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萍将军的抗战摄影、诗词佳作

    张爱萍是我军著名将领,现代国防科技建设的领导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同时他又是一位文武双全、才华横溢、通晓诗词、书法、摄影艺术的战地记者与作家。

    据《中华军事人物大辞典》记载:“张爱萍(1910- )四川省达县人,19 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共青团中心县委书记,共青团中央局秘书长,少先队中央总队训练部长、参谋长、总队长,红三军团第四师政治部主任,第十一、第十三团政治委员,军委骑兵团政治委员,代团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浙江省委军事书记,豫皖苏省委书记,八路军苏皖纵队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新四军第三师第九旅旅长,第三师副师长兼苏北军区副司令员,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率部坚持华东抗战,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抗战时期坚持华东抗战,转战淮北苏北敌后的八路军、新四军各部队,由于作战环境艰苦、物资供应困难,都没有设置专职的新闻摄影记者。而当时在那里担任旅长、师长、司令 政治委员的张爱萍同志,深知摄影是反映抗战、记录军史的有力武器,于是利用战场缴获日军的照相机,并设法通过上海地下党的关系,采购到一些必要的摄影器材,亲自动手拍照记实。他在战地坚持摄影诗词创作,既注重现场摄取精彩的镜头,又重视保存好所摄的底片和所写的诗稿,以备将来有机会发表展出。全国解放之初的1951年,张爱萍即拿出他的抗战摄影作品近百幅,交给鲁莽编辑,择要编印出版了题为《战斗在敌后》的个人抗战摄影专集。他用笔名“艾平”,为影集出版写了《摄者的话》:“在八年抗日战争中,转战淮北苏北,摄有淮北苏北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我军练兵、生产、战斗与人民的抗日斗争及根据地内风光等照片多种,现由编者择其要者编辑成册,以表我党直接领导下的敌后抗日军民的英勇史绩之一斑。惟我摄影技巧拙劣,兼当时工作和战斗关系,未能将抗日根据地的军民的艰苦的伟大斗争作系统地摄取,于今思之颇感遗憾!艾平1951年3月于杭州”由此可见,张爱萍热爱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军民,他的革命事业心创作责任感都很强,他是摄取江淮敌后抗日斗争照片最多,编印出版抗战摄影专集最早的我军将领与业余摄影家。

     1987年,出版由邓小平同志封面题字的《华东抗日解放战争摄影集》时,张爱萍除为影集提供抗日摄影佳作,还为影集作 “序”和题词,气势磅礴地书写了陈毅的抗战名句:“江淮河汉令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

    1978年,张爱萍出版了亲手题名《江淮敌后烽火》的摄影集,将他的江淮敌后抗战摄影作品,又集中地展现在全国广大读者面前。1983年,张爱萍又挑选他的抗战摄影精品多幅,载入他题名的《老战士摄影》选集中。1991年,相继编辑出版的《神剑之歌--张爱萍诗词、书法、摄影选集》和张爱萍题名的《历史的踪影》大型画册,集中、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张爱萍将军的摄影、诗词,书法诸方面成就。《神剑之歌》的主编杨志鸿,在“前言”中说:“张爱萍同志是著名的军事家,也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作家。他的书法雄视当代,他的摄影艺术造诣很高,诗词的成就尤为显著。”“他的诗词,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思想性战斗性,而且充溢着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为国防现代化献身的 崇高精神。”《历史的踪影》主编邹健东,在“前言 ”中也评价说:“当年,张爱萍将军担任四师师长,他是一位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具有文才武略的青年将军。他博学多才,善诗词,工书法,也酷爱摄影,在浴血奋战之际,相机从不离身,他拍摄的照片,常是自己亲自冲洗放大的。在根据地反扫荡或出击百里之外摧毁敌人的据点,在洪泽湖上指挥部队围剿敌军的枪林弹雨中,他以摄影激励指战员的英勇斗志。他不但自己拍摄照片,而且极为重视新四军的摄影工作,对当时的新闻摄影事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并作出了突出贡献。”(吴群)

    解放军报 2003年07月07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