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香格里拉的前生今世

    1925年美国人类学家约瑟夫·洛克走进中国滇西北,那里遗世孑立的美丽和风情使他激动震撼。他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表了《发现梦中的香格里拉》,文章讲述了东巴巫师、纳西马帮以及喇嘛的故事,将世外桃源香格里拉神秘厚重的大门推开了一道缝隙。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云南迪庆被正式定名为香格里拉。那里已经成为无数游客踏访的热点,当年洛克笔下的几类人现在几乎成为香格里拉的风情绝唱。为此,《旅行家》派出记者重访他们,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香格里拉的前世今生。

    白水台的东巴经师

    早晨六点半,家居香格里拉著名旅游景区白水台下白地村的和志本老东巴起床烧早火。别看他已75岁还患过脑血栓并有后遗症,但每天早上,他都准备好五谷、松明等,在大门旁的烧香台上,冒出整个白地村的第一缕青烟,念起经书,祈祷家人平安,一天顺当。

    东巴经师和志本是现在香格里拉县三坝乡不多的东巴艺术大师之一,1999年被云南省评为民间美术师,他有两个绝技:造东巴纸和绘画。造东巴纸是和志本家中的祖传,除了男性家人外,妇女和客人是不能看到工艺程序的,也不外传这种技术。

    和家在乡里算是中等富裕的家庭:有固定收入,吃穿不愁,儿女成群,孙辈众多且老伴健在。和志本除在村子里做一般的仪式仪轨外,还上白水台出水洞边为远方的游客求福祈祷。

    白水台是中国最大的华泉台之一,台地面积3平方公里,白水河的水四处流淌,不断覆盖地表,形成坡状岩溶地貌,坡上有一片片梯田似的台地,流在其中的水为乳白色的,纳西人将其传说为创世之祖美利东和美利色示范纳西子孙造田耕地的模型。白水台又被称为“仙人造田”,传说是天上的酿奶仙子下凡造成,白水即为仙造之奶液。东巴教的祖师们选中此地,据说该教第一祖师丁巴什罗在此设坛传教,第二祖师阿明什罗在此修行,留下了今天的“阿明灵洞”,阿明灵洞位于白水台山腰,是一个喀斯特溶洞。据说阿明小时候到拉萨示经,回来后选中幽静美丽的白地,在此隐居洞中研习经文,并创造了东巴象形文字,用象形文字编写东巴典籍,使这里成为东巴教的圣地。

    老东巴在离水洞不远的敬香台上燃起一把火,这火烧得很有章法,没见火焰,只有青烟直冲云霄。洒一些五谷,顺时针绕香台三圈,转香台时老东巴口中念念有词。

    和志本出身于东巴世家,从师伯父肯恒大师学习经卷及法规、技艺,学成后能诵经、主持各种仪式及占卜。他手工制作的经书用纸(东巴纸)均匀、厚实、色正、光洁,是深受东巴经师喜爱的上品。纳西族学者杨正文称他所绘制的东巴画,构图严整奇巧,笔法细腻娴熟,着色鲜艳和谐。现在,老东巴还在圣灵东巴文化学校传授东巴画制作。

    和志本老东巴还擅跳东巴舞。东巴舞是一种原始的广场舞,每一个动作都要面对东南西北各跳一次,以拜四方之神,驱四方之鬼。农历二月初八,是纳西族传统祭龙节节日当天,人们从四面八方到风景秀丽的白水台,杀鸡祭天,祭祀各种神灵,然后进行歌舞表演。

    和志本的东巴舞是从纳西象形文字记录东巴舞谱的经书《蹉模》中学来的,里面有70多种东巴经师在祭祀活动时跳的舞蹈。东巴经师在进行开丧、超度、祭风、祭什罗、祭拉姆、祭胜利者、祭工匠、求寿、解秽等几乎所有东巴仪式或道场时,都要跳东巴舞蹈。舞蹈时东巴手中拿有鼓、铃、锣等,这既是法器,又是道具,同时作为伴舞的打击乐器,鼓点是舞的主要伴奏,兼指挥舞蹈。

    像和志本这样的东巴经师现在已经不多了,老东巴至今没有一个真正的关门弟子。在日益现代开放的香格里拉,老东巴为纳西族东巴文化的传承而焦虑。

    茶马古道的马锅头

    茶马古道,南起云南西北,西至拉萨、印度、尼泊尔,遥遥万里,是历史上连接云南与西藏的一条古老商道。远在唐初就是南诏与吐蕃交往的通道。宋神宗以后,更成为茶马互市和沟通汉藏文化的重要地区。当时从迪庆进藏,全程4000多里,需走3个多月。渡金沙江、澜沧江,翻越梅里雪山到拉萨。渡江过河,全凭筏船和溜索。

