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耶鲁
王炳根

    是不是需要写这篇文章,我是很犹豫的,不是耶鲁在我的访美行程中不重要,而是我把握不了它,英文的Yale写起来简单极了,但它的包含量太大,仅靠我的走马看花,步行观景,岂敢写它?不说耶鲁大学城,就是耶鲁所在地纽黑文市,到处都是穿着Yale衫的人快步行走,陪同参观的冰凌先生说,那就是耶鲁人。这不仅说明他们都以耶鲁为荣,同时也说明耶鲁大学的人数之多。目前仅在校学生就达一万一千多人,其中本科生五千余众,也就是说,耶鲁的研究生高于本科生。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他的夫人希拉里就是耶鲁的硕士生,据说他们当时也都穿着Yale,第一次在图书馆相遇,从此坠入爱河。

    我在《波士顿三日》中曾以一小段文字写到哈佛大学,之所以夹在一篇文章中间,也就是怕写哈佛,那么一个汪洋大海,从哪去取其一勺?更何况“哈佛女孩”之类的关于哈佛大学的书,在国内满街都是,多一篇少一篇小文章实在无碍那片汪洋大海。

    耶鲁岂又不是这个问题?

    从内心上说,我更喜欢哈佛,因为我这个人生性自由而浪漫,哈佛的不规则庭院、弯曲的街道、不高的红房子错落在绿树丛中,都令我感到舒适,还有缓缓流过的查尔斯河。耶鲁则不一样,太规整了一些,尤其是那几座标志性的建筑,都是哥特式的宗教式的,高墙、屋顶与开窗,都由冷峻的大理石砌成,我当然明白它在建筑艺术上的价值,但作为个人的爱好并不以建筑艺术的高低来取舍。相比较而言,哈佛就自由多了,红墙上的窗户,随意而开,满庭院都是绿色的阳光,从红墙的窗口探进,一定比耶鲁活泼,我进到耶鲁的大厅,能挤进来的阳光有限,就是照了进来,我想像,那一定像是午后的阳光,灰黄而肃穆。

    当然,这完全是个人的感觉。

    建筑上造成的这种差异,据说是有历史渊源的。2001年,耶鲁建校300年,而哈佛在1936年便举行了300周年的建校纪念活动,也就是说,哈佛早了耶鲁65年,晚了65年的耶鲁,却是针对哈佛而创建的。

    耶鲁所在地康涅狄格州与哈佛所在的马萨诸塞州,同属新英格兰地区,也就是说他们都是威廉·布鲁斯特带领下,乘坐“五月花”号帆船,从英国逃出来的清教徒移民的后裔。当时,清教徒们是为了逃离席卷英国的宗教改革大潮,背井离乡来到美洲,因而,他们有着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在受到迫害后,在大西洋的对岸寻得了一块自由之地,由于不断有大批的清教徒移民的到来,神职人员奇缺,为了培养未来的牧师,哈佛学院成立(哈佛大学的前身)。然而,清教徒在这里也犯了一个错误,不容忍其它人的宗教信仰与自由,他们本是为了宗教自由而来,却又成了不容忍他人宗教自由的势力,但最终不能阻止,从罗德岛州开始,新英格兰地区纷纷实行宗教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哈佛顺应了历史潮流,对不信教者甚至不同教徒采取了越来越宽容的态度,对于这种做法,清教派领袖C·马瑟深感不满,认为哈佛已经背离了当初建校的宗旨,于是,马瑟动员英国富商E·耶鲁捐款再建一所学校,这就是后来的耶鲁大学。在一段时间内,耶鲁大学作为哈佛大学甚至全美国大学的对立面而存在。比如,学校初期课程的设置,注重的就是古典学科,坚持正统的宗教观点。到了1828年,美国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社会需求人才,提出大学课程的设置应该着重实用学科,而不是古典学科,但耶鲁大学不响应,当时的校长J·戴就此发表《耶鲁报告》,为传统课程辩护,直到1908年,耶鲁大学才不再要求学生必修古希腊语,而在1873年前,耶鲁从不招女生,清一色的男士。

