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台湾军事回顾 
刘宏

2004年,台湾军方意外成为岛内政局纷争的一个重要话题,围绕特别军购预算、“募兵制”、“总统”选举争议等,军方几度成为风暴中心。以2004年5月军方高层人士变动为界,台军在作战战略、军事建构战略等方面出现不小的调整。同时,以2006年和2012年为界点,台军加紧了两岸爆发军事冲突的实地准备,各项目演习更具针对性。

一、民进党当局对军方的控制力明显增强

民进党与台湾军方之间的“军文关系”历经几次明争暗斗后,民进党逐步占据上位。随着汤曜明的去职,军方对陈水扁当局的抵抗势力大幅减弱。身为台籍将领的汤曜明一直与民进党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一方面,他全力压制军方内部反民进党势力的声浪,配合民进党当局加强军队的“中立化”、“去国民党化”;另一方面,在军队人事、军中伦理、军队建设等纯军事层次,汤曜明又不断抗衡来自民进党的压力,尽可能的维持军队的固有传统与文化,力求防止军方的“民进党化”和“泛政治化”。用汤曜明自己的话说“军队中立这条路,我走多辛苦”。

2004年,汤曜明最令民进党当局不满的一件事是庞大的特别军事预算案。早在陈水扁为拉抬选情强打“公投牌”之际,汤曜明公开表示即使“军购公投”不过关,反导弹战斗力也要加强,削弱了陈水扁“公投”的正当性。2月初,民进党方面为了降低来自美国的反“公投”压力,不断要求军方配合,编制对美特别军购预算,但汤曜明坚持要经过专业评估,军购不能随政治起舞。这种不买账的态度,使陈水扁耿耿于怀,7月29日,陈水扁在一场面向军方的讲话中矛头直指汤曜明,称如果不是“5.20”后的人事异动(指李杰接替汤曜明担任“国防部长”),军购预算到现在还出不了“国防部”大门。事实上,高达6108亿新台币的特别军购预算正是在李杰上任后才签字送“行政院”的。

在台湾领导人选举结束后,汤曜明迅速表达去意,以此为契机,陈水扁对军方高层进行了大手术,至5月11日敲定主要人选。这次调整变化极大,总计涉及到10多名“上将”。支持特别军购案、与汤曜明分歧较大的海军将领李杰(“参谋总长”)接任“国防部长”;与陈水扁关系良好、数度被陈水扁破格提拔的“空军总司令”李天羽升任“参谋总长”;只担任过县长的民进党籍驻美副代表蔡明宪出任“国防部军政副部长”;“陆军总司令”霍守业任“国防部军备副部长”。在各军种方面,除“海军总司令”苗永庆未动外,陆、空军均进行了调整。这一波人士变动有几个特点,一是基本都参与或亲自主持了对美军购事务。二是陆军势力受到压制,海空军力量跃升。三是与民进党或陈水扁本人互动良好。

半个月后,台军实施第二波人事调动,对陆海空三军几乎所有“中将”级官员进行大调整。在此次变动中,被视为陈水扁亲信的“宪兵司令”余连发任“军情局长”、余的副手沈世籍任“宪兵司令”、陆军“第6军团司令”胡镇埔与“军务办公室主任”雷光墅任“国防部常务次长”。陆军7个“军团司令”除担负实施“汉光20”演习任务的第8军团外,其他6个都发生了变动。同时,外岛马祖、澎湖“防卫司令部”主要负责人也进行了调整。

二、台军政治军事两手并重,积极进行战争准备

以大陆为假想敌一直是台军的长期政策,与过去几年相比,2004年台军在两岸紧张对立形势下,战争准备更加细致、充分,针对性更强。

(一)政、军并重的双重战略。2004年5月下旬,新任“国防部长”李杰向台湾“立法院”进行业务报告时首度提出,台军要实施“接触”与“吓阻”并用的和战双重战略。一方面,台军要“以交流促进了解”,“以互惠化解敌意”,逐步推动“信心建立机制”。(这一“接触”思维被吸纳进民进党当局的大陆政策中,陈水扁提出的“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就是具体体现。)另一方面,台军要加强“凝聚坚强国防意识,使敌不敢轻起战端”。在年度性“汉光20演习”兵棋推演阶段,台军专门设立了由“军政副国防部长”负责的“政务协调中心”,其职能是对国际宣传,寻求国际支援,将台湾问题国际化,让美日介入台海战争。2004年底发表的两年一度“国防报告白皮书”花了相当大的篇幅谈论所谓“军事互信机制”和台海“行为准则”构想,其意也在争取舆论支持。在未解决两岸军事对峙的根源问题之前,倒末为本,意义不大。

