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交换等六大原因造成我国物种资源流失

生物物种资源流失严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方嘉禾分析,国内方面主要有3大原因。

第一,由于修路、开矿、筑河坝、城镇开发区建设、毁林和垦荒、过度放牧、围垦造田、环境污染等人为因素加剧,生物物种遗传的野生分布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分布区日益缩小,遗传资源急剧减少。

第二,品种单一化造成大量地方传统品种的丧失。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一些经济效益低的品种逐渐被高产品种取代。随着新品种的开发和使用,以及种子生产商品化和社会化,在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品种数量大大减少,作物种植集中少数几个品种,而许多拥有重要基因资源的传统品种遭到淘汰,甚至永远消失。

第三,生物物种资源编目、收集与保存力度不够。虽然我国物种资源的收集整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有大量优良物种资源流落民间,据估计,尚有15%至20%的农作物物种资源未能收集到国家资源库。

此外,“中国生物物种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项目专家组组长薛达元分析,我国生物物种出境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但是每一种都存在严重的监管漏洞,导致物种流失严重。

第一种是官方交换。这其中主要包括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的资源相互交换。这种交换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根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依靠这种方式,我国交换出去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材料达3万多份。

同时,还有官方之间互赠的礼物。比如国家领导人或农业部门的官方代表团到国外访问,以及外国相关领导人到中国访问,将物种或品种资源作为礼物相互赠送。这种互赠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国际友好访问,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国内已有相关法规,这种官方友好访问的互赠形式已不太普遍。

第二种是科研机构和私人之间的合作、互换。很多科研机构的工作人员因私出国,携带物种很方便,也很顺利,造成了物种和遗传资源的大量流失。

第三种是完全的商业行为和公司买卖。外国(或境外)公司或科研机构通过收购、合作考察等方式大量搜集物种资源,特别是野生花卉资源和农作物野生亲缘植物。“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很隐秘的,甚至是偷窃和走私行为。”实施这种行为的组织被国际社会认为是“生命海盗”。(李健)

《中国青年报》2005年1月19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