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高健芳:身残志坚的农家女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3 月6 日 | 文章来源:中国妇女网

在张北县张北镇的东梁村,流传着一个“张海迪式”女青年高健芳的故事,她用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人生舞台上挥洒自如,用她达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影响着周围十里八村的乡亲们。这个地图上根本找不到的不足百户人家的小山村,也因她而精彩。

疼痛证明她生命的存在

高健芳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在田野奔跑时的那种自由欢畅,更忘不了在学校排练舞蹈时那种酣畅淋漓。然而那些感觉随着那场突降的不幸都已成了美好的记忆了。

那一刻是1996年春节刚过。14岁的高建芳突然感到肚子疼痛难忍,她感到一双无形的手自下而上地扼紧她,使她的血液不能流动,呼吸不能畅通,那双巨手渐渐由腹部到胸部再到脖颈。她痛苦地在炕上来回翻腾。几天后,父母费尽周折把她从当地医院转到北京一家医院,专家诊断为“坏骨性脊髓炎”。命是救下了,可是病根却如同树根一样扎在身体里面了,也扎入她的心中。在北京住院40天,花了3万多元的医疗费,家里已是债台高筑,在东找西借未果的情况下,健芳只能含泪出院了。

从此,她便躺在家里光溜溜、硬梆梆的土炕上,告别了田野和学堂,告别了欢笑的童年,告别了一个健全人应有的生活权利。每天只能转动全身唯一能动的头望着窗外的蓝天、欢腾的小鸟,看着看着眼泪就一串串往下掉。想起一个月前她还在翩翩起舞,现在怎么会一动不动了呢?

她第一次感到了生命如此脆弱,脆弱得像一只气球,稍稍一碰就会破裂,尽管她把生命小心地捧在手中,可是依然无法逃避世上的风风雨雨。因为整天躺在炕上,健芳身上长的褥疮连成了片。有一次她看到大腿上白花花的东西就问妈妈:“那是我的骨头吗?”妈妈流着泪点点头。于是她一连几天不吃不喝,紧闭双眼,永远也不想睁开了,再也不想看到这个夺走她行走权利的无情世界。在健芳丧失生活勇气时,妈妈讲了自己一生中最不愿意回忆的事情:在健芳住院时,妈妈曾几次给医生下跪,希望医生救救女儿,甚至到外边讨饭吃,就为了省下几个钱给女儿治病。妈妈的话犹如晴天霹雳,把健芳的心都快震碎了。透过泪光,她看到妈妈从前那双白润的手变得粗糙、红肿,两鬓已经爬满了银丝,她的头突然感到特别酸痛,她意识到母亲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女儿的生命延续,让女儿过得更好,如果自己再糟蹋身体就等于在践踏那伟大的母爱!

从那时起,她觉得活着有太多责任。生命受之天父母,不能轻易伤害母亲怀胎十月的辛苦,更无权轻视她,如果就这样死掉了,怎么对得起母亲的对自己的深爱呢?父亲身患严重脉管炎,长年卧病在床,这个家全靠母亲一人支撑,再也经不起风浪了。她下决心要坚强地活下去,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主人。

有了决战病魔的信念后,健芳不再流泪了。在停药的情况下,她每天坚持锻炼,试着动胳膊,起初胳膊像山一样沉重,加之出院时因长途坐车,伤到了神经,每天她都被病痛折磨得死去活来,一天吃好多止痛药都无济于事,后来干脆就不吃了。病其实也是惧怕强者。如果你怕它,它就会长期驻扎在你的思想里、身体里,反之它就会慢慢远离你。通过流汗流泪的锻炼她的胳膊开始恢复,腿也有了知觉,她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自己去拿书。可是,或许刚刚能动的手还不能负重。那本薄薄的书竟然“啪”的一下落下来。倔强的健芳毫不气馁。书掉了再捡,每隔10多分钟就得重复一次,一天要重复上百次。几天下来终于可以轻松地拿起,当她拿起一本薄薄的小书时,她觉得生活一下子充满了阳光!从此躺在床上的她有了第一个朋友,她兴奋地对妈妈说“我以后肯定还会有好多好多的朋友。” 她觉得命运对她还是很好的,她说她感谢疼痛,因为疼痛让她感到生命的存在。

让生命的每一天都洒满阳光

读书让健芳开始了解社会,了解东梁村以外的世界。但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程度的她自学起来是很困难的,她深知“学习不怕底子浅,只要迈步就不晚”的道理。当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就一遍遍地查阅工具书。每读一篇文章或看完一本书她都要写读后感。由于是躺着看书,时间稍长一点,她的手就把持不住了,厚厚的书老是会扎在脸上,但她每次都是书掉了捡起来继续看,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坚持了将近一年,她终于可以坐在轮椅上看书了,而且手也能写字了。看书、写字,健芳的生活从此更充实起来。

