学方程式或几何图形来研究战争的努力,无一例外地失败了。可见,运用精确思维认识盖然性强的问题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使在战场日渐“透明”的今天,如果我们只用精确思维来研究和指导战争,也难免重蹈覆辙。

——在处理复杂事物时,一味强调精确思维也可能导致得不偿失。系统越复杂,要精确地认识它就越不容易,为达到精确所付出的代价就越高。在研究复杂事物时,精确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如果还机械、盲目地追求精确,就会出现为“更精确”付出奇高代价而实际效益不佳的后果。在军事活动中,因盲目追求精确度的些许提高而付出巨大代价的情况比比皆是。如:1枚携带核弹头的洲际导弹,精度为5米或50米的实战效果相差无几,但若将精度从50米提高到5米,则可能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此时精度的提高也可能已经不具备更多的现实意义。

——精确思维对于某些难以量化的“模糊问题”无能为力,在军事活动中尤其如此。军事领域里有不少问题,难以定量分析而更适于定性分析,适于用模糊思维来宏观把握。比如,武器装备的技术指标理论上是恒定的,但在实战中武器装备技、战术性能的发挥程度,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部队的数量和规模能够精确地掌握,军人的战斗精神却难以量化……诸如此类,如果一定要用精确思维来处理,就可能会因超越客观实际、刻意追求“精确化”而陷入困境,以致在实践中付出沉重代价。不难想象,如果战争单凭精确思维就可以谋划实施的话,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者就不可能是奋起抗争的苏联军民;美军在朝鲜、越南战场的结局,也不可能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有鉴于此,为了更好地研究和指导战争,我们在强调精确思维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模糊思维,二者互为补充才能相得益彰。(陈高峰 向科元)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