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一个城里人眼中的滇桂新农村之三:做土地的主人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5 月22 日 | 文章来源:中国网

一个城里人眼中的滇桂新农村之一:走过茶马古道
一个城里人眼中的滇桂新农村之二:没有农业的村庄

做土地的主人

虽然没有做过农民,不能体会农民的辛苦,但是,中学时代不多的下乡劳动,还是给我留下颇深印象,以至于现在一说起农村和农民,我还是觉得,农民是天底下第一个辛苦的,做农活苦不堪言。所以,当我在大营街采访时,暗自感叹,如果中国的农村都像大营街一样该有多好!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9亿农民,其发展模式一定是千姿百态,因地制宜的。而对于绝大多数的农民来说,他们注定是要与土地为伴的。

令人欣喜的是,此次云南广西之行,让我看到,农业生产中先进技术的使用,农民日益成为土地的主人,他们在土地上创造出一个个奇迹的同时,也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一人懒人成就的新农业

 

新农业的实践者张明沛

让我对农村生活的看法发生转变的人叫张明沛。毫不夸张地说,张是一个用激情和希望灌溉农业的政府农业官员。张的职务是广西自治区农业厅厅长。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是在自治区政府欢迎采访团的见面会上,因为有自治区政府的领导在场,这个不苟言笑的小个子男人,没有给人留下更多的印象。可是,第二天,在农业厅的会议室里,张却仿佛变了一个人,让大家领教了他的激情。两个多小时的演讲过程中,他的眼睛里始终闪动着激动的光,声音里也充满了激情。

张在大学里学的是新闻专业,毕业后也曾经梦想成为一个新闻人。然而骨子里流淌着的农民的血液,又让他始终不能忘怀农民的辛苦。他说,农民太苦了,千百年来,脸朝黄土背朝天,所以,他一直有一个理想,那就是让农民不再辛苦,让种田成为愉快的事。因此,他告别了新闻转而一门心思做起“一个懒人的农业梦”。他先后在广西的几个县担任领导,他的实验也跟随他在几个县展开。现在,20多年过去了,他终于梦想成真。

张把他的在广西实验成功的农业概括为“三大农业”,即生态农业、信息农业和品牌农业。如今,在广西这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张所说的“三大农业”已经结出丰硕成果。“三大农业”最基础的应该是“生态农业”。张解释说,所谓生态农业,最鲜明的特点在于纯自然,一是不使用基因作物;二是拒绝化肥、农药和辐射技术;三是实行作物轮作。这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最让张骄傲的是恭城创造的“养殖—沼气—种植”的农业模式。

张的“三大农业”涉及了许多先进技术,如:免耕、地膜覆盖、果实套袋,三避技术,等等等等。其实,对于张所讲的这些农业技术,我并没有全部听懂,但是,它们的神奇还是让我感到无比的兴奋。

正在抛秧的农民

插秧在南方农村是一件最普通的农活。一年三季,为了抢时间,每到插秧时,男女老少齐上阵。春天的水田冰冷刺骨,人站在水里,弓腰弯背,辛苦自不必说。张明沛说,现在,农民用抛秧的方法种水稻,这是一个“最富创造力的创新”,它改变了千百年来 “脸朝黄土背朝天了”的农耕生活。那天,在从南宁去桂林的公路边上,我们果然看到了正在抛秧的农民。秧苗长在一个个圆椎形的营养土里,像城里餐馆里的宛豆苗,放在一块块长方形的模版上。插秧的人站在水田埂上,把一撮撮长成3公分高的秧苗,一把把地撒在水田里,那动作的确很是洒脱。“这样随意撒在地里的苗,没有了原来稻田的整齐有序,这能行吗?”张说“没问题,这办法已经试验了5年,从30万亩到60万亩,再到600万亩,第5年达到845万亩。因为苗长在营养土上,保证了小苗自然落地时的安全和以后的生长。而且只能比以前产量还高”。