考虑到两岸政治的实际状况,台军在口头上宣示“接触”的同时,在实际上则进行两岸军事冲突的实战准备,提升“有效吓阻”的能力。作为这一战略的极度体现,2004年出现了有关台军攻击大陆三峡大坝和发展核武的传闻。攻击三峡大坝最早的说法来自美国一份研究报告,旋即为台湾军方否认,军方高层表示“目前和可见的将来,都不拥有破坏三峡大坝的能力”;现阶段台军“有限攻击”的目标仍以纯军事性目标为最优先。发展核武的报道首次见诸于美国学者Derek Mitchell的专著,Mitchell提出,一旦台湾不再相信美国可以提供军事保护时,则可能发展核武;而台湾若有意发展核武,可在一、二年内做到。与民进党当局关系密切的台湾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指出现阶段无论是弹道导弹或者是核武器,以台湾的人力与技术,要制造皆“不是问题”,最大的障碍是缺少原料与设备。2004年10月12日,前“海军总司令”、亲民党籍“立委”顾崇廉表示,全世界能做巡航导弹的不多,台湾是其中之一,他质疑“行政院”设有5人小组规划发展核武。对此,台“行政院”、“国防部”、“国科会”等纷纷否认台有发展核武的计划。“国防部副部长”蔡明宪公开声明,台军对核武的“四不”态度没有变,即“不研发、不生产、不储存、不使用”。

三峡大坝和核武的政治敏感性太高,实施起来也存在不少困难,民进党当局予以否认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台军发展攻击大陆能力的计划一直在进行。2004年7月初,台“国防部”对外证实,台军确有战时攻击大陆本土的作战计划。据称,为达到“阻敌彼岸、滞敌攻势”的目的,台军将运用信息电子战、空军战斗机、潜舰、外岛远程火力袭击解放军的交通线、港口、机场,迫使解放军分离,延滞攻击节奏,扰乱攻势步调。事实上,这几年台军一直在积极发展中远程打击能力,以遂行“境外决战”。台军的源头打击能力由三个因素构成,一是中远程导弹,台军的“雄三”系列导弹已基本研制成功;二是潜舰发挥“不对称”的沿岸骚扰与打击能力,此为台军因何急于购进8艘潜水艇的背景;三是具有攻击能力的战斗机。作为“源头打击”的配套措施,台军近年特别注重发展太空技术,其“华卫”计划虽名为民用,但着眼点实为军事。

(二)注重实效的军事演习。为了配合特别军购预算、验证各项作战方案,2004年台军演习种类多,有些是多年未实施的作战计划。据台湾军方年初公布的数字,2004年台军共举行42次演习,比上一年度增加12次,涵盖各兵种,其中最重要的是“汉光20”年度演习。

