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一个城里人眼中的滇桂新农村之一:走过茶马古道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5 月18 日 | 文章来源:中国网

因为生在京城,长在京城,所以对我来说,农村一直是一个离我很远的地方,农民也一直是一个陌生的人群。如果说对于农村和农民多少有一些了解的话,主要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农民的血脉。不过,父母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农民,因为他们十几岁时便远离家乡,从此再不曾回去过;再有是得自于中学时代的下乡劳动,这大约也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情了,而所谓的下乡,仅局限在北京的郊区;还有一个来源就是书本,诸如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以及描写农村生活的小说,如鲁迅的《社戏》、矛盾的《春蚕》,浩然的《金光大道》……然而,那上面多是写几十年前的农村和农民。

所以,我自知是一个对于农村没有发言权的人。之所以在这里给自己出这样一个题目,一定要说说我眼睛里的农村和农民,是因为我在今年的4月份,终于有了一次与农村零距离接触的机会----我的云南、广西农村之行。十几天时间,行程3000余公里,虽是走马观花,但所见所闻,颇有感触,所记心得愿与更多与我一样对于农村知之不多者共享。

走过“茶马古道”

一个人如果喜欢一个地方,一定可以说出N个喜欢她的理由。比如,我对于云南,或者说云南对于我,就有许多不同一般的经历,而成为让我十分喜爱的地方:四季如春的气候,神奇的植物王国、淳朴的民情民风……还有,无论在昆明、在大理、亦或在丽江的四方街,邀上那些云南的朋友,坐在茶馆里不慌不忙地品着或红或绿的茶,谈些古往今来的闲事逸闻,把自己放进那种闲云野鹤般的轻松里的快乐……

在“茶马古道”的起点

云南的茶确实好。30多年前,第一次喝到云南的茶,是一种叫大渡岗的绿茶,清香淳厚,至今难忘。以后知道,那不过是云南所产茶叶中十分普通的一种,难怪10块钱能买一大包。去年,有云南的朋友送来一个精美的盒子,里面上下两层,每层各有一个圆饼,朋友说,这是云南最有名的普洱茶,据说此茶有降血脂,降血压,以及减肥的功效,因此在欧美颇受欢迎,每年有大量出口。

此去云南,从北京乘飞机及至昆明,稍作停留便乘汽车直抵思茅,这思茅便是普洱茶的“始作俑地”。

普洱的茶山

此时的北京还是乍暖还寒的季节,思茅却已经满目嫩绿,连空气里都弥散着淡淡的草木青芽的味道。一排排层层叠叠的茶树铺满一座又一座大山,春天的新茶在蓝天白云下泛着晶莹的光泽,一直延伸到思茅城的周边,与市中心以“茶”为主题的雕塑一起,静静地注视着过往的人们,向人们讲述发生在这个茶的王国里的故事——著名的“茶马古道”就是从这里出发,通向远方的。

到达思茅后的第二天, 思茅市政府就安排我们去看“茶马古道”了。由于修路,20多公里颠簸了将近2个小时,头不停地撞在车顶上,车窗外扬起一片黄尘。这情景不由得让人想到,驼着沉重货物的马帮和那些赶马人,风餐露宿跋涉在崎岖的山间小路上是何等的艰辛,要知道,这可是世界上最为险峻的商道啊!

茶马古道

据介绍,现在,思茅的“茶马古道”遗址有3处,我们看到的这一处是当年普洱至昆明的“官马大道”。遗址在一个叫茶庵唐的寨子里。据称,历史上这里曾经是一个重要的驿站,每天迎来送往十分热闹。茶庵唐寨子后山的“茶马古道”由于坡陡路险,森林茂密,鸟儿只能没古道飞行,故被称为“鸟道”。