张的另一个得意之作是马铃薯的免耕种植。用他的话说,叫“摆一摆”、“盖一盖”、“捡一捡”。张说,马铃薯的栽种有8000年历史了,像广西这种种法还没有过。“摆一摆”,就是把马铃薯的种子切成块,在晚稻收获之后放在田里; “盖一盖”,就是用稻草盖住马铃薯的种子;“捡一捡”,就是第二年扒开稻草收获马铃薯。这情景,听上去与天上掉馅饼没有多少区别!可是这是真的,张称其为马铃薯种植的突破性变革。至今,广西已经有100万亩这样的马铃薯,每亩产量达到5900斤。

石板上种出千亩桃树

农民要做土地的主人,可不是说说就能做到的一件事情。所以,在云南、广西的农村采访时,我常常被农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的奇迹感动着。

大岭山村长在石板上的桃树

这一次,让我感动的是广西的恭城瑶族自治县的大岭山。大岭山因位于偏僻的山岭中而得名。进山的路还不错,但越接近大岭山,四周的山越发的嶙峋。在这样的石头上种桃树?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有谁相信这是真的呢?可是,那一棵棵的桃树就错落着出现在眼前,结结实实的枝干从一块块石头、石板的缝隙里,顽强地向四周,向天空伸展着。装满枝头的绿叶,在春日的阳光里幸福地晃动着身子,仿佛在向客人诉说自己不同凡响的身世。

的确,当我了解了它们的栽种和生长经历后,我敢肯定地说,它们是这世界上最令人类自豪和骄傲的作品。李春明,一个十分英俊的小伙子,站在他的作品旁边,侃侃而谈。他告诉我,大岭山是个九分石头一分土的地方,1992年,当村里的5个党员带领村里人开始种植桃树时,全村34户146人,上至80多岁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孩子都加入进来,大家从山外面挑了土来,用锤子把石头、石板撬开,一棵一棵地将树苗栽到石板的缝里。

李春明

为什么要选择种桃树呢?李春明说,这个选择是经过十分慎重考虑和论证的。1992年,当时他们几个党员外出打工回到家乡,决定不再外出,而是要在村子里做些事情。做什么呢?以往这个地方以旱地作物为主,种的最多的是玉米、高粱、红薯。但是,这些种了许多年的农作物,经济效益极低。要想走出贫穷,只能另选良种。这时,村子里的老人说,这个地方早年间曾经有过种桃树、李树的历史,一些水果商也建议他们种桃,说桃子好看,也好吃。于是,他们先在平地上试着种,以后就开始在石头上种。终于在95年,桃子结果了,这让他们信心倍增。此后的十几年里,每年挖山不止,共开垦荒山种上红花桃1200多亩。2005年,全村人均水果面积达到9.6亩,水果总产量80多万公斤,人均纯收入5900元。昔日那个穷得叮当响的小山村走上了小康之路。

在以后的采访中了解到,在广西这个水果大省,有不少像大岭山这样以水果致富的村庄。而且每地一个品种,形成特色,并且形成对市场的垄断。如下渌村的龙眼、沙糖桔、恭城莲花镇的月柿、古板村的金桔……

那天,天下着濛濛细雨,踏着泥泞的小路,我们来到一片桔园。远远看去,一片片白色的塑料布在一棵棵金桔树上支起一把把大伞。站在树下,抬头看去,一个个金黄的果子挂满枝头,感到很奇怪,因为,3月份无论如何也不是金桔成熟的季节。正在采摘金桔的果农张伟远说,现在采用了塑料薄膜技术,果子成熟之后可以放在树上保存,什么时候有了订单,什么时候再来摘,保证了果实的绝对新鲜。

这不能不说又是一个奇迹!至少对于我这样的城里人,是天大的新鲜事。农民不仅可以因地制宜地种植适合自己那一方土地的作物,而且,可以任凭自己的需求控制作物的成熟时间。他们仍然生活在故乡故土上,但命运已经改变,主宰命运的正是他们自己。(张梅芝)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