“汉光20”演习在4月开始“联合作战计划作为”后,分兵棋推演和实兵验证两大阶段于下半年执行。2004年的兵棋推演首次使用了美军提供的“战区联合作战电脑兵棋系统”,这一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可以与美、日连线,美方并派人去台观察使用情况。据报道,一旦台美兵棋系统连接后,美军太平洋司令部不仅可通过这套系统与台军进行电脑现场联合演习,甚至可以太平洋司令部为中心,同步分别指挥驻日美军分别与台、日军进行电脑兵棋推演。“汉光20”兵棋推演以2006年解放军对台进行导弹“猝然突击”为剧本,演练台战力保存、制空、制海和反登陆作战。与前两年一样,此次仍由“国防大学”扮演的红军(攻击方)和“参谋本部”扮演的蓝军(防卫方),红军在演习中加入美军出兵台海假设,蓝军并未纳入美军介入因素,以台军独力作战为主。由于2003年“汉光19”演习中出现防卫方遭重挫的结果,今年在参数设定上有所修改,最终是防卫军在美国支援下瓦解攻击方的攻势而获胜,台军战力“显著提升”。历次“汉光”系列演习的结论基本相同:台军在单独抵抗解放军一段时间(1-2周)、大量“消耗共军战力”后失败,等待外军介入。另外,“汉光20”演习有几个值得一提的情况:一是加入防“媒体战、心理战”情节。台军“联合作战中心状况小组”不断模拟战时解放军可能发布假消息,利用特种部队攻占岛内电视台和广播电台,转播台军战败或领导人被捉等假新闻,以测试台军心理战能力。二是在时隔25年后,于中山高速公路仁德战备跑道实地操演飞机起降演习。

作为“新人新政”的一个体现,李杰强调真枪实弹地检验作战计划。对台军防卫作战的“固安计划”,李杰上任后着手进行实兵演习,验证每个计划的可行性,而不是纸上谈兵。高速公路跑道升降飞机、F—16战机发射空-空导弹、诺克斯级巡防舰参加反潜演练等都是出于这个考虑。10月下旬,在“汉光20”演习结束后,台军第6、第10兵团各出动3个营兵力,从南北两个方向彼此为假想敌,实行旅级“长胜”对抗演习,验证推动步兵旅“摩托化”后的机动与作战能力。

(三)对两岸军力对比和冲突进行评估。2004年8月底,台“国防部”提交的“中共军力报告书”列出大陆对台动武的“红线”:“台独”或以任何形式从中国分裂出去、外国势力介入、台湾长期拒谈、台湾内部发生动乱、台湾发展核武、台“制宪”涉及统独和国土变更或“建国”等。报告认为,2008年前大陆对台最有可能采取“威慑战”,此后则有可能采取“瘫痪战”、“攻略战”。9月下旬,台军方向“立法院”送交的“5年兵力整建及施政计划报告”进一步提出,2012年后因大陆国力大幅提升,有利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届时对台动武的可能性会大幅增加。台军方研究人员提出了大陆对台军事行动的7种可能方案:1、“实施带有挑衅意味的演习与试射”,2、“在台湾附近或上空进行挑衅意味的空中活动”,3、“对台湾发动小规模导弹攻击”,4、“对台湾发动较大规模导弹攻击以破坏台湾经济体系,削弱防御能力”,5、“布设水雷,以潜舰攻击商船,实施封锁,切断台湾对外海上交通线”,6、“攻占台湾外岛,如澎湖、南沙与东沙岛屿”,7、“发动目的为消灭台湾军事力量的导弹和空中攻击”。台军方“兵力整建报告”分析称,一旦大陆对台用兵,台北将首当其冲。大陆会采取特战袭控中枢,运用特攻渗透及岛内潜伏人员,并通过空降、机降部队及两栖突击,在台湾北部实施多点突击,内外夹攻,瘫痪台湾政经中枢。

受此评估影响,台军强化了所谓“防斩首战”作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防“信息斩首战”。为防止大陆对台采取美攻打伊拉克时散布“萨达姆已死”以瓦解士气的“信息斩首战”,台军于衡山指挥所设立“元首直播中心”,战时让台当局领导人进入该中心,透过军方系统对外进行精神谈话,并以现场直播方式证实其“安全无虞”。二是防“斩首战”。台军一方面在台北军方指挥中枢衡山指挥所设立“元首中心”;另一方面则加强了台北周围的防卫力量。负责台北防卫的宪兵202指挥部将在3年内扩编一个炮兵营与装甲宪兵营,并大幅增加火力、反装甲与快速反应能力,以有效控制解放军第一波落地兵力。同时,台军方将3支海军陆战队中的陆战旅北调,进驻大台北周边地区外,以提升台北地区防卫战力。