    这当然都是历史了,那些哥特式的宗教式的建筑,也都成了文化遗产,犯不着我在这儿说三道四,如果换了一种心境,换了另外一个人,那就完全是另外一种感觉。看到一则简介,可能就是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去观察耶鲁的,兹录于此,以纠我之偏颇:

    耶鲁大学漂亮的哥特式建筑和乔治王朝式的建筑与现代化的建筑交相互映,把整个校园点缀得十分古典和秀丽。秋季的校园中金黄暗红的落叶遍地,阳光斜照那些黄褐色巨石建成的古色古香的巍峨建筑物。耶鲁的名气、它的美丽和庄严,以及夕阳西下时站在校园中央向四周环视时那种凝重的历史感吸引着世界各地优秀的学子们……

    历史上保守的耶鲁,但对当时闭关自守的中国,却是一道亮丽的天窗。1847年,即中国清朝道光26年,一个未满19岁的中国长辫子青年,在广州的黄浦港登上一艘名叫“亨特利思”号(Huntress)帆船,前往美国求学。这是一条专向美国运载茶叶的船只,在太平洋的惊涛骇浪中足足颠簸了98天,终于在当时只有二三十万人口的纽约港登陆。三年后,这位中国青年考入了耶鲁大学,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留学生,他的名字叫容闳(Yung Wing)。如今,在他登陆的纽约港口曼哈顿,有一座以容闳名字命名的大厦,大厦的不远处则是中华民族的先圣孔子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林则徐塑像。容闳的意义在于,他不仅自己留学,带回了西方的科学与文明,积极投身于当时的“洋务运动”,而且为了“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极力主张和促成向美国派遣幼童留学,1872年至1875年,先后有120名幼童生到美国留学,容闳亲自前往安排,将学童三人一组分住到美国人家庭,以便迅速过好语言关。在这些学童中,后来不少成了中国的栋梁之材,其中就有建设中国第一条铁路、发明火车自动挂钩的詹天佑,有曾为北洋总理的唐绍仪,交涉让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的驻美公使梁诚等人。如今,容闳成了中美教育交流的先驱,留学生中的先圣,耶鲁为了纪念这位中国第一个赴美留学生,请一位美国画家根据容闳在耶鲁历届学生画册上的照片创作了一幅画像,挂在耶鲁大学的名人堂,为此还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我未能走进这个名人堂,但我知道,耶鲁,不,整个美国,对每一位作出过贡献的人才,不论哪一方面的人才与贡献,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纪念。

    300年来,要说耶鲁培养的人才,那真是不少,仅诺贝尔奖获得者便有13位,他们分别在经济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和文学等方面为人类做出了杰出贡献。在美国,考量一个大学的影响,还往往以出了多少位总统作标识,那么,耶鲁呢,至今美国共有43位总统,耶鲁占了5位,将近1/8,而美国的大学有三千六百多所,你说,耶鲁是不是牛气呢?这里的教授、学生都可以告诉你那5位总统是谁:第27任总统威廉·霍华德,第38任总统杰拉尔德·福特,第41任总统乔治·布什,第42任总统比尔·克林顿和第43任总统小布什,一连三任总统都出自耶鲁,并且其中包括一对父子,这也真是耶鲁的奇迹!在大量人才中,我最感兴趣的则是另外的两个人,都是建筑大师,在西方现代建筑史中举足轻重,他们的名字一个叫贝聿铭,另一位是林樱。

