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吃中餐  

    在德国工作期间,如有客人来访或同事聚会,大家还是喜欢去中餐馆。几年下来,经历了一些事情,现在想来,感触颇多。

    冷漠的北京小姐

    一次,陪国内来的团组去慕尼黑。中午,东道主菲舍先生请我们去一家中餐馆用餐。菲舍吩咐老板,尚有几位客人未到,先点菜,但要客人来齐后再上菜;上菜要快,下午还有安排。老板是香港人,听说代表团来自北京,就引来一位北京小姐为我们服务。

    小姐姓王,5年前只身一人来德留学,为了生存在餐馆打工。我们之中有人问她 :"学什么专业?学位拿到了吗?"小姐没有回答,略显尴尬,显然已触及她的痛处。我想把话题转移,可那位先生不理会,又进一步问:"那你将来怎么办?想回去吗?"小姐的眼圈已红了,但马上又恢复常态,笑笑:"这儿挺好。"说着,转身去取茶杯。

    我们知道,留德学生中学业未成而又无脸回家乡的人不在少数,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有的强打精神继续求学,有的辍学打工维持生计。看来,王小姐是后者了。

    菲舍先生请代表团团长点菜。团长看不懂德文菜单,颇费了点儿时间,王小姐很忙,但也只好默默地站在旁边等待。等我们点好菜,那边有人招呼小姐,王小姐刚要离去,又被团长叫回来,交代道,要等几位迟来的人到齐后再上菜。小姐愣了一下,轻声说:"好--的。"从那举止和简短而拖着长声的两个字,隐约流露出一丝冷漠与不耐烦。

    人很快到齐了,于是吩咐小姐上菜。可是等了20分钟没动静。只得又把王小姐叫过来。她先是一愣,估计是忘了,但马上又傲然地把头一扬:"你们不是要慢点儿吗?等着吧!"说完,扬长而去。在顾客就是上帝的德国,我还从未见过这种态度。但国内来的同事似乎并不在意,为了不影响气氛,我只好缄默。看着她面带微笑,必恭必敬地侍奉那些德国人,一阵苦涩涌上心头。

    第一道汤很快上来了。但是没等我们吃完,王小姐就急不可待地收碗撤汤盘。让她等一等,又是一阵抢白的:"一会儿要快,一会儿要慢,让我怎么办?"说着"咚"的一声把汤盘放回桌上。

    菲舍先生不懂汉语,却都看在眼里。午餐后结帐时,菲舍没有给小费,而是严肃地对王小姐说:"把你们经理找来!"王小姐脸色顿时就变了。经过大家一致说情,菲舍才没告经理向状。

    走出餐馆,菲舍先生仍愤愤不平地说,这种人要是在他的公司里,早就请她"走人"了。真不理解老板怎么用这种没有敬业精神的人,更不理解你们竟也对她那么宽容。

    菲舍先生当然无法理解,王小姐的态度固然差劲,但是,一个中国姑娘只身来到异国谋生,即使她有一百个不是,若向她的老板告状,也会断了她的生计。

    信誉比赚钱更重要

    在国内时,听朋友说,德国餐馆林立,均规范经营,在德国吃饭不必担心挨"宰"。后来到了德国,光顾大小餐馆不少,深感朋友的话没错。德国的餐馆明码标价,顾客按菜单点菜,餐后得到一份详细的帐单,逐项列明单价、税款和总价。如果嫌点菜麻烦,也可请老板按一定标准配菜,但帐单上也会逐项列明价格,其总价也按实际价格算。

    刚到德国不久,我随国内来的团组在杜伊斯堡一家中餐馆用餐,店堂不大,生意很兴隆。记得我们一行4人,第一次去点了很多海鲜,大家还想要清蒸鱼,但菜单上没有,于是把老板叫来,请他按干烧鱼的价格做一条清蒸鱼。

    老板为难地说:"清蒸鱼制作程序简单,当然可以做。但是这里没有活鱼,最新鲜的是今天早上从汉堡拉来的,宰杀时间已超过24小时,仍不够鲜,建议各位还是不吃的好。"

    我们觉得老板讲得很坦诚,也是有道理,于是点头同意。老板又看了一眼我们点的菜说:"你们4位已点了4个菜,我看足够吃了,不妨吃吃看,不够再加。"我们忙点头同意。老板接着说:"这4个菜都是海鲜。其实,德国的海鲜都是冷冻的,并不是很新鲜。各位为何不尝尝其他菜呢?"

    我们请老板推荐,结果去掉了两个海鲜,加上了老板推荐的一荤一素两个菜。这顿饭吃得很舒服,大家一致叫好。结帐时才发现,老板推荐的菜比去掉的两个海鲜价格低多了。

    后来,我每次去杜伊斯堡,总要光顾这里。一年后,餐馆扩大了一倍,生意依旧兴隆。老板说,他还开了两家连锁店,分别由女儿和儿子经营,生意也还可以。我想,视信誉比赚钱更重要,是这家餐馆生意兴隆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在德国挨中国人“宰”

    虽说在德国吃饭不必担心挨"宰",但在我长驻德国期间,还是被"宰"了一次,而且是在中国人开的餐馆里。

    那年的三八妇女节,我们开车出游。中午来到德国与荷兰交界的小城,看到一家铺面不大的中餐馆,很冷清。正在犹豫进不进去时,老板娘迎出来,把我们请进去。

    老板娘送上茶水,自我介绍说是温州人,问清我们是国内来的后,四下看了一下,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问:"有活鱼,要来一条?"我们都知道,德国店里是不准卖活物的,他们从哪里弄来的?只有两种可能:违规或者以"死"充"活"。我们不想吃鱼,也不想破费,随便点了5个最便宜的菜,加上茶水,初算一下,每人大约消费15马克,总共约120马克。

    菜上来了,5个菜都是一个味,大家开玩笑说,也就是北京街头小摊的水平。结帐时,老板娘笑嘻嘻地说:"大家都是中国人,我也知道你们规定的伙食标准只有30马克一顿,那就不细算了,给你们优惠,8个人共240马克,多的部分我们承担。"

    大家一听全愣了,看来她准是把我们当成国内不懂行情的代表团"宰"了。我们执意不要她的"优惠",而是要一张详细的帐单。又等了半天,帐单才拼凑出来。一看,大家更气了,其一:收单金额216马克,刚才却称"优惠",要我们240马克;其二:同菜单相比,5个菜的价格全部加倍。

    我们把老板叫出来理论。老板自知理亏,仍强词夺理。后来,见店里已无其他顾客,竟肆无忌惮地撒起泼来,老板娘更是厉声尖叫。这在国内也不多见的景象把我们全惊呆了。等他们喊叫完了,我们冷静地说:"这是在德国,德国是法制国家。如果你们对我们的疑问不能在这里澄清的话,我们可以找一个能评理的地方说清。"

    听我们这样说,他们知道我们不是随便可以坑蒙的人,渐渐平静下来。最后,我们按照菜单的价格付了应付的钱。当我们离开时,听到老板娘的用温州话骂了一连串脏话。

    《参考消息》2002年3月21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