三、对外军事合作十分频繁

台军对外军事合作的主要对象是美国,台美军事关系继续深化,但围绕军购等议题,美台军事关系分歧不小。

(一)“军购外交”图谋受挫。美台关系因民进党当局操弄“公投”、“统独”议题而备受冲击,为缓解美国政府的不满,民进党当局企图借助进行对美庞大军购方式,施行“军购外交”。“3·20”选举前,陈水扁在美国压力下自作聪明地将“公投”议题设为反导弹,不料军方公开表示无论“公投”过不过,对台军建军规划没有影响。出于政治需要,陈水扁有意于选前编制对美特别军购预算,却被军方委婉拒绝。“5·20”军方高层人士变动后,民进党当局立即于6月初编制6108亿特别军购预算。民进党利用在野党和“立法院”为掩护,提高台美军购博弈中的要价,将军购作为对美“外交工具”使用,以求达到“以军促政”的目的。台湾“外交部长”陈唐山在“立法院”表示,会考虑以6108亿的特别预算作为“外交筹码”,推动与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从外交的角度来看,台湾向美方采买这么多的军购武器,应该可当作某种程度的筹码,军购已是台湾外交工作的一环”。台湾“立法院外交委员会”更有人提出,应要求美国同意台湾高层过境华盛顿,或保证若台海有事会出兵协防台湾作为特别军购案的交换条件。

但是民进党当局的如意算盘并没有成功,到2005年1月12日,连续15次闯关未过。一方面,军方编制的预算价格偏高,加以最大宗的庞大潜舰军购预算是在连图纸、生产厂商、货源都欠缺的情况下编制而成,遭到了“立法院”朝野各方的共同质疑。另一方面,此次军购正当性不足,岛内社会舆论支持度不高,加上陈水扁多次撕裂与国、亲两党的关系,双方对峙激烈。为让“立法院”同意特别预算,军方、“行政院”乃至陈水扁本人悉数上阵,强力游说。

1、军方。在李杰、李天羽的主导下,台军两次提出军购说帖,且制作了备受争议的“珍珠奶茶”广告。为宣扬军方主张,台军选派一些口才好的军人上电视。李杰本人也摆出破釜沉舟之姿态,声称如军购案不通过,他不惜辞职。

2、民进党当局。民进党高层出面做党籍“立委”工作,要他们予以配合。陈水扁亲率媒体下潜舰、看导弹基地,拜托“立法院长”王金平,利用一切场合向在野党喊话,并在年底“立法委员”选举中将此作为一个议题来操弄。与此同时,岛内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民主行动联盟”两次举行反军购大游行,参加者众;11位“中央研究院院士”和近百余位退役将领连署反军购。民间的反军购活动为国民党、亲民党在“立法院”挡下特别预算提供了道德合理性。正因为多数台湾民众反对,国、亲才能放手封杀军购案,且一连封杀15次!

美国军工集团对台湾特别军购案受阻相当不满,不惜亲自跳到前线。2004年10月初,美国军火商在凤凰城召开“美台国防工业会议”,美国派出了国防部亚太事务助理副部长劳力斯、国务院助理国务卿帮办施里弗及其他主管对台军售的官员与会。劳力斯威胁称,如果“立法院”不通过特别预算,无论敌友都很可能会开始将台湾视为“负债”,而非“资产”;“别弄错,这项预算是否通过,将是台湾自我防卫决心的检验。”

(二)台美军事互动频密。台美军事合作范围相当广泛,常规性就有美国陆、海军学校接受台湾军事学生;台湾每年派高级军官到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参与台美联合兵棋推演;台美军方“副部长”级固定会谈及行之多年的蒙特利尔军政会谈等。除这些项目外,2004年4月,台湾媒体报道,美国国务院台湾协调组顾问莫伟林、国防部、太平洋总部等6名人士组成“军政访问团”访台,了解台军武器需求。6月,媒体盛传美将于7月派国防部长办公室高级官员艾伦访台,这将打破长期以来“现役将领不得访台”的惯例,引起广泛关注,但副国务卿阿米蒂奇否认了这一说法。但美方仍打破常规,派出几名现役将领到美国驻台机构AIT/T任职。