从此以后,书成了她最好的朋友,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她用心去学习做人,用心去体察人生,品味生活,在苦中求乐。由于无人交流,每当触景生情或有所感悟时,她只能将自己的所感所想用笔记下来。久而久之,写作成了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情。由于病痛不停,晚上难以入睡,她就拿起笔来写点东西,一写起文章来,她就象是忘记了疼痛似的。坝上的风土人情、田野的一草一木、农民的辛勤劳动,还有草原上羊群等等,都让她感动,都是她写作的对象。天道酬勤,2001年几经周折,她的处女作《生命的存在》和《古铜色的汉子》发表了,当时她如同冲出樊篱的小鸟,欣喜的眼泪怎么也控制不住。迄今为止,她分别在《农家女》、《探索与求是》等刊物上发表诗歌、散文、小小说近200篇。她在写作的海洋中自自得其乐的同时也为家里分担了一些经济负担。2005年7月,她有幸加入张家口作家协会。为了更好地了解外界以便更好地写作,她用积攒的稿费买了村里第一部电脑。从此,健芳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

感恩的心的播种健康

在那异常艰难的日子里,健芳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怀和鼓励,3月26日她应聘到《农家女》学校参加“读者心理健康培训班”,《农家女》杂志社的谢丽花主编希望健芳用“身残志坚的人生感悟”与学员们一起探讨人生观和世界观。另外,谢主编还自己出钱,让健芳在北京“康复中心”做了个全面检查,她通过多方联系找到了北京“中国残疾人用品开发总站”的站长徐晓明。在以徐晓明为首的“康复中心”的医生们热情的帮助下,健芳的检查报告当天就出来了,没发现新的病变。“康复中心”的王兰主任医师建议:坚持康复训练,有可能恢复。康复中心供应部的干事韩风又找了康复治疗师朱琳和康复训练师刘建宇,他们为健芳设计了康复训练方案。还及时与张北县残联取得联系,为下一步健芳回张北后康复训练打好了基础。康复训练师还建议健芳在锻炼时要戴上矫形器,否则双腿容易变形或受伤。健芳的矫形器所有费用都是北京“中国残疾人用品开发总站”付的。在《农家女》学校参加培训班期间,她认识了很多杰出的女性和很多热心人,从她们身上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关心和帮助。大家自发地为健芳提供各种帮助,仅现场捐款就达2000多元。健芳每天都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从他们身上她感到了美丽的存在,让她纷乱不安的心得到抚慰,从而再一次激起生活的波澜。

北京之行让她更加坚定了为社会做点贡献的决心。她又有了生存的勇气和奋斗不息的精神,同时也让她学会了在接受别人爱的同时怎样去别人。一直以来,她都有一个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把自己身体上角膜、肾等器官捐献出去,她说这样就可以减少一个人的痛苦,恢复健康的人就可以去做很多事,同时也证实一下她曾经存在的价值。在《农家女》学校参加会议期间,她就去了《中国红十字会》,与那里的专家探讨捐献器官的具体事宜。可是她没有北京户口,又不住在北京,“红十字会”的专家告诉她这里还没有接受外地人的捐献的先例,因为路途遥远,捐献手术到时不能及时开展,所以捐献协议没有达到。不过让她欣喜的是,她还得知只要通过当地政府的支持,她捐献器官的愿望还是可以实现的。她说她不会放弃,她要让她的生命继续延续。她已做好了准备,将在下次去北京的时候,做肝细胞移植。她拖北京康复中心的专家和病友们给她联系,一旦有了与她身体各方面相匹配的病人,她将用自己的肝细胞救活一条生命。她正在急切地等待这一时刻的到来。她说一想到这件事,她就十分激动,她感到了她活着的价值。

她为村里的孩子们写童话故事,附近的学校也经常请她去给孩子们排练文艺节目、化妆、朗诵诗歌。她说刚开始的时候,看她坐在轮椅上,孩子们都用好奇、同情的目光打量着她,她开始了“自我介绍”:“我叫‘不紧张’……”孩子们哄然发笑,不一会儿就混得像多年的老朋友似的。她说孩子的头脑像一张白纸,写什么有什么。周围的好多农家妇女都特别不注重教育孩子,在大街上随便打骂孩子,随口讲粗话,她就告诉她们,要与孩子平等交流,做个好妈妈。她想在村委会办个学校,让妇女们学点东西,提高素质,让她们懂得“钱有花完了的时候,可知识永远也用不尽”的道理。

她每天把自己的小书房整理得整齐有序,把自己收拾得干净利落,就坐在电脑前写点东西,写累了就躺在床上看看书,有时织织毛衣。她还特别爱帮助别人,去年一年她共为村里的邻居织了20多件毛衣。她说与人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看到穿上她织的毛衣的邻居露出的笑容,她很开心,她说这也是一种收获。

目前,健芳在康复训练师的指导下坚持康复锻炼,不过费用也很高,大家都希望健芳能得到更多热心人的帮助,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早日站起来。

(河北妇联) (张建莉)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