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专稿:05年两岸贸易快速增长台商投资布局调整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1 月5 日 | 文章来源:中国网

2005年,两岸经贸关系呈现不平衡发展态势。两岸贸易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台商投资增长下滑,台商对大陆投资布局进入新一轮调整期。两岸通航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出现一些新的局面。就政策面观察,大陆出台一系列重要的对台经贸政策,引起岛内各界的高度关注,促进了两岸经贸关系的广泛发展,但台湾当局的大陆经贸政策则开放不足,影响了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

一、两岸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2005年,在台湾岛内外贸增幅明显放慢的情况下,海峡两岸贸易持续保持了快速增长,再上一个新台阶。依商务部统计,两岸贸易总额首次突破800亿美元,预计全年在900亿美元左右,其中1-11月份为820.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8%。依台湾方面统计,1-9月,两岸贸易总额为518.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1%。两岸统计贸易额虽有差异,但均保持了几乎相同的较高增长速度。

大陆对台出口连续第二年保持高增长。1-11月,大陆对台出口149.5亿美元,不仅超过2004年全年对台出口总量,而且在去年增长50%的基础上实现了24.4%的增长速度;大陆从台进口670.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依台湾统计,1-9月,台湾从大陆进口145.1亿美元,其中9月份从大陆进口金额首次超过从美国的进口金额,是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对大陆出口 37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3%;10月份对大陆出口增长25.5%,显示从第三季度开始台湾对大陆出口增长速度在加快。

大陆对台贸易仍维持巨大逆差,但逆差增幅放慢。依商务部统计,1-11月,大陆对台贸易逆差为521.2亿美元,但增幅明显下降。台湾方面的统计为,1-10月对大陆贸易顺差为260亿美元,全年预计将接近300亿美元。

大陆在台湾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持续上升,台湾在大陆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下降。依台湾方面的统计,2005年1-9月,台湾对大陆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为27.2%,较上年同期增加1.3个百分点。依商务部统计,1-9月,台湾在大陆市场的占有率为11.1%,已低于竞争对手韩国的11.7%。台湾从大陆进口增长迅速,从大陆进口额占台湾进口总额的比重首次超过10%(1-9月为10.7%),就是说大陆产品已占了台湾进口产品市场的十分之一。

两岸贸易产品结构变化不大,但出现一些新趋势。台湾从大陆进口货物主要为机电设备及零件、机械用具及零件、钢铁、矿物燃料、光学产品及零件、有机化学品、塑料及其制品、石料石灰及水泥、铝及其制品、车辆及其制品等项目,约占从大陆进口金额的80%。台湾方面不断根据市场供需情况,对大陆产品进口进行调控。2005年1月,台湾“经济部”在岛内钢铁企业的强烈要求下,开放大陆七类钢板进口六个月,后又因市场需要延长到9月底。钢铁成为两岸单一产品贸易的主要中间产品。1-7月,台湾从大陆进口钢板量达10万吨。台湾钢铁产品对大陆出口增长更快,上半年增长40%以上,8月份起增长放慢,累计前三季度增长仍达35.8%。12月21日,台湾“经济部”再次召开大陆产品进口审议会议,开放电子与食品等多项产品进口,工业品开放项目达到7250项,开放比率升至83.3%。同时在欧洲商会的强大压力下,台湾方面决定于2006年4月起开放大陆部分巧克力进口。

台湾对大陆出口产品结构变化不大,仍以机电、电子、光电、石化等产品为大宗。上半年对大陆出口增长较快的产品主要包括石化、塑料、钢铁等,下半年增长较快的产品主要为电子、液晶面板(光学产品)、发光二极管与印刷电路板等。另外,受到各界关注的一个重要亮点是大陆方面积极扩大台湾农副产品的进口,其中自8月1日起对台湾产菠萝、木瓜、杨桃、芒果等15种水果实施零关税措施,将便捷检验检疫的水果由原确定的12种扩大到18种,激发了两岸农产品的贸易热,尤其是各地纷纷举办台湾水果与农产品展销会,促进了台湾水果等农产品在大陆市场的销售。依台湾方面统计,2005年1-6月,台湾对大陆与香港农产品出口额为4.4亿美元,占台湾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4.6%,内地与香港已是台湾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市场,其中大陆对台湾水果进口额达到约5000万新台币。