同时,美还为台培训人员,为可能性的台美联合作战预作准备。例如,美国对外的军事转移合同中一般都包含人员培训项目,以F—16为例,美军在提供F—16战机外,也负责台F—16飞行员的培训。据受训回台担任种子教官的台军军官称,美国空军提供台湾F—16飞行员先进飞训课程中包含大兵力部署异机种联合课程,他本人曾指挥20多架美军战斗机,从战术拟定到前进部署,与美军同执行各项空优、对地、电子战等任务。这意味着台、美空军在必要时可联合作战。2004年美对台军事协助仍以C4ISR为中心,在“软实力”上下功夫,其中包括“防空延伸”、“整体防卫”等计划。

2004年台美军事关系有两件事与伊拉克有关,一是所谓台湾出兵伊拉克的提议,一是美国向台军买子弹。2004年5月下旬,在美国“台独”组织“台湾人公共事务会”(FAPA)游说下,众议院“台湾连线”主席之一的罗拉巴克等提案,要美国请陈水扁派3.5万名陆战队到伊拉克与美军“并肩作战”,以“彰显共同的价值观,并展现台湾对美国的支持”。提案称台湾海军陆战队素质精良,在远东地区“素享盛名”,可以在很短时间完成部署,“值得美国借重”。这一举动十分荒谬,毫无可行性,台湾军方也不可能真正派出这么多的海军陆战队(现3个旅的总人数才1.5万)。但它的背后动机值得注意。“台独”势力认为只要把美国与台湾紧紧地捆绑到一起,“台独”就有了保障,而该案也透露,台湾当局“目前正在研究派遣5000名陆战队到伊拉克与美军及联军并肩作战”。另一保守人士Triplett则撰文鼓吹“布什立刻致电陈水扁”,请台湾派军开赴伊拉克,“陈一定会同意”。2004年年底,美国还证实了美军向包括台湾在内的有关对象商洽购买子弹,供驻伊美军使用的消息。

(三)台湾谋求对日本的安全保障对话。2004年3月下旬,台湾《中国时报》引用日本《朝日新闻》的消息称,台湾“国安会”曾要求日本政府与台湾进行“安全保障对话”,当时日本方面以和台湾没有外交关系、无法和台湾正式对话为由,未做回应。该报导称,台湾“国安会”提出的4项合作项目包括海上救难共同训练、军事演习、军事教育机关的交流、反恐怖活动共同协议等。与公开的军事合作相比,台日情报交流较为密切,2004年11月的所谓“中国潜艇进入日本海域”事件发生时,陈水扁曾声称,台湾军方首先发现并通报了日本、美国。尽管从台湾军方和日本的反应看,陈水扁可能又摆了一次乌龙,不过从另一侧面确实显示台日在台面下存在情报交流管道。另外,自2003年起,日本派退休武官长野阳一赴驻台机构任职。讽刺的是,据媒体报道,民进党当局和台军对他并不放心。台湾认为长野过去曾任驻中国防卫官,是防卫厅的“中国通”,担心长野会把有关内容漏到日本外务省。

四、台军卷入岛内政局争议,成为一个风暴中心

2004年围绕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泛蓝与泛绿之间的对抗空前激烈,台军意外成为蓝绿双方角逐的重要议题之一。除前述6108亿特别军购预算外,蓝绿在“国防政策”、“柔性政变”、“国安机制”等与军队有关的事情上,也展开了激烈攻防。

(一)“柔性政变”。2004年11月14日,陈水扁在一场民进党“立法委员”选举造势场所抛出“七日政变”说,掀起蓝绿恶斗。陈水扁声称,“我要告诉各位一个秘密”,他已查清楚“3·20总统”选举后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要台军高级将领站出来“装病住院”,向他请辞,“这不是军事政变,是柔性政变!”民进党党政高层并进一步补充“细节”,“立法委员”李文忠称,根据“军方高层的可靠信息”,选后确有3、4位年纪比汤曜明还大的退役将领,企图运作现役3位“上将”、8位“中将”辞职或请病假。民进党“立法院”党团干事长李俊毅甚至召开记者会,煞有其事地表示陈水扁“绝不是信口开河”,“总统府正在处理中”,“如果涉及内乱外患罪,将绳之以法”。民进党的矛头直指前“国防部长”蒋仲苓等人。数日后,蒋仲苓、前“国防部副部长”王文燮、前“陆军总司令”李桢林、前“总统府侍卫长”张光锦、前“联勤司令”丁之发等人召开记者会予以反驳,痛批陈水扁信口开河、说谎、无事生非,要陈水扁“如有证据就立即查办”。从后续发展来看,“柔性政变”之说显然没有根据,是一个相当可笑的选举把戏。岛内某知名分析人士撰文指出,世上哪有这么笨的“军事政变”,如果泛蓝真有这种影响力和决心,何必要辞职以“政变”?辞职不是正中陈水扁掌控台军高层的下怀吗?这种“挥刀自宫”式的“军事政变”也只有陈水扁才想得出来。

