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家乡还好吗?--来自贫困山区老父老母的生活调查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当《一封家书》想起在我们耳旁,让我们不禁想起那生活在贫困的老父老母,随着我们一天天长大,他们也日渐衰老。记者从山西省老龄委了解到,目前山西省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405万,占人口总数的12.4%,而这部分人大多集中在农村和山区,尤以贫困山区的老年人为多。而目前这些生活在贫困山区的老年人多数生活艰难,生活仅维持温饱水平。

“打工的孩子,我只盼你过得好”

在农村,孩子和土地是农村老人唯一的保障。但记者近日在山西临县贫困山区调研时了解到,随着近年来人口流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多数老人都处于自给自足的状况,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逐步瓦解。

山西省临县是国家重点帮扶贫困县,地处晋西黄土高原吕梁山西侧,黄河东岸,许多农民住房都在建在山上,临县也是山西省人口第二大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当地的农民多以农为生、靠天吃饭,人均收入为500元左右。

为摆脱贫困的处境,从1985年开始,就陆续有人去城里打工,目前该县50多万人就有10万余人外出打工,他们中有许多是举家外出,而家中仅剩年迈的父母亲与几亩耕地。在城市拼搏几年后,他们中的一些人留在了城市,而另一些人则仅仅是过年的时候回次家,农历正月十六便又出门拼搏。另外,还有一部分跳出"农门"、考上大学的农村孩子也不可能再回到贫穷的家乡。

记者还了解到,目前山区普遍存在着"养老人是义务,养子女的任务"的观念,其含义是,义务就是可以履行也可以不履行,老人可以养也可以不养;而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任务,必须将其抚养成人。而贫困山区人均500元的收入已无法负担长期的支出--孩子,据悉,目前教育消费已使许多农村家庭负债累累,对赡养老人许多家庭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临县刘云武看着刚收下来的大豆

在临县,记者随意走访了几户人家,发现家中大多是老人和儿童。老人们的生活基本都是自给自足,许多人甚至一年都不去城里买东西,仅靠地里的庄稼维持着温饱。

曜头村村主任穆爱生告诉记者:“农村的人到了80岁了,还下地劳动,主要是自己养活自己。活到老,干到老。”

“老人的孩子们呢?”记者问。答:都出去打工了,许多人自己都养活不了自己,更别说养活老人了。在村里的一个62岁的王大妈家记者看到,老人吃的饭基本上是当地所产的玉米与大豆研磨在一起做的黄色的馒头,老人还告诉记者,只有到了过年时,家里才能吃上点肉,平时的菜就是地里所产的土豆,"一年四季都吃那个。"说着,老人拉开抽屉给记者看她的土豆。记者看到,这些土豆大多都已经蔫了。不过老人还是高兴地告诉记者:“新土豆就要下来了。”

据介绍,老人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北京打工,去年给家里寄了100元钱。另一个就住在离老人家不远,但孩子“顾自己还顾不过来呢。”“我们也不要求孩子很多,只盼孩子好,不让我们操心就行了。”老人已经感觉很幸福了。

对9亿农民来说,土地和孩子是唯一的保障。但目前,新的一代所面临的生存压力是50年前的数倍,另外,对一些离乡打工的人群来说,能养活自己与孩子就已经很难,“养儿防老”的观念在许多农村被现实慢慢地瓦解了。

为了孩子,老父老母在温饱边缘挣扎

记者从山西省老龄委了解到,目前山西省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405万,占人口总数的12.4%,而这部分人大多集中在农村和社区,尤以贫困山区的老年人为多。而目前这些生活在贫困山区的老年人多数生活艰难,生活仅维持温饱水平,经调查,贫困地区老年人生活艰难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育消费使农村许多家庭负债累累。“山区的老人爱子观念很强,宁愿自己吃不饱,也不愿孩子受一点委屈。”山西临县民政局副局长刘欢喜告诉记者。“想让孩子有出息,上大学是唯一的出路,没有上学即使是打工也要受很多制约。”临县白文镇副镇长刘涛说。