二、台商对大陆投资下滑,投资产业与区域布局进入新一轮调整期

2005年,在两岸经济环境出现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台商对大陆投资有所减少,对大陆与海外投资及投资策略开始进行新的调整。

(一)台商对大陆投资减少,台资在大陆吸引境外投资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受大环境的影响,2005年,境外对大陆的投资出现下降局面,同样台商对大陆投资也在减少。依台湾“投审会”统计,1-9月,台湾对大陆投资项目与投资金额分别为965个与41.9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40.1%与12.4%。依商务部统计,1-11月,大陆批准台商投资项目3526个,同期下降2.9%;合同台资金额88亿美元,同期增长3.8%;实际利用台资金额约为1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约40%。到2005年11底,台湾对大陆累计投资项目67714个,合同台资金额881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金额415亿美元。不过,台湾审批的台商投资额与大陆实际利用的台资额有较大差距,显示台商对大陆投资在台湾当局的管制措施下通过第三地对大陆投资比例增加。但不可否认,台商对大陆投资在大陆吸引境外投资中的比重下降。1-10月,对大陆投资金额居前十位的国家或地区分别为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台湾省、开曼群岛、德国、萨摩亚,台湾已从九十年代初的第二位降到第七位,而且与韩国的差异持续拉大,也是亚洲“四小龙”中对大陆投资金额最少的。

上述统计结果显示,大陆投资环境发生重要变化,岛内企业对外投资能力下降,台商对大陆投资在经历了前几年快速增长后步伐放慢,对在大陆与全球的投资开始进行新的调整与布局。不过,台商生产基地甚至营运总部继续向大陆转移的趋势没有改变。其中大众电脑公司关闭在台湾的最后一条生产线,全部转向大陆与海外,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变化。同时在大陆投资的上市上柜公司仍在增加。到2005年9月,台湾上市上柜公司在大陆投资家数为803家,较上年同期增加20家;投资汇出累计金额4861.64亿元新台币,增加70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83%,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中小企业对大陆投资逐渐退潮,以上市上柜等为主的大企业对大陆投资仍在持续发展。

(二)台商投资策略调整,进行新的转型与转移

入世后,大陆产品出口的增长,引发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磨擦,遭遇反倾销调查案件迅速上升,而且连续十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2005年超过30多起,涉及金额300亿美元,从而对以外销为主的台资企业产生重要影响,被迫进行新的战略调整,部分向高附加价值产品转移,或是转移到成本更低、遭遇反倾销较少的地区发展。

一是在大陆内部区域投资进行重新布局。在大陆区域经济发展政策调整与经济发达地区生产成本相对上升的情况下,台商投资在不同地区采取不同发展策略,而且开始新的区域投资布局。长三角与珠三角虽然仍是台商投资最多的地区,但集中度明显下降,大陆实际利用台资最多的江苏省投资比重为24.05%,第二位的广东省为13.78%,第三位的上海市为11.97%,均较前几年有所下降。在福建省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并获得中央支持的情况下,台商对福建省投资出现快速回升趋势,投资金额大幅增长。华北、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与东北等新的政策支持或热点经济区域,台商投资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二是台商加快向越南等东南亚转移。受大陆对外贸易磨擦与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台商加快向东南亚地区转移,尤其以纺织业等传统产业最为典型。尽管中美纺织品贸易谈判取得妥协,但未来三年大陆出口美国纺织品配额增长不大,原计划在大陆投资的台商或岛内台商转向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地区投资。据报道,台湾聚阳实业公司与年兴公司等台湾纺织大企业将原预计投资2亿元并购大陆工厂与设立成衣厂的计划已暂停,转向扩大在越南、印尼、柬埔寨与菲律宾等地产能规模;台南企业在柬埔寨扩建14条针织生产线,预计2006年上半年投产;南纬企业购并越南厂,在大陆与东南亚设有工厂的儒鸿企业也购并越南成衣厂。越南已经成为继大陆之后台商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到2005年,台商对越南累计投资接近80亿美元,居越南境外投资第一位。