(二)“国安机制”。“3·20”选举陈水扁以极微弱的优势胜出,泛蓝和泛绿围绕民进党当局借“3·19枪击案”启动“国安机制”一事打起选举官司。有关“国安机制”是否存在、受这一机制影响多少军人未能参与投票一事,台军方多次出庭作证,说法前后不一。在年底结案的“选举无效诉讼”中,李杰等台军高层在作证时明确表示没有增派留守军人。其实到底有多少军人受“3·19枪击案”未能投票并不重要,此事折射的是,民进党经过4年的努力,基本达到去除泛蓝在军队中影响力的目的。例如在2004年2月,民进党方面暗中指控台北县后备司令谢健虎“纵容干部为连宋辅选”,军方迅速作出反应,将谢撤换。

(三)“募兵制”争议。2004年2月24日,连战、宋楚瑜阵营提出“国防政策白皮书”,强调应对台军组织进行结构性调整,落实“预防性国防政策”,建立“以战止战、以战致和”的战略构想。为争取年轻选民支持,“白皮书”提出了激进的二阶段“募兵制”政策。在第一阶段“征募兵并用制”,提出废除替代役、扩大兵员额,对兵源施以3个月的短期入伍教育,迅速放还就业。第二阶段实施“募兵制”,以优厚的条件吸引兵源,其中士官月薪4-6万,士兵月薪3-4万,相当于大学毕业数年后的薪资标准。泛绿阵营利用执政优势,指使“国防部”出面反击。民进党“立法院”党团邀“国防部次长”陈体端作专案报告,陈明确表示4年内完成“募兵制”“不可能”,民进党更提出要到2012年才可以实施。2004年9月,台军方送交的“5年兵力整建计划”中提出,2005年度起将朝向以募兵为主的方向规划,增加招募志愿役士官4000人、士兵2000人,后续3年再增加招募士官2.1万人、士兵1.8万人,4年内预定招募4.5万人,台军方同时提出,志愿役的役期缩短为10个月。

泛蓝、泛绿鼓吹“募兵制”纯粹是出于选举需要。现行“义务兵役制”在岛内反弹极大,民众想方设法逃避兵役。台军方则担心一旦实行“募兵制”将导致兵力不足,影响战斗力,因此强烈主张提高志愿兵待遇、待台军兵力整建计划完成后再推行。

展望2005年,特别军购预算案最终将在批准程序、预算金额等方面作些修改后通过;将兵力规模压缩到30万以下的“精进案”将加速进行。而台军在作战思想、军事演习、兵力整建、对外军事合作、军购等方面仍将在2004年基础之上,予以延续并深化。

中国网2005年1月24日


台陆军首支机械化步兵旅正式亮相(组图)
2004年台湾军事大事记 
成立不到一年 台军“导弹司令部”面临裁撤命运
台湾当局6108亿军购案预算再次遭到否决
台军关注大陆两栖机械化师南北夹击
兰德公司:“美军登陆护台”是台媒体严重误读
台湾将研制弹炮结合的防空系统
陈水扁全方位打造“台独卫队”
美向台出售数百枚导弹 欲借此平衡两岸军力对比
国防白皮书为何凸显台湾问题?
军方专家分析称国防白皮书对台部分具有六大新意
2004年台湾军情扫描:大肆军演防斩首
台美军火交易黑幕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