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是郝海东
正宗轻功

    阿根廷蜚声海外的作家路·豪·博尔赫斯在他所有作品的序言里几乎都在这样申辩,“……不是我,那是另一个人,那是博尔赫斯。” ,仿佛一把冰凉的刀架在他脖子上逼迫他承认作品是他写的似的。

    郝海东,标志记忆的注脚,在中国足球逝去的十年是一个闪闪发亮的名字。在新一届国家队开始安检时候,郝海东和他的时代开始蒸发。但,昨天的A3联赛,一只蝴蝶飞过废墟,如陶吉吉的歌词所言,“那么美丽,是个奇迹”。欢呼像流行广州的肺炎,开始传染,“帽子戏法”这个名词开始燃烧,即便无心插柳的第一个球应该记在年轻的张亚林身上。但,这一切并不会打折我们对英雄的顶礼膜拜,一个声音开始回荡,那是召唤郝海东重返国家队的声音。

    郝海东自己在赛后接受的采访中,我又闻到了炮轰的炮灰味,一如去年前年对米卢炮轰后的味道,只不过这一次味道淡的多,但依然很冲。“他们认为我不行了”,我可以想象当时豪情万丈的郝海东说这句话时语调中搀杂的睥睨神情,我当时的感觉像吃米饭时遇到了一颗沙砾,一种不期待的伤痛。有些东西,不吐不快,如这颗沙砾,如在喉咙的鱼刺。

    钱钟书先生有些经典的无以复加的言论,一些本应该不是主要的东西却被蛮不讲理的霸占了显要位置,诸如吃饭、结婚,原话记不详实了,大意如吃饭往往冲着菜大抛眉眼,结婚更多结的是泰山的高官或厚禄。中国足球又何尝不是,能否进军世界杯成了中国足球的重心,世界杯就是中国足球的太阳。所以,阿里*汉时代的起锚,终点只有一个,那就是2006年的世界杯,更准确的讲是2005年的亚洲区世界杯预选赛。于是,中国足协给汉的第一份国足名单,是用年龄这把大筛子筛选过的,郝海东、范志毅等被滤掉也就在情理之中。

    文章的开头堆着一段莫名其妙的文字,不知咋地,看完有关郝海东赛后的采访,这段文字不期而至,这也是《经济观察报》里的一篇文章的开头,我拷贝了别人的开头,脑海中想的确实希望他也能够克隆博尔赫斯一下,对那些八卦记者说“进球的不是我,那是另一个人,那是郝海东”。现实中郝董、郝指已经成了郝海东的代名词,33岁对于一个足球运动员来说着实进入了风烛残年,像一根蜡烛燃到最后只剩下眼泪在流;但,足球场上你只有一个名字,那就是郝海东。

    郝海东能不能进国家队和郝海东到底行不行,在我看来如两条平行的直线,毫无交叉的可能。假使2006年德国世界杯前,郝海东的双脚依旧会说话,结果自不待言。“别选我,选郝海东”,这也是郝董对汉的最好宣言。

    天涯网文 2003年2月24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