三是台商回流现象增多。近两年来,由于大陆投资环境的变化以及台当局的政策鼓励,部分中小企业台商开始返台投资,在2005年取得新的进展。据台湾媒体报道,台商回台投资金额超过200亿元新台币,主要为金属加工、纺织等传统产业,投资主要集中在台当局税收优惠较多的工业区内。

(三)台商在大陆的经营策略重新调整,寻求突破与发展。台商在大陆发展长期以来主要是从事以加工或代工为主的制造业,在大陆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后开始寻求跨行业发展,特别是向第三产业发展,使得大陆台资企业的投资领域迅速扩大。较典型的企业包括以电子业为主的富士康(EMS)、明基(电子)与沪士(楠梓电子)等转向开发房地产,裕元(制鞋)与台达电(电源供应器)等转向饭店与餐饮业,顶新(食品)投资仓储与超市,鸿海与蓝天电脑等发展3C商场。目前,经多年在大陆的投资与发展,台资企业更重视内销市场,更重视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更重视向服务业领域渗透与扩张。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部分台资企业面临生存压力,调整在大陆的发展策略,从内销市场转向外销。其中拥有大陆内销惟一执照的台湾大霸电子公司年底前宣布暂时退出大陆手机品牌市场,迪比特手机不再内销,转为全部外销,企图在第三代手机营运后再从事新一代的产品内销。不过,也有新的台湾手机厂商英华达、昆达电脑等获得在大陆市场的手机内销权,华硕、多普达与集嘉等企业仍在争取在大陆销售自己的品牌手机。

(四)台商投资领域越来越广,服务业领域投资热点增多。在经历了制造业领域的投资浪潮后,台商开始向商业、物流、医药医疗、房地产、基础设施、教育、文化等领域发展。其中,台商进入大陆医疗市场取得新进展,台塑集团经多年努力终于获准在厦门建立长庚医院,标志着台商在大陆经营医院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两岸通航与通邮发展不平衡

通航依然是两岸经贸往来中最受关注的问题。2005年,两岸通航虽没有取得重大突破,但仍取得一些可喜的发展。

2005年1月15日,由中国民用航空协会、海峡两岸航空交流委员会与台北市航空运输商业同业公会在澳门协商,以民间机构谈判方式达成协议,两岸官方各自认可,开创了两岸在目前政治僵局下进行协商的新模式即“澳门模式”,也实现了中断一年的“春节包机”。

大陆方面也积极推动两岸客货运包机。8月中旬,大陆方面通过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向台湾当局传达信息,认同两岸客运、货运包机可以一并协商,一并安排,同步实施,客货包机增加航点,扩大乘客范围,货运包机共同参与,利益共享。同时,大陆方面强调两岸客货运包机,完全可以按照2005年春节包机澳门协商方式,由中国民用航空协会、海峡两岸航空交流委员会与台北市航空运输商业同业公会商谈,就有关技术性、商务性安排达成共识,做出安排。尽管因种种原因,两岸未能就客货运包机达成协议,但仍有重要意义,为2006年春节包机的实现创造了条件。11月,海峡两岸在2005年春节包机基础上又达成2006年春节包机的共识,双方同时各自发布这一方案,是两岸关系互动的一种创新。此次春节包机方案条件放宽,是两岸春节包机的重要突破,主要包括:航点扩大,在原有上海、北京与广州三城市的基础上增加了厦门,大陆航点达到四个,台湾仍为桃园与高雄;搭乘对象扩大,原春节包机只限“合法”的台商,现在改为持有双方合法入出境证照的台湾地区居民以及大陆籍及外籍台商干部;两岸最多各有六家航空公司参加航运;营运班次从去年的48班次增加到72班。

