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中国经济景气回落 财政收入在红灯区 预警 产业报告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4 月4 日 | 文章来源:中国网

中国经济景气监测预警报告

一、经济景气有所下降,但总体运行良好

1.一致合成指数缓慢下降,经济景气继续回落

一致合成指数在2005年3月到达近期谷底后,连续6个月回升,2005年9月达到阶段高点,从2005年10月开始,再次出现缓慢下降。2006年1-2月,一致合成指数延续了缓慢下滑的势头,这表明宏观经济调控的效果进一步显现,我国的经济运行出现了预期的减速。

从一致合成指数的构成指标来看,2006年1-2月经济景气走势主要受经过季节调整后的固定资产投资、狭义货币供应量M1、财政收入增速走势的影响,三者2006年1-2月均出现回落,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减缓对一致合成指数的下拉作用比较明显。而另外两个构成指标工业增加值和发电量的同比增速,则有所加快。

2.先行合成指数出现回升,可能是短期波动

先行指数在2005年6月份达到近期峰值后,连续5月下降,2005年12月后出现反弹。从先行指数的构成指标来看,经过季节调整的财政支出、商品房新开工面积、逆转后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额增速回升。而另外三个构成指标生铁、钢产量和海港口吞吐量增幅继续回落。

需要指出的是,先行指数在2005年12月后出现回升,主要是受财政支出大幅增加的影响,2005年前11月财政支出增长17.3%,仅完成年度开支计划的78.5%。而全年增长18.3%,完成预算的104.5%。财政开支主要集中在12月,造成12月当月财政增速高达182.4%,而2006年1-2月财政开支增速高达25.1%,高出上年同期14.2个百分点。财政支出增速大幅波动导致先行指数从2005年12月出现反弹,如果剔除财政支出畸高的因素,先行指数继续保持下降势头。我们据此判断,随着财政支出恢复正常增长,先行指数的反弹将难以为继。

3.综合警情指数在绿灯区继续向下调整,经济运行总体良好

2006年1-2月综合警情指数延续在绿灯区内的向下调整。从10个警情指标的情况来看,2006年2月份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2个指标仍位于过热的红灯区;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发电量指标位于趋热的黄灯区;进出口总额、CPI、M1和消费品零售额5个指标位于正常的绿灯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位于浅蓝灯区。综合警情指数的位置表明,目前经济位于稳定增长的区域,总体运行良好。

二、主要经济指标变动趋势

1.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1-2月份,经季节调整后的固定资产投资出现回落,近几个月以来首次位于绿灯区。

1-2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94亿元,同比增长26.6%,增速比去年同期快2.1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回落0.6个百分点。但在投资回落的同时,投资结构不断优化。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第一、三产业投资明显加快。1-2月份第一产业投资增速比去年全年加快了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去年全年下降9.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去年全年提高5个百分点。二是工业投资增速明显回落,但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教育投资增长明显加快,电力投资增长趋缓。1-2月份工业投资增幅比去年全年回落了9.2个百分点。三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继续回落。1-2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9.7%,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7.3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回落0.1个百分点。

2.消费名义增速有所下滑,实际增长趋势强劲

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4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5%。由于春节因素的影响,今年1、2月份消费增长波动较大,其中1月份增长15.5%,2月份增长9.4%。从1-2月累计增长看,尽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要低于去年全年各月累计增速和绝大多数月份当月增速,但考虑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长速度要高于上年绝大多数月份,居民消费需求增势良好,增长趋势强劲。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国家多项有利于消费的政策陆续出台是消费扩大的主要原因。季节调整后,名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在绿灯区中下部继续小幅下行。

分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8496亿元,同比增长13.2%;县及县以下零售额4147亿元,增长11.1%,城、乡消费增长差距由前几年的3-4个百分点缩小为2.1个百分点。农民消费不断升温是我国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受上年城乡居民收入增较快的滞后影响,以及国家多项增加居民收入、改革不合理社会保证预期等措施出台,预计今后几个月消费需求仍将保持稳中加快的增长态势。

3.进口增速明显上升

1-2月份经季节调整后的进出口总额增长率继续下降,位于绿灯区。

反映在统计数据上,1-2月进出口总额2264亿美元,同比增长26.3%,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4.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192亿美元,增长25.5%,增幅减慢11.1个百分点;进口1072亿美元,增长27.4%,增幅加快19.1个百分点。与上年较低的进口增速不同的是,今年前两个月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1.9个百分点,主要产品进口增长加快。这其中,原油、成品油、汽车和汽车底盘等进口增长明显加快,而一些高耗能产品出口下降或增长明显放缓。然而,尽管出口增速开始放缓,但由于出口规模较大,前两个月进出口贸易仍保持了120亿美元的顺差,比上年同期增加9亿美元。

4. 工业增加值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1-2月份,经季节调整后的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仍保持增长,继续位于红灯区。

反映在统计数据上,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11112.7亿元,同比增长16.2%,增幅虽然比去年同期低0.7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低0.2个百分点,但16%以上的增长率仍属于较高的增长水平。同时,企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继续上升。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21.8%,增幅较去年同期上升4.4个百分点,处于较高水平。

