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战斗的锣鼓 时代的号角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8 月15 日 | 文章来源:解放军报

——抗日战争中人民抗战文艺运动扫描

如果说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那么抗战时期的文艺工作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抗日战争中,文艺工作空前的丰富生动和深入人心,文艺作品中宣扬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自救自强的精神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朽的抗战文艺精神,直到今天仍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得以发展、创新的强大动力。

抗战爆发以后,大批文艺工作者以笔代枪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以犀利的笔锋为抗日战争呐喊助威,以炮火与鲜血谱写出文艺史上史诗般的一页。抗日战争的爆发,使整个社会生活和作家创作条件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面对着全国人民高涨的抗日热情,文艺工作者们纷纷放下了原定的写作计划,进行抗日文艺宣传,人民抗战文艺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形成了史无前例的波澜壮阔的景观,大量燃烧着血与火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极大地唤起了民众、激励了士气。

诗歌、短剧、歌曲和报告文学成为当时文艺的轻骑兵。从燃烧着火一样激情的诗歌《向太阳》到短剧《放下你的鞭子》,从报告文学《叶挺印象记》到脍炙人口的歌曲《大刀进行曲》、《在太行山上》等,都以充沛而昂扬的战斗激情歌颂抗战。在延安、晋冀鲁豫等各人民抗日椐据地,丁玲、周立波、沙汀、何其芳等著名革命作家都写出了大量反映抗战的作品。当时作为抗战中心的延安,更是成了一座文化的城——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犹如一曲曲战斗、团结的颂歌,擂起了响彻中华大地,催促人们奋起抗战的隆隆战鼓。即使在大后方,在国民党统治区也有很多爱国作家用自己的笔去战斗。巴金创作了长篇“抗战三部曲”《火》,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也是抗战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篇章。在被日本侵略者占领的沦陷区,抗战文学在侵略者的高压下不断走向群众中。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生死场》是其中的代表作。上海被占领后的“孤岛文学”更以众多的作品,构成我国反法西斯战争文学的重要一部分。像当时留在上海租界的知名作家郑振铎、李健吾、许杰、柯灵等都为孤岛文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正如艾思奇所说:“有些作家的诗歌、杂文成了群众运动中的武器。”相对于以往的文艺作品,抗战文艺作品题材更加开阔,从抗战前线到后方,从国统区的农村到城市,从知识分子的觉醒到劳动人民的自发斗争都有所表现;形式上更是前所未有的丰富,尤其是能迅速反映抗日斗争现实、为人民大众乐于接受的小型抗日作品更深入人心。田间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写到: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诗行简短,寓意深长,充满着火热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爱憎情感,很多青年正是受到这首诗的激励而走上抗日战场的。光未然、冼星海在延安窑洞里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唱出了民族的苦难,也唱出了华夏儿女的刚强。周恩来听后欣然命笔:“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黄河大合唱》从延安唱到全国各地,所有抗日战场无不发出“怒吼吧,黄河”的战斗强音。

随着一首首歌曲唱响大江南北,一部部戏剧演出在乡间地头,作品中歌颂的反抗侵略、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的伟大精神,犹如一曲曲激昂的战歌,激励着无数中华优秀儿女高歌奔向抗日战场,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相入伍……一时间,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纷纷奔赴延安,奔赴抗日战场,有利地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展开。

抗战文学浓墨重彩地歌颂中华儿女抗击侵略者的英勇气概和英雄业绩,既描绘出一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历史画卷,也谱写出一曲曲英雄主义的赞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从来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历尽磨难,始终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品格根基。全面抗战开始后,在毛泽东“文艺为抗战服务”的方针指导下,延安文艺工作者喊出了一个共同的口号:“文艺工作者是抗日的战士,文艺是抗日的武器。”这个口号使广大文艺工作者明确了抗战文艺的方向,也使现代文学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文艺工作者们认识到文艺创作必须为大众服务,反映人民的声音,与时代的脉搏相合,偏离了这个主旋律,就会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迷失方向。

文艺工作者们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获得灵感和主题,以丰富而深沉的情感对民族的命运展开反思,满怀昂扬激愤的情绪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表现出在平常岁月所难以达到的思想境界与艺术感染力。像茅盾的《清明前后》、艾青的《北方》、刘白羽的《无敌三勇士》、孙犁的《荷花淀》、马烽的《吕梁英雄传》等作品,爱国主义成为共同的主题,革命英雄主义的基调贯穿始终。思想性永远是衡量文学价值的重要标准。这些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崇高而深刻的思想主题使抗战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作品中所塑造出的无数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所蕴含的昂扬奋发的精神营养,至今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民族自强而努力奋斗。抗战文艺的经验告诉我们,文艺与国家的命运、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密切相关的。只有与革命、历史前进的步伐相一致,只有为人民大众服务才能成为人民群众最欢迎的文艺。

诞生于硝烟炮火之中的抗战文艺,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不仅记录下了人民抗战的珍贵历史画面,更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许多精品佳作。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后,本着“给民众以激发,给战士以鼓励”的创作宗旨,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号召作家积极融入到工农兵群众中间,投入到现实斗争中去。深入生活,使得抗战文艺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和强大的生命力,也使得文学走向大众、走向工农兵,和人民大众实现了空前的结合。

生活的源泉汩汩流淌。在炮火硝烟中,作家们亲身经历和见证了血与火、苦难和牺牲、无畏的斗争和无私的奉献,他们被激励和鼓舞着拿起笔,从各个角度描绘这场神圣的民族自卫战争,揭露侵略者的野蛮残暴,歌颂人民的顽强不屈、浴血奋战,也鞭挞阻碍全民抗战的种种黑暗事物。

抗战开始以后,丁玲亲自担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带领着大批文艺战士穿梭于炮火硝烟之中,他们不仅根据群众的审美情趣结合抗战现实自己编戏演戏,还帮助群众开展文艺活动,既扩大了生活视野,丰富了写作素材,同时也受到教育和锻炼。在深入边区生活之后,丁玲和欧阳山分别创作了报告文学《田保霖》和《活在新社会里》。毛主席看到这两篇作品后,十分高兴,当即写信勉励他们:“到群众中去就能写好文章。”丁玲感动地讲:“什么是新的写作作风呢?就是写工农兵。”而刘白羽、聂绀弩、丘东平等既是战士,又是作家,平时和战友们一样行军打仗,当部队进行休整的时候,他们不休息而是趴在煤油灯下,奋笔疾书,把心血化成一首首诗,一篇篇小说。诗人田间更是一直战斗在抗战第一线,他在跋山涉水的马背上和徒步行军中吟成的“抗战诗抄”被称为是投向侵略者的一枚枚手榴弹。有些作家甚至在前线或敌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如丘东平、蒋弼、高咏,抗战后期牺牲的还有陈辉、郁达夫等。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品不仅渗透了抗日军民的鲜血,也染上了作者自己的鲜血,成为催人奋进的号角和鼓点。

抗日战场是创作的源泉,也是锻造文艺战士的熔炉。在中国现代的著名作家中,像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丁玲、夏衍、艾青等,都是在抗战中写出许多引起人民强烈共鸣的作品,从而奠定了他们作为文学大师的崇高地位的。

抗战胜利全民族的欢呼声,犹在耳边;抗战文艺的一篇篇作品、一幅幅画卷和一幕幕戏剧,也历历在目。抗战文艺运动作为中国文艺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已成为历史,作为今天的文艺工作者,应继承和发扬“抗战文艺”精神,时刻不忘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力争创作出更多反映伟大时代之声的文艺作品。 (赵阳)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