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画家车益祥的山水情结:笔端长聚山河情

国画《秋月》 车益祥作

当我手捧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车益祥画集》一书时,心情格外激动。画集中的一幅幅山水画作,既让你领略溪清林深山乡美,又让你看到云遮雾障如仙境。春涧泉流,夏云奇峰,秋山烟霭,冬季苍松,苍藤古木,田陌村叟……每一幅作品,都倾注着画家对祖国山水的深情,充满了诗的意境和音乐的韵律。

车益祥生长在浙江绍兴,那里郁郁葱葱的山、碧波荡漾的水,有绿树掩映的田家,有纵横交错的河流和古老的牌坊、石桥,处处入画的旖旎风光和墨香四飘的文化土壤深深熏陶着他,感染着他。学生时代,他便开始了临帖作画。后来,他参军来到了安徽驻军某部,驻地秀丽的自然风光再次激发起他业余时间学习山水画的激情。在当地书画界老师的指导下,他从《芥子园画传》入手,对“清四王”、“元四家”、“明四家”、“四画僧”等历代名家作品进行临摩,从这些山水画大家中学习技法,探索画理。

“美术之大道,在追索自然。”作为一名业余学习山水画者,与山水打交道,无疑是与孤独为伴。这些年,为写山之真骨,画水之魂魄,车益祥登长城,攀黄岳。把业余时间都放在了山水画的学习创作上。他从学传统,打基础做起,一锄一锹地耕耘在书画园地。担任领导干部后,他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谢绝了很多应酬,怀着别人无法理解的平常心态,精心研画。他神不驰散,专心一境,殚精竭虑,躬耕不倦。用他自己的话说,“不画则夜不能寐”,以致于出差开会都不可不带上笔墨。他的时间加法,使他赢得了时间;他锲而不舍的韧劲,使他赢得了丰富的艺术养分。他的前期作品,法度严谨,没有浮躁之气,如《溪山无尽图》、《云起山如画》等作品,构图严谨,用线练达,山石规范,点景有致,有明显的传统山水画的记印,透出了文人山水画的气质特征。

“师古不泥”、“笔墨当随时代”。车益祥深知,在探求绘画艺术的实践中,既要承袭传统,又要博采众长,法会于心,道发自然。他把对山水的感受融入到对绘画的艺术探求之中,并通过心灵的感悟,来摄取山水精气神韵。正如他所说:“我在创作时,家乡若干的山,多层的水,漫天的云,蒸腾的雾,森森的林,都有一种突动的灵气在浸润心扉,情有独钟。”在他的作品中,没有具体的去表现名山、亭阁和树木,而是在表达一种心境,捕捉人与自然间那个天人合一的亮点。曾在军报刊登的那幅《峰聚波横》的山水画,作者充分运用国画的技法描绘出了大自然的美。这幅作品,用线练达,刚柔并济,连环映带,交错呼应,绵密的结构表现出了扎实的基本功。整个画面用墨,黑而有透明感;用水,润而有层次感;用笔,变而有节奏感;用色,淡而有明快感。画出了层峦叠嶂的山,写出了姿态轩昂的松,灿出了轻柔若绵的云。由笔墨生成的山石树屋若隐若现,瑰丽不凡;无笔墨生成的烟岚云雾,若浮若动生机不息,把“天下无山可弟兄”的山水胜景、风云壮观作了尽情的抒发。

观车益祥的山水画作,细心品味,都能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体悟。画作《静静的山村》,画家通过对山区小景惟妙惟肖的描绘,让青山厚土吟咏出一篇洋洋洒洒,历经数千年农耕与丰收的颂歌,是对广袤大地的礼赞,更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新山村、新农民、新时尚的讴歌。《溪山深秀图》,则画出了溪山万壑千崖锁翠烟的瑰丽神秀,画家以其“移山”之力,妙合天然,将心中仰慕的溪山精魂成之于画,其神韵四溢的艺术魅力令人神怡。中国美术学院的一位资深教授这样评价说:站在车益祥的画前,你会在尺幅之中领略“无限风光 ”,神不移而神游山川林壑。

要提高书画的品位,还需具备高深的学养。这些年,车益祥还注意提高“画外功夫”,他认真阅读了《傅抱石美术论文集》、《黄宾虹画语录图解》等美术论著,以及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自学了哲学、现代科学等课程,理论知识的滋润,使他更好地驾驭山水画语言,表达内心深处的思想情感。因此,在他创作的一幅幅山水画中,融通古今,意境幽深,无不跃动出一股“清逸”之气。 (记者 王士彬)

《解放军报》 2004年07月09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