然而,统计数据也反映出一定的问题,即:反映在工业产品销售环节上,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比去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下降1.1个百分点;反映在出口需求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24.2%,增幅回落了9.2个百分点;反映在行业上,前几年增长较快的煤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行业的增速低于10%;反映在产品产量上,原煤、原油和发电量等产量增幅比去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因此,今后几个月应该重点监测工业生产及销售状况,特别是要观察库存的变化。

5.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减速,季节调整后在黄灯区继续下滑

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050亿元,同比增长24.8%,累计增速下滑较大,低于去年各月累计增速。经季节调整,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增速在黄灯区继续下滑,到达黄灯区中部。

1-2月份,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5.29,比去年同期提高7.6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03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99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5%;集体企业利润55亿元,增长31.8%;股份制企业利润1107亿元,增长24.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利润576亿元,增长24.3%;私营企业利润254亿元,增长44.6%。在39个工业大类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同比增长79.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08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45倍,电力行业增长38.5%,电子通信行业增长33.5%。

另外,随着能源、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扬,部分下游企业经营状况继续恶化。1-2月,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547亿元,同比增长25.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亏损企业亏损额达262亿元,增长39.1%。在工业大类中,钢铁行业利润下降74.6%,化工行业下降11.4%,煤炭行业下降4.3%,而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净亏损则达46亿元。

6. CPI名义增速下降明显,季节调整后仍保持平稳

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9%,比上月回落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3个百分点。从月环比看,CPI比1月份上涨0.5%。1-2月份累计,CPI同比上涨1.4%,涨幅比去年同期低1.5个百分点。当月CPI增幅出现明显回落主要由于春节因素造成去年基数较高。一般来讲,春节所在的月份是居民集中消费的月份,也是旅游、交通、娱乐、食品等服务项目与商品价格集中涨价的月份。今年春节在1月份,而去年春节在2月份,这就造成去年同期价格基数较高,从而使今年2月份CPI同比涨幅明显下降。经过季节调整、剔除春节因素影响后,2月份CPI增速与上月持平,处于绿灯区。

从CPI构成来看,以肉禽蛋为主的食品价格下降是促使CPI当月涨幅明显回落的主要原因。春节过后,食品价格涨幅出现明显下降,其中,肉禽及其制品、鲜蛋价格继续以较大幅度下降。2月份,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2%,涨幅比上月低2.4个百分点。其中,粮食价格上涨1.0%,与上月持平;油脂价格下降6.0%,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下降6.6%,鲜蛋价格下降14.1%。肉禽蛋类商品价格下降主要是受“禽流感”影响。此外,免除学杂费导致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同比下降是导致CPI涨幅回落的重要原因。2006年2月份,多数地区免除了小学及初中的学杂费,导致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同比下降0.5%,这是2001年以来的首次同比下降。

年初以来,一些城市先后出台了天然气、液化煤气、公交和出租车等价格上调政策。发改委通知自3月26日起,适当提高成品油价格水平。受以上政府调价措施影响,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开始超过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1-2月,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低于城市居民0.2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是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高于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1.1个百分点。

7. 财政收入在红灯区内下行

2月当月全国财政收入2535亿元,同比增长17.5%;财政支1560亿元,同比增长43.2%。经过季节调整后,财政收入预警指标小幅回落,但继续位于红灯区。

8. 季节调整后M1增速与上月基本持平,处于浅蓝灯区

2月末,M1余额同比增长12.4%,增幅比上月末高1.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1.8个百分点。经过季节调整后,M1增速与上月基本持平,稳定在浅蓝灯区。M2月末同比增长18.8%,增幅比上月末下降0.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4.9个百分点。 M0余额同比增长8%,当月净回笼现金4828亿元,春节前投放现金大部分已回笼完毕,现金投放正常。

2月末M2增速下降,M1增速上升,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存款增长加快,居民储蓄存款增速下降。2月末,储蓄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8.3%,比上月末下降2.8个百分点;企业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6.8%,比上月末上升4.4个百分点。2月份企业存款增速提高有春节因素造成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原因,也与前两个月贷款投放加快有关。而居民储蓄存款增速下降除与季节因素造成的去年同期基数相对较高有关外,也存在存款向股市分流的可能。去年底以来,股市持续回暖,大盘不断上涨,激发了投资者入市的兴趣。今年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居民储蓄意愿有所下降,投资股票的信心明显回升。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认为“更多储蓄”最合算的居民人数占比为38.5%,较上季降1个百分点;认为“购买股票或基金”最合算的居民人数占比为8%,较上季提高2.9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

9.贷款持续多增,季节调整后增速与上月持平

2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1%,增幅比上月末高0.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消除季节因素后,人民币各项贷款同比增速与上月持平,靠近绿灯区下沿。2月份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491亿元,同比多增532亿元。当月新增票据融资339亿元,同比多增329亿元;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下降141亿元,同比少增281亿元。

