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应县农民退耕还“能”

        记者日前来到地处雁门关外的山西省应县,只见昔日贫瘠的耕地里长满了沙柳、紫穗槐、柠条等灌木。这些植被耐干旱、易成活、保水土,既可防风固沙,又是一种新型能源。目前,全县已退耕还林30万亩,其中退耕还“能”达10万亩。待到这些树种成熟后,每年割一茬,每亩地可增收二三百元。农民们说:“有了这些燃料树,生态林也是经济林。”

  应县干旱缺水,林木覆盖率低,生态环境恶劣,全县水土流失和风沙面积占总面积的49%。老百姓流传这样的民谣:“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十年有九旱,到处是黄沙。”2000年,应县被列为国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项目重点实施县。几年来,全县大力退耕还林还草,通过精心筛择高生物质能树种,把林业生态建设与生物质能燃料基地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了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

  生物质能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而居消费总量第四位的能源,是清洁而廉价的可再生能源,也是全世界能源开发的重点。1999年,山西老万生物质能科技公司与瑞典合作,研制成功生物能暖风壁炉、水暖炉、炊事灶以及生物质颗粒燃料等,并通过了农业部组织的科研成果鉴定。经清华大学专家检测,这些炉具的燃烧效率达99%,热效率达86%,各项环保指标均达到欧洲现行排放标准,填补了我国生物质能高效利用的空白。然而,燃料问题逐渐成为制约炉具销售的“瓶颈”。该公司每年至少需要生物质燃料40万吨,这就需要种植大量的“燃料树”。为此,公司利用全县退耕还林的契机,鼓励农民种植高热值、高产量、高生物能的灌木,并与农民签定购销合同。农民种植这些“燃料树”,既可得到国家退耕还林的粮款补贴,又可从燃料销售中得利,收入比过去种植粮食高得多。因此,全县农民精心护绿,退耕还林苗木成活率达90%以上。

  找准利益的结合点(编余短论)

  晓白

  国家要绿,农民要利,如何才能把国家的利益和农民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山西应县依靠高科技企业为“龙头”,把退耕还林变成退耕还“能”,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国家、企业、农民利益的最佳结合,探索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新路子,催生了一个新型能源大产业。

  实施退耕还林,建设秀美山川,这是利国利民之举。然而,要做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并非易事。任何一项事业,如果群众得不到实际利益,是很难持久的。因此,我们只有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开拓思路,科学决策,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才能让绿色永驻。(白剑峰)

   人民网-《人民日报》2003年8月15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