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组歌》的幕后珍闻

《长征组歌》从1965年8月1日在北京首演成功到今天,历经了近40个春秋,在国内外巡演了1000多场次,观众多达百万,堪称中国合唱史上的奇迹。近日,笔者有幸采访了《长征组歌》的老合唱队员、战友歌舞团艺术指导、著名男低音歌唱家马子跃,听他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长征组歌》有两个版本

人们大都知道《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战友歌舞团创作演出的,却很少有人知道总政歌舞团还曾经创作演出过另一个版本,名为《红军不怕远征难———表演大合唱》的《长征组歌》。这两个版本都是肖华作词,内容基本相同,但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却截然不同。

1964年,肖华在病中创作了《长征组诗》,共12段。同年11月,肖华找来总政歌舞团团长时乐濛和战友歌舞团团长晨耕,将这部长诗交给他们,要求两个团各搞一台节目,1965年纪念长征胜利30周年时演出。他说:“我不是让你们合作写一台《长征组诗》的歌曲,总政歌舞团要搞一台带舞蹈的大合唱,战友歌舞团可以搞一台便于推广传唱的音乐晚会,不一定写成12首曲子,也可写成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那样的歌曲,把这12首诗的意思融进去。”为了让作曲家更好地发挥艺术创造力,肖华将军还说:“你们可以根据作曲的需要,改动部分词句。 ”因此,两个版本的歌词也略有不同。例如,第一曲《告别》中,战友歌舞团的是:“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总政歌舞团的是:“紧紧握住红军的手/捷报早日传故乡”。

历经半年时间的创作和排练,1965年7月19日在天津人民礼堂,肖华第一次审看了《长征组歌》。他看完演出后说:“你们的演出让我很感动,你们把歌唱活了,因为长征本身是伟大的,是感人的,你们的歌展现了伟大长征的面貌,你们的演出是成功的。”同年8月1日,《长征组歌》在北京民族宫礼堂正式公演,立即轰动全国。《长征组歌》的主要歌曲迅速传唱开来,当年就在全国各地演出50 多场次,观众达10多万人。

总政歌舞团创作演出的《红军不怕远征难———表演大合唱》也相继排练成功,于1966年2月在北京京西宾馆礼堂演出了两场,当时周恩来总理和肖华观看了演出。演出后,周总理问肖华,这两个版本哪个更好?肖华说,各有千秋。马子跃回忆说:“当时我们战友歌舞团的演员是陪同周总理一起观看的这场演出,印象很深刻。总政歌舞团的节目很壮观、很有气势,既有合唱也有舞蹈和表演,音乐的交响性比较强,运用的美声唱法和西洋音乐元素更加丰富。”后因种种原因,这部作品没有再公演过,其中的歌曲和音乐也没有流传开,因此鲜为人知。

周总理参与演唱的一次《长征组歌》

一提起周总理,马子跃老师的眼眶总是湿润的。在马子跃的记忆中,周总理和《长征组歌》有着难以言表的不解之缘。

周总理不仅喜欢看、喜欢听《长征组歌》,还专门请战友歌舞团的歌唱家为他教唱《长征组歌》,他对每一个唱段、每一处表演都如数家珍。战友歌舞团在创作过程中,曾修改了肖华的部分词句,其中第四段《四渡赤水出奇兵》的原诗是“主席用兵妙如神”,因为“妙”字不好发音演唱,所以就改为“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周总理看后说:“这是《长征组歌》中的神来之笔。”

1966年6月5日,周总理亲自带领《长征组歌》剧组出访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每到一个城市,都举行盛大的演出活动,巡回演出了一个多月,《长征组歌》轰动东欧。在国外演出时,由于日程安排很紧,演出场次多,演员们都很疲劳。周总理特意指示:“我在观看演出的时候唱全场,我不在场时可以唱选段。” 马子跃含泪回忆陪同周总理访问东欧的日子,他说:“那是我一生经历过的最幸福也最难忘的演出。1966年6月26日晚上,我们《长征组歌》剧组的演员们在阿尔巴尼亚的地那拉市举行一场大型演出后,总理高兴地走上台告诉大家,晚餐到中国大使馆吃贴饼子,全体同志立刻欢呼起来。在去中国大使馆的路上,周总理对大家说:‘咱们吃完晚餐后,演几段节目慰问一下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我和你们一起唱,咱们就唱《长征组歌》的第七曲《到吴起镇》,好不好?’当时,大家兴奋极了。吃完饭后,总理一边唱,一边打着拍子,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激动的热泪盈眶。那个夜晚,我终生难忘。”

此后,周总理又专门安排《长征组歌》先后赴前苏联、日本等国进行了访问演出,共演出了60多场次,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

一场没有观众的演出

“文革”期间,《长征组歌》曾被禁演。1975年,邓小平主持军委工作后,指示复排《长征组歌》。同年10月,复排后的《长征组歌》在北京展览馆剧场连演40多场,场场爆满。一天,演出刚刚结束,演员们还没来得及卸装,就接到一个来自周总理办公室的电话,说总理想看《长征组歌》,但总理现在在医院的病床上,无法到现场观看,请大家对着摄像机再演一遍,他在医院通过电视观看。马子跃动情地说:“演员们都哭了,大家迅速整理好服装、道具,在唐江的指挥下,面对着摄像机,开始了给周总理的最后一次演出。虽然我们面对的是空空的剧场,但通过摄像机上闪亮的小红灯,大家都知道,我们最最敬爱的周总理此时正面带微笑地注视着我们。同志们都拿出了最佳状态,含着泪全力以赴地演唱着。”

事后才知道,此时的周总理已经病得很重,刚刚做完手术,听到《长征组歌》复排公演的消息后十分高兴,指示电视台为他安排录像。为了证实这次演出的真实性,马子跃老师四处收集资料,终于发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选刊》 1977年第30期上记录着这样一段话:“周总理在病重期间仍然关心着《长征组歌》的复排公演。”

从第一场唱到第一千场的马子跃

现年59岁的马子跃,1965年8月1日首演《长征组歌》的时候,他才20岁,是最年轻的合唱队员之一。如今,他是舞台上演出《长征组歌》的演员中年龄最大的一个。马子跃感慨地说:“我的一生都和《长征组歌》连结在一起,唱了一千场也唱不够,每一次演唱都激情澎湃。近年来,我到处宣讲《长征组歌》,讲了几百场也讲不完,每一次讲述我都热泪沾衣。”

《长征组歌》从诞生到今天,演员已经换了四代,合唱队员也换了300多人次,但马子跃的演出位置始终没有动。现在马子跃是战友歌舞团指定的《长征组歌》新闻发言人和历史资料整理人。近几年,他整理了《长征组歌》的大事记和排练札记10万多字,收集了500多份、100多万字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图片。他还到处宣讲、教唱、辅导《长征组歌》达100多场,10万人次。马子跃深情地说:“不是我宣传《长征组歌》,而是《长征组歌》宣传了长征精神,是《长征组歌》弘扬了民族文化,是《长征组歌》闪烁的艺术光辉吸引着我为之奋斗和付出。” (王杨 张明武)

《解放军报》 2004年06月25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