所以,不论多穷多苦,山区的人都要供孩子上大学。现在上学得花多少钱?他们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一般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上小学一年差不多得1000元,等考上大学了,真正的花费才开始,白文镇曜头村村支书高平则有两个孩子,一个上高中,一个上汾阳师专,一开学就要小一万元。汾阳师专一年8000多,高中3000多。据介绍,高平则不仅种自己的地,还包的别人的地,共有10多亩地,一亩地产1000斤玉米,能收入500多,减去化肥等花费,大概能落400元,这样每年的收入是5000多元。这还是风调雨顺的年景,如果碰到"下了冰雹或受了冷就全完了"。他还告诉记者,为了两个孩子上学,目前他家就欠别人2万多元。

子女养老作用在减弱。家庭养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也是广大农民目前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贫困山区的多数农民都在自给自足,“养儿防老”在某种程度上只能是老人们的一个美好的期望。

农村礼多如牛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人情风”在农村很盛行,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礼金也“水涨船高”。这给靠土地吃饭的老年人带来很大的负担。在临县曜头村采访时,一位64岁的王大爷告诉记者:“目前农村的人情礼很多,如孩子满月、12岁生日、红白喜事、祝寿等都得送礼,并且这几年礼金数额很大,一般是50元、100元,关系好点的要200元,而我们辛苦一年一亩地才能收成400元。每年这样的礼要上好多次,前段时间有个亲戚家孩子过十二岁生日,就上了100元。”而记者了解到,这位老人家里仅有不到2亩地,每年家里的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

另外,孩子的婚礼消费也是老人的一大负担,记者了解到,大操大办的习俗在山区很风行:在临县,为孩子举办一个婚礼至少2万元,再加上盖新房,孩子结婚一般需要四万元。

老父老母,明天的路在哪里?

在农村,得了病怎么办?临县安业乡关王庙村村口,记者随意采访了几个老人。“我们是医院不敢进,药不敢买。”“没有什么打算,活一天算一天。”“小病靠抗,大病靠等……”(等,就是等死)

据了解,目前山西省有运城、太原、晋城的农村五保户被纳入了农村低保范围。有15个县开展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使这些地方的部分农村老人享受到医疗保险。但对于一些边远贫困地区来说,医保还没有开展。

“贫困山区许多老年人的生活都'马马虎虎'。”临县民政局刘欢喜告诉记者。临县曜头村一位姓王的大爷家记者看到,老人所住的房子还是几十年前盖的窑洞,家里有个小电视,十几年前买的,前几年怕电视损坏都舍不得打开。在床边放着脑宁片,治疗老年头疼病,每天三顿,批发价3元多。过年的时候老人才会吃点肉,土豆是家里的四季食品,基本都是自给自足。

一个叫刘云武的农民告诉记者,他的胃总是很难受,不是很疼的时候就出去打短工,贴补家用,家里就靠种地生活。一年有的时候都吃不起白面,因为交不起农网改造的200多元,家里甚至连电灯都没有,每天是"早睡早起"。

虽然农村正在迅速老龄化,但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加入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农村人,尤其是在贫困山区的老人,他们聊以为生的仅仅是那几亩土地。

山区老人多是自己自足

据临县民政局副局长刘欢喜介绍,目前山西临县对老人的救济主要是两证一卡:一、特困救助证:对无劳力,无房住,无经济收入来源的"三无"老人,每月发10公斤白面,并且这个范围控制在全县人口的5‰-10‰,即在临县大概有3000人-6000人享受这种福利,而目前仅有2800人享受这种待遇;二、五保供养证:对农村的五保户每年发800元,目前该县已发放1359个五保供养证;三、灾民救助卡:这主要是针对一些突发的自然灾害所发放的,目前已发放23000张(这个卡的发放不仅仅是针对老人)。

刘欢喜告诉记者,目前市民和农民的救助存在着极大的剪刀差,如临县有5万多户市民,其中下岗、失业的市民有7000多人享受低保,每年需要340多万元。而临县60多万农民每年享受的救济款为300多万,其中的200多万是以粮食的形式发放的。

另外,记者了解到,目前农村养老保险的执行情况不尽人意。据悉,临县仅在1996年响应国家政策为农民办理过养老保险,该县当一项政治任务抓了一年多,才有240万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机关工作人员缴纳的。这项工作推广不开的原因主要是:一农民手中没有多余的钱,二、养老保险的发放体系还不完善。

记者在临县见到,一大早,许多老人都推着独轮车沿街叫卖自家产的水果,据介绍,贫困山区的老年人的生活多是自给自足。(原碧霞)

新华网山西频道 2005-01-01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