今年前两个月,人民币贷款持续比去年同期多增,两月累计新增贷款7149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3381亿元,占全年新增贷款计划总额的6%。前两个月贷款投放增长较快主要有以下方面原因:一是受春节因素影响,去年同期基数较低。二是按照我国银行业贷款投放季节性波动规律来看,每个季度的三个月发放贷款呈现递增态势。而按往年经验,12月份贷款通常会比11月份增加较多。但去年12月份贷款投放规模低于11月份。这一反常现象可能是央行年底进行窗口指导的结果。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从经营角度考虑,其本身并不想缩减贷款投放规模。于是,今年前两个月可能出现去年12月份的贷款跨年转移到今年年初投放的现象。三是实体经济贷款需求增长加快。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第一季度,银行业贷款需求景气指数为65.1%,略高于去年同期水平。调查还显示,65.2%的银行反映贷款需求比上季增长,反映下降的比例仅为7.6%。

10.发电增速有所回升,季节调整后从黄灯区底部掉头向上

2006年1、2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发电企业发电量分别增长5.2%和18.3%,剔除春节因素并经季节调整后分别增长11.5%和12.0%,已呈黄灯区底部掉头向上运行态势。

前两个月,规模以上发电企业累计发电4025.40亿千瓦时,比上年同期累计增长11.2%,累计增速低于上年各月累计增速。其中,火电企业发电3424.32亿千瓦时,比上年同期增长11.2%;水电发电488.5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9%。

三、政策建议

根据目前的经济形势,我们认为2006年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应处理好这样几个关系:第一,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上,既要调节供给,又要调节需求,但相对于前两年以供给为主的宏观调控来说,今年宏观调控的重点应是对需求的调节;第二,在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上,既要控制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又要大力促进居民消费,但相对于不断扩大的投资能力来说,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无疑是今后一个时期宏观调控的重点;第三,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既要不断提高效率,又要重视社会公平,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促进效率提高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政府政策更应该关注社会公平,缩小城乡、地区和不同阶层居民收入的差距;第四,在扩大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关系上,既要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又要不断提高对内开放的水平,要促进国内市场的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内外企业所得税的统一步伐;第五,在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上,既要大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又要重视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在关键领域和重大技术上争取获得突破的同时,要加大对技术消化吸收的投入。

围绕着如何处理好上述五个主要关系,我们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政策建议:

1.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微调的同时,要关注对需求的调节

经过三年多的经济增长,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越来越好,宏观调控政策总体上应该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注重对政策的微调。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需求的增长,特别是国内需求的增长。之所以这样认为,主要是因为2006年宏观调控的主要矛盾已经从前几年煤电油运等的供给紧张和应对经济过热向如何消化庞大的生产能力转变,政策的重点应是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生产工艺的同时,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要正确认识市场机制在淘汰过剩生产能力时的代价和局限性,依法做好对技术和生产工艺落后企业的“关停并转”工作,通过调整收入政策和税收政策促进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扩大消费能力。

2.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大力促进城乡居民消费

扩大居民消费的重点是扩大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抑制奢侈性消费,保障广大居民的基本消费水平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提高。为此,一是要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提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口的补助金标准,提高对种粮农民的补贴,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制定最低工资标准;二是要大力清除影响居民消费增长的障碍,特别是不断完善义务教育体制、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扩大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三是不断优化消费环境,特别是要加快对垄断部门的改革,通过引入竞争机制降低服务费用,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维护食品安全;四是要关注低收入群体对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完善价格听证制度,加强对价格的督查力度,建立对低收入群体的价格补偿机制。

3.加强政府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公平

未来较长时期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应由单纯促进经济增长向促进经济增长、努力维护社会公平转变。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在以效率为主的同时,再分配一定要强调社会公平,同时提倡通过社会捐助等形式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一是要积极调整公共财政投资的方向和规模,加大对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的投入;二是提高国家财政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引入生态补偿机制;三是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征管,停止征收利息税,考虑征收遗产税;四是解决好城镇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五是鼓励企业家投资社会公益事业,大力提倡社会救助,弘扬济危解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4.加快对内开放步伐,加强国内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建设

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对内开放问题,特别是在我国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国际经济摩擦愈演愈烈的今天,更应把对内开放问题摆在与对外开放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快对内开放步伐,就要消除对内资企业在政策上的歧视,早日实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同时,加强国内市场体系建设,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弱化户籍制度管理,解决好城镇常驻人口的教育、医疗问题,促进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东中西部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5.加强对技术消化吸收环节的投入,促进技术升级

“引进-消化-吸收”是一条投入少、见效快的技术创新之路,是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捷径,也是后发优势的体现。长期以来,我国重视技术的引进,轻视消化和吸收,结果导致大量技术低水平重复引进,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全国大力提倡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此要有正确理解。进行创新型国家建设,不是要完全替代国外技术,而是针对一些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领域、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技术,以及对提高国家整体竞争能力有长远影响的基础研究领域进行重点攻关,这些技术基本上是属于国外限制或不愿提供的领域。相比之下,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产品结构升级、环境治理和资源节约等所需的大部分技术国外已经成熟,我们更应该走技术引进之路,并且要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创造,促进技术升级和再出口。因此,就企业层面看,技术创新的关键是加大对技术消化和吸收环节的投入力度,提高创新能力也应重点在这个层面上展开。(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供稿)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