    住在香格里拉县上江乡福库村的年届90岁的熊尚德年轻时作为马帮主曾长年行走在茶马古道上。

    熊尚德20多岁时到丽江“铸记”商号,给茶马古道上的大商人马铸材当“聪奔”(藏语意为老板,其实是管帐先生),统管商号大小帐目,特别是从茶马古道运往拉萨、印度、尼泊尔等的货帐。1939年间,马铸材派熊尚德带领一帮马锅头赶着马帮到印度踩线调货。

    茶马古道上的马帮11匹为一组,一个马锅头就赶11匹马,多一匹少一匹都不行。马锅头大都来自迪庆,迪庆人懂藏语,又熟悉山路。马帮一般从农历四、五月间出发,出发前,“铸记”商号给马锅头一套布衣服(包括皮鞋),到德钦、商号中转站再发一件楚巴(一种藏族服饰),把货运到拉萨后,商号又发一套能抵挡风雪的藏装,外加几尺灯草绒,回到出发地,已是九、十月份,马锅头们可以领到30块大洋回家过年。

    熊尚德的马帮从丽江出发,沿金沙江逆流而上,过其宗关(古吐蕃铁桥遗址),经拖顶顺珠巴洛河到霞若,从霞若翻山到达奔子栏书松(东竹林寺),翻越白茫雪山到达德钦,渡澜沧江,溜筒江,过海拔6000多米的梅里雪山,抵达怒江边,再到西藏察隅过雅鲁藏布江到达中印边境。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在印度和迪庆之间探一条适合运输货物的通道,但踏勘发现,从印度到察隅,只有一条只能够人走的小道,马帮无法走。

    当时丽江的商号都很小,一个商号拥有一队马帮(即11匹)甚是了得,而像马铸材“铸记”商号一样,拥有200多匹马的商号在滇西北屈指可数。滇藏路途中的几座城(宗)都设有大小不等的马站(中转站)。运往拉萨的货物主要有砣茶、红糖、宣威火腿以及地方干菜等;而拉萨运回云南的大多数是印度进口的布匹、药品、百货等。三十年代的滇藏路上几十家茶商,几千匹骡马,你来我往,马铃叮当,山歌缭绕,热闹非凡。

    相传古道是藏族商人农布开辟的,由于道路遥远、险恶,自然条件恶劣,天气多变,还有茫茫无尽荒无人烟的道路上寂寞、单调等,马锅头们十分敬畏大自然,因此,立下很多规矩。如启程前进行祈祷仪式,翻越雪山时要在山顶烧天香等,马驮不起货物时,马锅头御下货物放在路边,压上几枝树叶,到站后换一匹马驮货物时,货物依然还放在原地,因为当地人或其他马锅头看到几枝树叶,说明货主的马匹病或死了,树叶代表请过路人关照一下货物之意。

    在古道上,有3处是最艰苦的地方,那就是德钦奔子栏的习马塘、邦达的谷间塘和澜沧江边的塔尺拉山。习马塘是古道上马帮必休之地,那里荒凉无草,满地是沙土,骡马找不到食草就到处乱跑,很容易丢失。邦达草原一望无际,无树木,赶马人宿营时,要跑断腿四处去找牛粪烧火煨一壶茶。塔尺拉山山顶缺水,用水要到山腰去扛,赶了一天路的马锅头上上下下打几趟水,确实不易。一年有半年跋涉在滇藏古道上,使马锅头成为世界上自我调节能力最强、最豪放的人。每到村寨或宿营地,马锅头们围在火边喝一口酥油茶,捏一砣糌粑,一解全身的疲劳。此时,大家你说我笑,即使开玩笑过了头也没人生气。入夜,围着火塘跳起锅庄、弦子,自唱自乐。有时几个马锅头围在一起,讲路上的艳遇或扯家常。在村子里扎营,马锅头们最开心的莫过于与村中的姑娘对山歌。

