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培炎号召全社会 把祖国建成山川秀美的绿色家园 
韩林

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同志近日对“绿色承诺在行动——捐旧还绿”活动做出重要批示,希望全社会都能向参加“绿色承诺在行动”的师生们学习,共同努力,把我们的祖国建成山川秀美的绿色家园。

国家环保总局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传达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的这一重要指示。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潘岳同时表示,为落实曾培炎同志批示精神,国家环保总局近期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支持公众参与环保事业。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3月5日致信参加“绿色承诺在行动——捐旧还绿”活动的师生。他在信中说:“参加中国青少年绿色承诺行动的老师们、同学们:感谢你们送来再生纸,你们‘捐旧还绿’的行动为广大青少年做出了榜样。我国人口多、人均森林资源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量伐木造纸使得江河湖泊和土地受到污染。提倡废物利用,推广使用再生纸,不仅可以减少砍伐,保护今天的生存环境,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重要举措。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节约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做一名光荣的环境卫士。衷心希望全社会都能向你们学习,共同努力,把我们的祖国建成山川秀美的绿色家园。”

潘岳指出,曾培炎副总理的重要批示贯穿了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思想,体现了对公众参与环保事业的高度重视,对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做好新时期环保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他说,国家环保总局认真学习了曾培炎副总理批示精神后,研究采取六大措施,推动全社会走循环经济之路。

一是加快制订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着手制订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制订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经济激励措施。

二是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推进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继续探索新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积极创建生态省、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市、生态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绿色村镇和绿色社区。

三是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鼓励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

四是倡导绿色消费。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各级政府要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和重复利用办公用品;逐步制订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

五是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在经济核算体系中,要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开展绿色经济核算,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目前,将重点开展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失及环境保护效益计量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工作,并进行统计和核算试点。

六是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以开发经济体系生态链接技术为关键,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

潘岳指出,公众参与环保的程度,直接体现着一个国家环境意识、生态文明的发育程度。国家环保总局将推动社会各界包括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有针对性地、分期分批地对环保志愿者进行业务培训和专业指导,并鼓励他们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政府部门和人大政协提交有建设性的环保建议。

一些首都高校环保组织的大学生参加了新闻发布会暨座谈会。他们纷纷表示响应“绿色承诺在行动——捐旧还绿”活动的倡议,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带动更多的人投身环保事业,把祖国建成山川秀美的绿色家园。

据了解,2001年,为支持北京申奥,北京市63所学校的同学倡议开展了“绿色承诺在行动——捐旧还绿”活动,回收书报杂志,回收的钱捐出来种树种草。3年来,参加这项活动的北京中小学生达21万人,回收了87.8吨废纸。今年2月25日,参加“绿色承诺在行动——捐旧还绿”活动的师生们将用回收的废纸产出的再生纸捐给“两会”代表、委员们,希望他们向全国人民呼吁多使用再生资源,请大家一起为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多做有实效性的好事。

中国网2004年3月9日


新华时评:"循环经济"写进计划报告有深意
环保、生态、循环经济与绿色GDP
钱易:循环经济开拓可持续发展之路
牛文元:为什么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
百多位中国环保专家呼吁为“循环经济”立法
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 要尽快建立相应政策体系
解振华:转变粗放型道路 积极探索循环经济模式
环保总局:我国开始建设首座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
厦门创建绿色家园
宣州营造“绿色家园”
深圳“建我绿色家园”环保作品展览昨开幕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