如今,这里显然已经成为旅游景点,普洱县旅游局长李品森说,这个景点开发以来,受到旅游者的欢迎。在古道前面的空地上,修复的建筑都是根据史料记载复原的,诸如“接官厅”“牌坊”“下马石”“茶馆”等等。说实话,如果不是这些建筑,不是路边的牌子上写着“茶马古道”的字样,不是有人带路引你来到这里,可能没有谁会知道这条被绿树掩蔽起来的小路。可是,当看到小路上那些斑驳却被打磨得发亮的石板,和石板上那些深深浅浅的马蹄印记时,又不能不让人发思古之悠情。

“茶马古道”,因茶而生,为马而有。在一篇介绍“茶马古道”的文章里写道: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通过马帮的运输,川、滇的茶叶得以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1990年,云南大学教授木霁弘到滇西北做方言调查时,偶然得知有一条通往西藏的神秘古道,并在当地人的引领下见到了一条石板铺就的道路,寸许的马蹄印,茂密的森林,厚厚的落叶,石壁上的崖画,让人惊叹不已。随后他在一本书的序言里首次提出了“茶马古道”的概念。

此后,沉寂多年的“茶马古道”又热闹起来。访古探密的旅游者,寻踪探源的学者纷至沓来。人们得知, "茶马古道"起自唐宋,历经明清,及至民国,其主要干道分南、北两条,即滇藏道和川藏道。其中滇藏道便起自云南思茅地区,而后经丽江、中甸、德钦、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

也有材料说“茶马古道”其实是一个网状的道路群,其主路有五条之多,但是,它的中心或者说起点都是思茅,思茅在历史上为“普洱府”,境内有普洱山,普洱茶因此得名。

不知道姓名的采茶女

如今,“茶马古道”早已弃之不用了,取而代之的是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同行的一位老云南说,30年前,从昆明到思茅要走3天,而十几年前,我从昆明到版纳,也走了两天。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它曾经的辉煌,曾经的功绩都已经成为了过去。但是,思茅的茶叶却生生不息,从云南走到全国,并且走向世界。

据《普洱府志》记载,思茅早在东汉时已有茶树栽培,距今有1750多年的历史。普洱茶便是以原产地普洱而命名,以生长在高海拔、低纬度、高湿度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云南大叶茶为原料,经过特殊的工艺加工而成的茶叶品种。

普洱茶的传说

从 “茶马古道”一路走来的思茅,如今已经是一个有着255万人口的城市。其茶叶的种植达到66万亩,年产量2.1万吨,茶叶成为这里的支柱产业。那天,在龙生集团的制茶车间,我第一次看到普洱茶的制作过程。车间很敞亮,工人们“全副武装”地站在流水线上忙碌着。只见他们把称好份量的茶叶装到一个布口袋里,然后放到一个可以放出蒸汽的管口上加温,茶叶口袋迅速地被压成一个圆饼,放到架子上晾。这个过程看上去一点都不复杂,但是却属于保密技术而谢绝拍照。中国人常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是外行,自然不会看出什么门道。但是,有一点我是明白的,就是普洱茶已经是现代加工业的产品,而非传说中“因祸得福”的产物。

在这个传说中,普洱茶的出现完全是一种意外。从云南上供给中原王朝的茶叶,因为路途遥远,天气太热而受潮发酵,押运茶叶的人吓坏了,不成想,泡出来的茶水晶莹剔透如琥珀,深得皇帝欢喜。普洱茶从此名扬天下。

在龙生集团的院子里,当我向公司副总经理李定标语询问起这个传说时,他说,现在的普洱茶绝对是现代化生产的产品。他介绍说,这里生产的普洱茶在2000年就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我们看到的生产线是2001年8月建成的集“普洱生茶、熟茶、紧压茶生产为一体”的现代普洱茶生产线。

李定标还说,云龙只是思茅众多经营茶叶的公司之一,公司有自己的茶园,但是也向茶农收购茶叶。所以,在每家公司的背后,都有一支庞大的茶农队伍,比如,云龙集团的茶农就有2万余人。对于公司来说,他们是不或缺的原料基地。

