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03:迈向社会主义道路

    德国《我们的时代》周报4月25日一期文章 题:中国2003年——迈向社会主义道路(作者 罗尔夫·贝特霍尔德)

    当今是世界范围内没有任何一种政治力量不重视中国。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期待着解决它们的问题。这些问题均源于帝国主义大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已经确立强大的优势地位,源于贫富国家之间鸿沟的扩大以及它们自身未解决的经济与政治问题。所有国家的共产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欢呼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所取得的历史性进步。他们希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就能够抗衡资本主义,并成为一种与资本主义形成对比的历史性选择。由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社会主义的失败,资本主义似乎取得了胜利,而且也越来越不掩饰其在历史方面的落后。共产主义者正在伴同这场围绕社会进步展开的复杂的角逐,为中国13亿人的福祉表示声援、寄予同情和最良好的祝愿。

    资产阶级阵营也对中国人民所取得的成就表示尊敬。它们希望,中国的经济振兴也能拯救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以及保证所有国家避免沦为经济废墟。资本主义还非常害怕由中国所代表的这一历史性选择,为此不惜采用任何手段从战略方面企图使中国偏离社会主义道路。

    如果人们观察一下有关中国的国际报道,就会发现无论是资产阶级的报章,还是左翼的出版物,都很难客观和真实地评价这个国家的发展。总的来说,中国的经济繁荣与振兴是得到公认的。但是,在评价中国经济为什么如此迅猛发展的原因时,我们发现各自的观点明显不同,有的说这应归因于“共产主义制度的任务”,有的说中国正在复辟资本主义,中国被重新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当中,还有的说当前中国所遇到的问题在于“尚未”完全摆脱社会主义制度。有些人要求,在进行了经济改革之后,现在也该实施政治改革,中国必须克服“一党统治”,必需“民主化”和接受西方的价值观,等等。

    对中国的局势作出一个完全具体的估计无疑是困难的,但是如果人们没有成见地观察中国的话,就会注意到中国的具体形势在许多方面与中欧国家有很大区别。

    中国共产党从自身错误以及上个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事件中总结出经验。但是,她也指出,她还没有整套解决未来问题的方案,在继续改革与现代化的道路上还会出现新的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改革与开放政策的制定是一项复杂和在很大程度上非常曲折的过程。有很多因素和发展步骤,如果人们不把它们放到整个因果关系中去考虑,那很可能构成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危害。在过去和现在,曾经有过许多已被证明是错误的、并得到纠正的发展道路。毫无疑问,也有这样一些背离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力量。再者,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政治力量对比明确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背离社会义道路的趋势。社会主义社会秩序的发展不能自发地,而只能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发展的每个细节是如此的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应当从整个因果关系中去观察问题,而不是揪着一个错误不放。

    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已经有意识地尝试着制定发展中的新的社会主义模式。实践的结果也从根本上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自开始改革以来所走道路的正确性。中国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采取了深入的措施,这些措施都有望克服缺点和错误,极大地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保卫社会主义并且不使它自我毁灭。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已经证明,社会主义社会是有责任意识的,有能力进行自我纠正和自我完善,也有能力抵御内外敌对复辟势力的进攻。

    中国共产党政策成功的一项重要基础就是她对自己的历史负责任。中国共产党人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勇于批评自己的错误与缺点,而且这一批评必须是原则性和彻底的,必须向前看,但是不能导致自我毁灭。对自身错误和缺点的负责任行为也需要通过自己拨乱反正的力量,而不是完全背离过去。

    虽然中国还没有形成健全的社会主义,但是人们正在走一条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经验也证实,早期、初期阶段的社会主义模式有助于消除陈旧的、损害多数人利益的历史状态,有助于打破危机一战争的恶性怪圈,但是它已经不适于长久地建立一个新的真正优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中国在其自1949年以来所走的道路上也不得不接受挫折,但是在克服这些挫折的过程中也为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社会条件。所谓社会主义在社会实践中已经失败的说法是错误的。社会主义在欧洲遭遇到后果严重的失败,但这不是社会主义思想的失败。中国的发展给人们指出了一条摆脱全球资本统治的破坏性进程的出路,也使人们产生了一种对社会主义前景的希望。当今的资本主义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其无能,在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它已无法解决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例如越来越多的国家发生社会劫难、暴力和战争频仍、南北之间的鸿沟加深、环境遭到破坏、对地球资源不负责任地随意开采等。因此,现在世界越来越明确地要求成功塑造一个资本主义的对立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意义以及今天中国所发生的一切也正在于此。

    ——参考消息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