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耀华:书市见闻录

法兰克福书展

法兰克福,位于莱茵河的右岸,她举办书市的历史可上溯至五百多年前。一个英国传教士之子托马斯·寇黄特1608年在欧洲徒步旅行后,为我们留下了有关法兰克福书市的记载:

我于1608年9月13日来到法兰克福,这时刚好正在举办秋季书展,这个城市所展示出来的富裕景象实在是无可比拟的。在书街上摆出来的书多如星斗,使我大吃一惊。这条街的盛况,远远超过伦敦保罗教堂前的广场、巴黎的圣雅各大街以及威尼斯的美彻丽雅,真可以说是全欧洲最重要的书籍汇通处。

从1949年开始,法兰克福书展每年举办一次。如今,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最有魅力、最具影响力的书展。这里已经不仅仅是订货交易,而是进行着日益被衍生的诸如选择权的授予、契约的协商、共同出版计划的拟订、翻译权的购买、出版社权利的界定乃至交易条件的讨价还价甚至观光旅游等等。我与四面八方赶着进入书展大厅的人们一起,开始了书之旅。临入场前,发了一张通票,是供专业人士在六天内使用的入场门票,65马克,合人民币260元。

在现场出售入场券的地方有三种会刊出售,一种是展位介绍,另二种是参展书商名录和书商联络手册,也有以此为题的首日封。

团长在国内预先发过少许美元,说是在展厅内的三天中午吃饭自理,馆内随处有付费的便餐。进入展馆,你想吃什么?瓶装矿泉水、现煮的咖啡、葡萄酒、曲奇、巧克力以及苹果等,只要稍加留意,就在眼前。这些物品都是待客用的。

第一天去书展,在门口看见有人在摆书摊。走了一大圈,只看见一本书眼熟,是日文本的西洋文学史,其中的汉字我认识。其余的几万种都是西文。据说,以前这些书摊是自由的,不付费的,近年也要交些管理费。这里主要是书,也有少数旧明信片、家族的老照片、新绘的画、新旧不同的CD、盒式音带、唱片等等,用琳琅满目来形容应该是恰当的。这里没有市场管理员,也没有警察。

傍晚的时候,看着这些人把书放入箱内卸下门板装上自己的车离开,给我一种印象:这是一种年度性赶集。

我花了六十多马克买了许多以书为题的明信片,它们演绎着一个个书的故事:拣字、排版、校字;晒版;打样;装订、打洞;石书;鹅毛笔与老信纸;打磨牛皮书脊;老写字台;陈列着的精装书,等等。走在明信片、画作、地球仪、书签、观赏书、挂历等组成的展位间,因为没有语言障碍,我仔细地花了数小时。这些物品在我国,一般都难以如此齐全地被发现,好像都被我们分隔了。其中还有包装袋展位、有机玻璃书托展位、书店用书架展位。这些围绕着书而展开的物品,使我开扩了眼界。一个包装纸展位上就陈列着一百多种色彩、图案各异的塑料纸、再生纸等,这很令人佩服。

日式优质服务

曾有幸在日本十天,从东京、大阪一路走去,看了上百家各类售书点,尤其是三省堂、纪伊国屋、九善书店,以一种惊奇、羡慕的眼光发现它们的特质,在服务的尽力或说竞争中所付出的努力,真令我们中国同行惭愧。

一张普普通通的包书纸,在我们这里,可能还怕开销太大而不肯附送。可在日本就讲究了,它是用再生纸印的,印了书店名字、图案,环衬上分别印了连锁店的名录、送书服务的条例,这些我们也能做到;但是,令人叫绝的是日本书店在包书纸上还加印了各种图书开本的尺寸印记。营业员在收钱之后会麻利地帮你将书包好,上下折进去,前后包住书的封面封底,再接过找回的零钱和记账单双手捧给。于是,除了感谢之余,在地铁、在轻轨车内,你就会捧着这样包得好好的书在阅读,真是广而告之外加护书。

在日本书店,未经同意是不允许拍照的,据解释是怕影响读者阅读。为了方便读者,书店所做的一切正是为了这一目的。他们的书店常常以书架的灵活化来吸引读者,这是基于一种“现有书架分类不能适应读者需要的多样化和出版物的多样化”的思维之后出现的,从而诞生了用“现代主题再编辑”的构想,于是,就不间断地推出了各种专柜、专架,陈列于层面的醒目处。

日本的书店,收银台的设计是不考虑坐椅的,这是为了便于收银员与购书人面对面地交流,也便于逢人便以感激的语词表示谢意和双手捧书的操作,以及微微低头表示欢迎再来。一般的书店在收银台的边角会有一些免费的宣传品,它有文字标明,不必索要即可自取。

宣传品大致有这样几类:一是年历卡。一面是广告,另一面是新年年历,这些是年景之物。

第二是书签。有景物也夹着书刊的内容,有单张的,也有四张一套的,买一本书夹一张于其间。

第三是导购纸或导购图。像丸善书店的单页广告还将近期举办的各种专题展览如东山魁夷名作版画展、恐龙绘本展等都预告在先。这些宣传品有单色或多色套印的,也有复印的。

第四是众多折页、单张的宣传品,专为一本书、一本杂志宣传的。

第五是各种大小不一的目录。著名的日本东贩每月一期的《新刊图书目录》就是16开本、192页、刊登近5000种新书的目录。有的文库目录就用线吊在书架上,让读者按目录对照架上的书,发现架上没有而目录上有,就可以通过营业员添货。