骑摩托车的茶农

茶农,顾名思义,是以茶为生的农民。在思茅,茶园由茶农自主经营,每家的茶园在十几亩到几十亩之间不等。普洱县副书记杜益学说,普洱全县人口15.4万,人均1亩茶园,有10万人从事与茶有关的工作。全县有茶叶加工厂40余家,县城里的茶业经销店80家。

由于还不是集中采茶的季节,所以在漫山遍野的茶树中,那个不知道姓名的采茶女是我见到的惟数不多的茶农中的一个。阳光很晃眼,她把帽子压得低低的,几乎看不到她的脸。也许是语言的问题,问她什么,她总是向我憨憨地笑一笑,不置可否。她的手却很麻利地在面前的茶树上摘下一把把的茶叶,然后迅速地放到身后的篓子里。

骑摩托下地干活的罗保寿

罗保寿家的房子上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

茶农除了经营茶园,也做其他的农活。在茶树林村采访时,遇到一个叫罗保寿的农民,便跟着他来到他家。罗保寿个子不高,黑黑瘦瘦很精神的样子。他说,他曾经做过9年的村小组长,现在不做了,只是一个普通的村民。他有4个女儿,现在和老伴、女儿、女婿,以及2个孙女一起生活。问起种茶的情况,他说他家有17亩茶园和咖啡,此外还有4亩稻田。在这个村子里,他家的收入算是不错的,一年有2.5万左右。在我看来,他家的房子不是村里最好的,看上去有点旧,屋子里的摆设也很一般,最显眼的是房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和院子里的摩托车。可是,他却一脸满足的笑,眼睛里也盛满了兴奋。离开他家的时候,他推了摩托车一起走出来,说要到地里去看看。看着他骑在摩托车上挺神气的样子,我下意识地想,不知道他是不是知道“茶马古道”,也知不知道他是不是那些赶马人的后人,可是,他那种乐观的神情,与那些不畏艰险的赶马人还真有些一脉相承的神似。只是,在他的跨下,马已经换成了摩托车。

枝繁叶茂的千年古茶树

有千年历史的古茶树

我在思茅见到的另一个茶农姓李,是老汉鲁顺荣的儿媳妇。见到她的时候,她正站在高高的古茶树上采茶。她说她家只有9棵古茶树,这些古茶树有上千年历史,至今还枝繁叶茂,与一般新茶树相比,古树的产量不高,但是质量上乘, 1公斤茶叶可以卖到200元,比一般茶叶多出十几倍。还有一个好处是,她绝对不会为卖茶的事情操心,每到采茶季节,早早的就有茶商上门来收购了。这9棵古茶树简直就是她家的聚宝盆啊!

鲁顺荣所在的村子叫困鹿山村民小组,13户人家40多个村民。别看村子小人口少,这里却因为古茶树而远近闻名。据介绍,困鹿山古茶树群落是目前普洱县发现的最大的保存较好、仍有栽培价值的古茶园之一,总面积达10122亩。古茶林中树围在2.5米到2.9米的有3棵,2米左右的有20棵,1米左右的100余棵。普洱县宣传部张文云说,古茶树都在深山里, 目前万亩古茶被开发的只有千亩。我们眼前的这一片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鲁顺荣

正聊天的时候,鲁顺荣抱了小孙子来让儿媳妇喂奶。只见她从树上跳下来,席地而坐,把儿子抱在怀里,解开衣服让儿子吃奶。那一刻,我的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一棵古老的茶树下,和煦的阳光散落在绿色的杂草上,一个年轻的母亲和她的儿子安静地坐在那里,儿子的一只小手在空中指点着,小嘴吸吮着母亲的奶汁,母亲则眯起眼睛注视着儿子……一股暖流涌过我的心,让我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动。那一刻,周围的一切都仿佛静止了,只有那棵古茶树的叶子发出沙沙的声音。 (张梅芝)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