    贝聿铭大家都知道,由于他将那座透明的金字塔安放在卢浮宫,使这座古建筑放射出现代的光彩;由于他在铜锣湾将中银大厦的风帆挂在了云天,他的名字如日中天;我自己则居住过他在北京香山万绿丛中镶嵌的白墙灰瓦的饭店,所以还多了一份亲切。在耶鲁,我没有看到他的作品,但我知道,在不远处的华盛顿中心,则有他设计的国家美术馆东馆。我认为耶鲁培养了这么一个令世界一新令人类瞩目的建筑大师,可能比一个总统更有全球意义。贝聿铭是华裔,林樱更是华裔,一说起来还近,林徽因的侄女,祖籍福建,多出了一层乡情。林樱的出现,是她在耶鲁东亚图书馆门口设计的那座女生纪念碑,一片半圆花岗石的剖面,中心渗出细细的清泉,清泉在向圆形的石碑四周徐缓地扩散,表达了女性的温柔与平和,在半圆的剖面上,以波纹的走线,开列着耶鲁自从1873年以后女生的名字与数字,那头一位是艺术系的学生。这些名字和数字,隐于薄水的波纹之中,对于东方文化而言,可能还有着女人是水做的这层含意,不知道西方人能不能体会?这个女生碑又叫“女生的桌子”。

    林樱设计女生纪念碑已经是名人了,因为她在耶鲁读本科的时候,就设计了越战纪念碑,这么一个大的国家纪念碑,竟然让一个仅21岁的华裔小女生设计去了,这老美在感情上也是接受不了的。但是,林樱的作品独树一帜,无人能与之匹敌,当别人尽量在表现雄伟时,她却相反地选择了隐藏,使纪念碑凹入地下,并且采用了不显眼的黑色花岗岩为主体。1421件作品参加角逐,经过层层筛选,最后林樱获得第一名。国家纪念碑评审委员会最后给的评语是:“它融入大地,而不刺穿天空的精神,令我们感动!”这个纪念碑,就立在华盛顿纪念碑与林肯纪念堂之间,墙面上篆刻着58132名越战阵亡将士的姓名。女生纪念碑与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在设计的理念上,基本一致,这里除了水之外,还有一个土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入土为安一说,而西方是要上天堂的,所以,林樱还是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这与她在中国书香门第之家所受的薰陶不无关系。这又使我想起了她的姑姑林徽因,一个在中国设计了革命英雄纪念碑,一个在美国设计了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怎么会有这样巧的事情?真正的林家两大才女!

    我在女生碑前徘徊了很久,一个圆形从中剖开,剖面的线纹与水波,就这么简单,但她却深奥无穷,这也隐含中国的哲学、中国的艺术,比如《易经》中的八卦,比如京戏的舞台与脸谱,又比如中国画中的色彩与线条,都是最简单不过的东西,可是它又是气象万千,意蓄无穷。聪明的中国人,在他学习过西方之后,再用中国的“卤水”去点化,那就情景生辉,就可以生出无穷妙趣。据说张大千在30年代,曾在莫高窟临摹三月,当他稍稍借用了几根飞天乐伎的线条,便引来全球画坛的惊呼与刮目。林樱的线条是绝对抽象的,但又是绝对具象的,我用了这两个绝对,实在是没有别的什么词,因为它已经是极至了。剖开的圆球,还可能有另外的隐意,圆是一个整体,男人和女人,东方和西方,传统与现代,太阳与月亮等等,它们都是相互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各自一半,打开的女生桌,对的还有另一半,反正任由你遐想啦。

    女生碑或说女生的桌子,就在高耸庄严的东亚图书馆、交谊大厅、教学大楼这样一些哥特建筑丛中,她完全可能被高大与庄严淹没,但她却以柔性的艺术之美之力,将你从千里之遥引到她的身边。在耶鲁哥特式的建筑群中,在建筑群的角落,安放着许多这样的艺术品,比如,学生宿舍中厅竖立着的“战车”,它是CLADES OLDENBURG的作品,作者平时常将生活中的用品如衣夹、扣子放大,造成很醒目的效果,而“战车”改变他一贯的艺术风格,以车身实际的大小,加上好似口红的柱子于车身之上,看起有点不搭调,但却构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坦克上高高地竖了一支女人用的口红,想像的奇特与丰富,带有浓重的西方色彩,所以,我只能是惊叹,但却解读不出更多的东西来。