两岸航空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得到新的发展。台湾当局允许台湾航空公司飞越大陆空域。8月中旬,台湾“交通部”公布台湾航空公司申请飞越大陆空域(第一航权)作业程序,台湾六家航空公司于8月15日起可提出飞越大陆领空申请。随后,大陆批准台湾多家航空公司飞越大陆领空的申请,台湾多家航空公司的民航班机飞越大陆领空,既节省时间,也降低成本,有利台湾航空运输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同时,大陆航空事业的迅速发展,也吸引台湾民航飞行员与航空服务人员到大陆发展,实现了两岸通航领域新的合作模式。年底前,四川航空公司聘用8名台湾民航飞行员,深圳航空公司也聘用了一位台湾空服人员,这是大陆放宽港台居民在大陆就业条件后,台湾民众到大陆航空领域就业与发展的重要开端。

海峡两岸的海上运输合作持续发展,“试点直航”运量增加,“小三通”发展迅速。依台湾高雄港统计,2005年1-9月,高雄港“境外航运中心”与大陆厦门、马尾通航达到725艘次,较上年同期下降2.7%;装卸量52万个标准箱,增长4%。福建沿海与金马地区的航运客货运量发展迅速。2001年,两岸“小三通”启动后,厦门与金门之间的金厦航线客流量稳步发展,2005年突破50万人次。

两岸通邮通话量稳定增长。依台湾统计,2005年1-9月,两岸函件往来总量达成230万件,较上年同期增长5.7%;其中台湾寄往大陆函件736万件,增长11.2%;大陆寄往台湾函件493万件,同期下降1.2%。两岸通话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同期大陆打到台湾的通话次数为2.21亿次,通话量为59726万分钟,分别较上年大幅增长40.4%与35.8%;台湾打到大陆的通话次数为2.38亿次,通话量为102343万分钟,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3.1%与10.4%。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岸民间与商务往来高度密切与频繁,也因此创造了庞大的通邮、通讯商机。

四、2006年两岸经贸形势展望

2006年,两岸经贸形势如何发展,可变因素甚多,难以准确预测,但却是值得期待的一年。

在全球经济与外贸有望保持平稳增长及大陆经济持续活跃的情况下,两岸贸易仍会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尤其是大陆对台出口有望保持快速增长,两岸贸易总额有望接近1000亿美元的规模。台商对大陆投资不确定感增加,投资增长有限,但向大陆继续转移的趋势不会改变。依台湾工业总会公布的调查,63%的台商看好明年的营运绩效,但未来一年增资的台商只有34.9%,较上年的50.3%减少许多;尚无增资计划者从48.2%上升为60.4%;可能减资者从1.5%上升为5.3%,显示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台商对大陆投资的不确定感增加。尽管如此,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的趋势不会有大的改变,大陆仍是台商的首选之地。台商投资的产业与区域会持续进行新的调整,大陆重点扶持与发展的产业,以及成本低、经济发展看好的地区将成为台商积极开拓的重点。

2006年,两岸经贸发展有不少值得期待与观察的领域。一是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可能得以实现与落实,并由此带动两岸旅游业、航运业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二是金融领域的合作可能有大的发展,除了人民币试点兑换扩大到岛内特定场所外,两岸货币清算协议与金融监理机制可望通过香港地区得以建立与实现,将促进两岸商务往来与合作,同时为台湾银行、保险、证券等在大陆的发展或经营相关业务创造条件。三是两岸通航可能在“澳门协商”模式基础上获得新的突破,客货运包机的节日化与常态化可能得以局部实现。四是由水果零关税进口激发的两岸农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热还会继续,农业领域的合作将会出现新的局面。(王建民)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