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读《中国民兵歌谣》
楚汜

    报社离休老友郑训编了一本《中国民兵歌谣》,汇集历次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关民兵的歌谣千余首。它真实、形象、生动,具有浓烈的时代精神与生活气息,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说服力,可以称之为一部以民歌集纳形式编写的、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史。同时,该书也具有极强的文学史料价值。

    全书43章,内容最精彩、分量最重的,也正是反映革命战争(包括抗美援朝)的篇章。这里没有长篇理论分析,没有严密逻辑论证,却可以使读者感受到,在中国现代史上,革命是怎样发生的,人民为什么要奋起,以至灵活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又何以能广泛开展,等等。且看这样一些歌谣:“天上下雨地下滑,自己跌倒自己爬。鬼子占了东三省,还要吞掉全中华。依靠英美算白搭,丢驴还得搭上马。老蒋这人更败家,洋佬说啥就是啥。只有自己靠自己,党领导咱们打天下。”“山是我们开,树是我们栽。谁要野心这儿过,连人带枪缴下来。”这里,群众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了旧中国残酷的阶级剥削与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压榨,人民的贫困与饥饿,愤怒与觉醒,挣扎与抗争,以至呼啸呐喊,义无反顾地踏上自我解放、救亡图存的大路。而声东击西,时隐时现,遍地开花的机动灵活战略战术,也只有在这样的群众土壤中才可能实现。《歌谣》描绘这样情形的篇章,数量更大,也更多姿多彩:“松柏满山棵挨棵,哪有民兵人数多。人筑长城神难过,打得鬼子无处躲。”“前村后屋安土炮,满山遍野地雷网。老少民兵长翅膀,飞行出击敌后方。一脚踢后心,一手打耳光。配合主力歼敌人,封锁消息断敌粮”。“天沉沉,地沉沉,对门山上起乌云。乌云滚,到山根,半夜三更雨打门。哥哥拿把号,弟弟提起枪,双双摸到大山上。东边吹起哒嘀嘀,西边吹起嘀哒哒,中间打起噼噼啪。又吹号,又打枪,吓得鬼子发了慌。后头逃,墙又高;前门逃,怕大刀;坐着又怕放火烧。躲无处躲,藏无处藏,两眼泪汪汪,架起机关枪,辟辟啪啪放一场。”这些篇章,读来朗朗上口,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我国妇女,尤其广大农村劳动妇女,在历次革命战争中参战、支前的热烈情景,在《歌谣》中有很突出的表现。她们的一队队行列,一段段故事,成为这部人民战争历史画卷中彩色鲜明、壮美感人的重要部分:“日落西山黑了天,家家户户把门关。小大嫂,开后门,蹑蹑悄悄奔上山。城里传来秘密信,鬼子扫荡要进山。放下三月吃奶儿,奔进山林找抗联。”“浪驾云,雪砸风,连天大浪如山崩。船送大军渡洞庭,云缝闪出女船公。羊角辫,系红缨,小夹袄,桃花红。一杆长篙攥手中,点碎大浪十万峰。”这些生动的历史图景,深刻地显示出,党所领导的革命战争的人民性质,反映人民战争对群众的号召力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它也会使人们意识到,这样的战争,胜负应是早就决定了的;这样的人民战争,不论在怎样变化的客观条件下,都将发挥其巨大的威力。

    战争年代走过来的同志,恐怕大都会有这样的记忆:我们的战斗队伍,不论是主力军、地方部队,还是广大民兵;也不论战争中我军发展顺利,还是处境艰险,它总是保持那么一股劲,一股气,不屈不挠,确信仗一定能打胜,革命早晚定成功。翻开《歌谣》随处都可以感觉到这种革命士气扑面而来:“有枪打敌人,无枪也革命。喜看星星火,明朝万里红。”“不怕强盗不怕偷,不怕白鬼来烧楼。旧楼烧掉不要紧,革命成功盖新楼。”“天是棚,地是炕,苍松古林是我房。青草当成被和褥,洗澡洗脸在河旁,岗楼设在大树上。这样生活贼艰苦,一样杀敌把日抗。”“飞机日夜叫,如同来吊孝。眼看心着急,黄维跑不掉。今天叫,明天叫,再叫两天全完了。”忠贞、坚定、自信、乐观与诙谐,这是革命战争年代军民最可宝贵的品格;是革命力量由小到大,人民战争由被动到主动直到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如今战争硝烟早已散去,而重读这些篇章,依然使人感到有一种震撼力量。同时它似乎也在提醒我们,起于革命战争年代的高昂士气与民气,什么时候都不应被漠视、被削弱。盛世欢歌虽在情理之中,忧患意识却一刻不可或缺,英雄进行曲还是应当成为主旋律。我们每天齐唱《义勇军进行曲》,那声音似应更多一分深沉,更多一分激越。

    整部《歌谣》,又可以看成是对广大人民武装工作者一曲深情颂歌。对那些长年战斗在第一线的“老武装”,更是注入了真挚深厚的情感。本书专有一章,名曰“老武装”,其中有我老家东北民兵的两首歌谣,讲得情真意切,令人心动:“三十年战风斗浪,三十年走村串乡。三十年军装不褪,三十年烈火炼纯钢。风刻脸上皱,雪染两鬓霜。风吹雨打松更青,披甲执戈不下岗。”“两脚泥巴两肩霜,肩挂背包腰挎枪。翻山涉水日夜忙,哪知当年他曾负重伤。”“队里劳动他拿锄,干起活来都在行。地头歇息讲形势,民兵跟他练刀枪。社员不称他部长,还是八路叫老张。”不同历史年代的民谣,是一方群众的心声。我们看到,那些始终同广大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人,人民总是抑制不住要歌唱他们的。

    《歌谣》编者郑训,也可以说是个“老武装”。抗日战争期间,他在家乡也干过放哨查路条一类事。参军后,他又做了大半辈子的民兵宣传工作,从小报到大报,都是只当“民兵编辑”未当官,人称“民兵老郑”。在报社大院内外,“ 民兵老郑”也算得上是一方“人物”。人们对他痴心于民兵宣传的敬业精神,无不肯定。80年代中期他离休后,以自己长期累积的资料为主,曾出版一部64万字的《中国民兵史话》,还有80多万字的续集,也将定稿。现在他又有这部《歌谣》问世。可以看出,他人虽离岗,心仍系人民武装。这是不容易的啊。我在阅读这部《歌谣》过程中曾想,早已过古稀之年的郑训,编此书时的所谓“案牍之劳形”,一定会被回忆之喜悦与夙愿实现的欢乐冲刷而去的吧。

    (解放军报 2003年01月23日 第7版)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