    在耶鲁走了一个下午,在很疲惫的时候,冰凌兄带我们去了一家比萨店,说是喝点东西,但当他将我引进这家比萨店时,我的劳顿全消。这是一家太有意思的比萨店了,由于不是用餐的时间,每张桌子都空荡荡,就是那空荡荡的桌面令你兴奋,每张桌面上都刻满了字,冰凌兄说,这就是这家比萨店的特色,允许顾客在桌面上刻字,任你刻什么都行。这简直太有意思了,全世界没有一家餐馆,会允许顾客在桌面上乱涂乱画,常常是用桌布来保护那宝贵的桌面,更别说用小刀刻字了。耶鲁的比萨店可以,如果你没有带来小刀,店主还会提供,我看到,每张桌面都已刻得密密麻麻,有的记载在此用餐的时间,有的记下当时的心情,有的还表达对店主的赞赏,有不少的电影明星、体育明星专程来到此用餐,为的是刻下他们认为值得纪念的那一句话,为的是作一次渲泄。桌子刻满了怎么办?换!将那些换下的桌子拍成照片,嵌入镜框,挂在墙上,又是一道风景。坐在比萨店刻满字的桌前,当然会想得很多,想到国内风景点的树上、竹上、墙上,到处刻满XXX到此一游之类的话,每逢看到这些,都觉得大煞风景,可在耶鲁,为何反有艺术的质感呢?

    离开耶鲁,已是薄暮时分,耶鲁大学城开始亮起了桔红的路灯。在美国,大学就是城市,城市常常也是大学,纽黑文与耶鲁怎么区分,哪一条是城市的街道,哪一条是大学的街道,估计只有路灯管理员才会清楚。在路灯下,走到一条很静的街道上来了,冰凌兄连声说,对,对,就是这条街道,属于耶鲁的,狄更斯大道。1841年,英国作家狄更斯到美国旅行,并且将他的创作方式与生活方式带到了美国,一边写作,一边朗诵自己的作品,马克·吐温便是从他这儿学到这种赚钱方式,并且将它发挥到极至。狄更斯就在这条大道上,租住了一座房子。开始,他对美国充满了好感,他在早期的创作的《匹克威克外传》、《老古玩店》中,对英国的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但狄更斯对美国的民主制度却抱有幻想,甚至认为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可以参照美国的方式进行改造。然而,当他在美国旅居了一段时间之后,他的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842年,在他的《美国札记》中对美国的阴暗面进行了揭露,尤其是美国的黑人制度,引起了他极大的愤慨。狄更斯在这里还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马丁·朱述尔维特》,作品中的主人翁小朱述尔维特学的第一个字词是“利润”,第二个词是“金钱”,他的父亲老朱述尔维特教给他的本领是如何骗人,而他最后将父亲也骗了。狄更斯在此留下两部作品,继续到意大利和法国等地旅行,虽然在这儿生活的时间很短,并且是不怎么友好地在揭露他们,但耶鲁,此刻却有了相当的包容与大度,如果那幢房子还在,我想美国人是会将它保存下来的,用于收藏狄更斯,现在只有这条林荫大道。

    耶鲁的狄更斯大道与其它的大道,没有什么区别,路灯是昏黄的,灯下摇曳的树影,忽然让我感到亲切,只有在这时,我才发现我对耶鲁已经悄悄地在改变着看法,因了女生碑?因了比萨店刻满自由渲泄文字的桌面?因了那辆战车?因了昏黄灯下的狄更斯大道?它们都在耶鲁的刻板中跳动着生机,在庄严中洋溢着宽容,在伟大中体现着亲情……

      这大概也是我要冒险,单独叙述耶鲁的原因。

    《中华读书报》2002年5月22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