    昔日马锅头3个月的跋涉,现在只需1个半小时就能到达。仍健在的走过茶马古道的马锅头所剩无几,他们对古道依然不能释怀。

    来远寺的喇嘛和达摩寺的管家

    蜿蜒的金沙江由北向南,像一条银色大蟒穿行于连绵山际,远处的村落炊烟袅袅,像白云中的星星,还有那一山高于一山的山峦,在飘动的薄云中,朦朦胧胧,若隐若现。这里是“鸡鸣四县”之地。金沙江对岸是香格里拉县、北面是德钦县、南面是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而来远寺属于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来远寺,藏名止贡绕杰林,止贡噶举(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八小派之一)寺院,清乾隆六年(1741年),建寺于达摩祖师洞南侧山腰。“文革”时期遭破坏,殿宇僧舍荡然无存。1989年政府拨出专款恢复重建来远寺于祖师洞北侧山顶。1990年破土动工,1994年落成。现址中的来远寺是当地教群众农历四月初一转山(达摩祖师洞)的起点和终点,现有80多个喇嘛。

    公处子真30来岁,家住香格里拉县五境乡,今年轮到他坐寺念经颂佛。他的汉语说的非常流利,了解整个达摩洞的历史以及藏传佛教知识。他在学校里念过书,学过汉语,当喇嘛后,正式拜师学藏文、念经文。寺里的僧侣大多时间都在家里。藏族家中,专门有一个供奉神灵的房屋叫经堂,喇嘛回家后,便在经堂念经自学。在家里除了念经外,喇嘛们很少做家务事,但收购松茸做生意或上山放牧是很平常的。农历四月初一、八月十五和十一月十五是来远寺僧侣集中诵经的时间,这期间,来自附近4县的信徒都到此朝拜转山。

    达摩祖师洞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乡的阿黑罗山顶,又叫达摩山。山上树木葱郁,山顶有巨型岩崖,祖师洞就在崖壁上。此洞本为天然溶洞,藏传佛教传入迪庆后,民间传说达摩祖师在山洞中面壁10年成佛,在洞壁上留下面壁影像,留下顿足成佳圣迹,达摩祖师洞便此成名。大约在清初,信仰佛教的人们沿崖壁叠木为基,依洞筑成禅房数间,从此,这里成为了佛教徒们朝拜的圣地和修炼的场所。清末,开始修建达摩祖师洞外的经堂和僧舍,其样式为沿悬崖叠木而成,据说修建过程历时30年。远远望去,仿佛悬挂于崖壁上的一种装饰。在达摩祖师洞周围,建有两座不同派别的藏传佛教寺庙,来远寺和达摩寺。

    75岁的达摩寺的老管家噶玛扎永蹲在地上用藏文写六字真言,他正为到寺里做超度亡灵的佛事做经幡。噶玛扎永是纳西族,年青时出家当喇嘛,“文革”时回到家中务农。后由于达摩寺活佛、格古先后辞世,噶玛扎永上山处理寺庙的日常事务。他已经上山三年了,没有回过一趟家。

    达摩寺属噶玛噶举派寺院,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1944年前后进行过一次大翻修,1956年统计,有喇嘛57人,其中活佛、格古、管事各1人。

    达摩祖师洞也是达摩寺的主要活动场所,该洞大经堂内供奉有释迦牟尼像、莲花生像、宗喀巴像外,还供有来远寺止贡噶举和达摩寺噶玛噶举派祖师的遗像,两个宗派寺庙相隔不到100米,僧侣同在一个场所和睦相处,这在藏传佛教地区很难看到。不仅两个寺庙的僧侣和谐相处,连村子上信奉原始宗教的傈僳族群众之间也没有什么隔阂。来远寺藏族僧侣居多,而达摩寺的僧侣多是纳西族。

    中青在线


[旅途]背包穿越香巴拉
[异域]日本的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梅里雪山(图)
[香格里拉]旅游全攻略
[香格里拉]恨不得死在香巴拉
[香格里拉]它,不该属于人间
[香格里拉]跟着彩虹走
[香格里拉]梅里雪山的深情
[香格里拉]痴迷的初次探访
[香格里拉]拉响那一声风铃
[香格里拉]美的礼赞
[香格里拉]雪山风光(图)
[香格里拉]澜沧江大峡谷(图)
[香格里拉]属都湖(图)
[香格里拉]茨中天主教堂(图)
[香格里拉]哈巴弯海(图)
[香格里拉]田园风光(图)
香格里拉探秘行程设计
小说中的人间天堂 现实中的香格里拉
张旭光:香格里拉“邂逅”滇金丝猴
新长征路上的香格里拉
自驾高档越野车寻觅真正香格里拉(12天)
[风俗地理]心里有香格里拉 哪里都是香格里拉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