第六是各种期刊式宣传品,如《图书》、《地方史情报》、《历史书通信》、《本》、《中国图书》、《岩波书店新刊》、《春秋》、《读书风景》等,均为32开本,有季刊也有月刊,内容与印制可与中国的《读书》杂志相比。

众多的宣传品使读者走进书店就能获得知识的熏陶、购书的经验、读书的快乐,书业(书店与出版社)在这方面的投入也使之获得了品位的提升和导购的成功。

浪漫巴黎的平实书店

巴黎有很多专业书店,有的是以经营语种为个性,有的是以经营类别为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全。

莎士比亚书店是一家被台湾的“女书人”钟芳玲称为地标书店的特色店,它是1919年由美国女子西尔维西·碧开设的,专卖英文文学书籍和杂志,毕加索、乔伊斯、海明威、庞德、劳伦斯都是这里的常客,亏得这家书店的主人都记着与这些名家的接触,这也使其扬名至今。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就是由西尔维西·碧在1922年出版的。海明威曾说:“当寒风扫过冰冷的街面,这儿更是一个温暖愉快的处所,房中有个大火炉,桌上架上满是书。”这家书店在德军占领巴黎时结束。

现在的莎士比亚书店是美国大诗人惠特曼的重孙、文学青年乔治·惠特曼1964年在莎士比亚诞辰400周年时将弥尔楚书店改成的,这个被称为第二代的莎士比亚书店继续着英文书的销售和与英文作家的友善关系。每周日的午茶与周一晚上的户外诗歌朗诵已经成了书店的传统,并在二三层楼的书架旁放置了几张床,免费提供给旅人住宿。巴黎人不大理会英文,但这家莎士比亚书店却生生不息,多少可见巴黎人的宽容和热情。

巴黎的书店,门面都很朴实。法兰西大学出版社的书店与圣日尔曼路上的波兰书店、零售连环画的星座书店、招牌灯上有五线谱的音乐书店和众多的书店门面一样,橱窗的陈列很普通,没有多少广告新材料和新工艺,店招牌也简单,通常只有40-60公分长的一条店名,没有刻意在门面上做文章。而且,不少书店还会在门面摆个小摊,陈列一些廉价品和畅销品,也没人看管,路人翻检后要买,自然会拿着书到里面付钱。书店的陈列也很随意,书架有时很高,要借助梯子才能拿到书。好在巴黎的书店多,读者分散,书店一般都很安静,容得下读者细细寻找。

巴黎的书店出售的大多是法文书或少量的英文书,只有友丰书店和凤凰书店出售华文书籍。尽管友丰名声在外,其门面却比中国农村供销社的书店门面还差,但这不妨碍中国人对它青睐,使之成为巴黎华人的文化信息中心。店主是柬埔寨华人,开了近二十年店,现在有了两个店铺,两个书库,自己也编辑了两百多种颇有流传价值的书。凤凰书店是1964年开的,在二千多平方米的营业场地上摆了3万5千种书,其中有80%是从中国内地进口的,其余15%来自台湾和香港,5%来自日本等地。开店的老板是喜欢中国学术的法国人,据说,畅销的是《日用中文》、《红楼梦》等。现在全法有一百多所学校开设中文课,有一万多名学生学中文。

香港的“旧书义卖日”

2003年的正月我参加了一次香港自助游,正遇到香港的“旧书义卖日”,使这次匆匆之行有了别样的收获。

早在1月1日,香港媒体就发布了《旧书义卖助学风齐齐捐书为公益》的新闻——

家中的书架是否已堆积如山?想将阅结的书籍与别人分享?快快将堆积在家中的旧书捐出义卖,循环再用;日后又可在旧书义卖日以平价找寻自己的心头之好,何乐而不为?

去年旧书义卖活动反应热烈,为推广读书风气及鼓励书本循环再用,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今年再接再厉,与民政事务总署等联合主办“旧书义卖活动”,呼吁市民踊跃捐出书籍义卖,所得收益将拨归公益金做慈善用途。收集的书籍包括成人及儿童一般书籍,但不包括杂志、中小学课本及练习册。市民由1月2日起至2月14日止,将书籍送至香港各公共图书馆(流动图书馆除外)。主办机构亦邀请市民积极参与2月15日及16日(星期六及星期日)上午10时至下午6时参加香港中央图书馆地下展览馆及沙田大会堂展览厅的“旧书义卖”,以每本五元购买收集所得的旧书。旧书义卖活动得到了市民的热烈捐赠,据媒体报道,共收集到超过二十万本书籍,包括成人及儿童读物。

15日的活动于上午10时才开始,但在中央图书馆及沙田大会堂门外,有人在早上6时多就来了。展场开放后,市民纷纷涌进,有人连书名都未看清,先拼命将书扫入自备的购货袋,躲在一边慢慢品味。因场内人多挤迫,主办者只能实施人流管制及设时限分批入场。

一家去年九月刚开学的真道书院因设备和货源匮乏,十名家长及老师当义工买书,按书单挑选成语及英文故事书,增加学校的图书量,校长亲自驾车将二千多本书运回学校。

一个由九名阅读口味相同而在图书馆认识的“红粉兵团”,一入场即狂扫亦舒等名家的言情小说,买了数百本,回家后轮流交换。

香港人喜欢到深圳买书,据说是内容实在、书价便宜,那是一些青壮年的思路;对义卖感兴趣的则是一些家长、老人和小孩,一样的书既便宜又能显善心。

两天的义卖活动约有两万一千名市民参与,售出十四万七千多本书籍。参与人数与售出书籍均超出去年一倍,估计能有七十万元的善款。

摘自《书店风格》汪耀华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版15.00元

来源:文汇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