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韩寒:赛车要平静,写作要热情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9 月29 日 | 文章来源:新京报

“80后”代表作家力争赛车冠军,新书赛车随笔集11月出版,接受专访谈“双重身份”

9月23日,记者见到了作为赛车手的韩寒,恰巧当天是他23岁生日。他这次是来参加“2005全国汽车场地锦标赛”北京站比赛,之前他的积分排名已经位列全国第二,作为“上海大众”车队两位主力赛车手之一,他目前惟一的目标,就是拿到全国冠军。对接力出版社将于11月出版他的赛车随笔集,他谈得很少。

我选择,我喜欢

谈到赛车,韩寒在新书的序中写道:“我觉得人若有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必须去做,这怎么都没错。但是做分两种,一种是大张旗鼓的做,一种是偷偷摸摸的做,对我来说,赛车一直是大张旗鼓在做的一件事情,一来因为此事不同写作,赛车是必须有宣传的,二来是坚信自己能够做好,顺便断了退路。”

■人物

作家韩寒

1999年,全国中学生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以《杯中窥人》荣获一等奖。同年,在上海《新民晚报》上发表文章揭露批判他所受的应试教育。

2000年6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21万字的长篇小说《三重门》,成为“80后”代表作家。

2001年至今先后出版散文集《零下一度》,长篇小说《像少年啦飞驰》,作品精选集《毒》,杂文集《通稿2003》,小说《长安乱》等作品。文集《韩寒五年》有法国、韩国、新加坡、日本等版本。

车手韩寒

2003年首次代表北京极速车队参加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上海站N组比赛。

2004年6月加入云南红河拉力车队。

2004年获得亚洲宝马方程式资格赛冠军,并参加年度亚洲宝马方程式。同年巴林站新秀杯排名第一。马来西亚站新秀杯排名第二。

2005年加入上海大众333车队。

2005年8月14日,获得全国汽车场地锦标赛珠海站冠军,也是赛车生涯中第一个冠军。

新京报:好多“80后”作家都把郭敬明视作众矢之的,同仇敌忾地批评他,但好像很少听见他们批评你?

韩寒:郭敬明本身没什么错,他只是把一些事过度商业化了,自己没写的书也挂名卖天价,从市场眼光看似乎也没错,他不过是用自己的知名度赚钱,可这么做跟他的文学太不相称了。他的文字是很纯情的,简直纯情得一塌糊涂,比如“在黑暗的角落里发抖……”,而且他打扮和言行都比较高调。

新京报:你能做到像他那样吗?

韩寒:这太难了,我承认我办不到,在这方面超越他简直比赛车中超过舒马赫还难。他要表达的心情有寂寞又有彷徨,还有孤单和无助,这和他现在的富有生活毫不搭界,我不能想象他写东西的时候,如何一边怒斥代理商“我的书怎么才赚这么点钱?”一边又在角落里瑟瑟发抖。

新京报:作为“80后”代表作家,你说过“我不理解现在很多作者文章里一天到晚喜欢写什么丁香啊,香樟啊,木棉啊,梧桐啊,我觉得他们八成是不能分清楚这四种植物的,这是最低等的营造情绪的方法”。文学界不少人认为“80后”进入文坛但并未真正进入文学,你怎么看?

韩寒:其实他们中很多人很有灵气,但他们的文字很不纯洁,写的太功利。我写完一本书也会很功利,也会和出版社要很高的版税,但我写的时候很少功利。他们的问题关键还是想得多,说得更多,写得却很少。假如说的有见地也行,他们说的多半都是废话。

新京报:你对李敖的桀骜不驯评价如何?

韩寒:有这样一个独立特性的人挺好的,你看那些大陆作家多无聊啊,余秋雨等诸老在台上正襟危坐,用北京话说就是“装丫”,余秋雨是在做人上“装丫的”,别的作家是在作文上“装丫的”,中国作家的很多小说,我都不喜欢。

新京报:那你喜欢美女作家和“80后”的作品?

韩寒:那些号称美女的作家和“80后”写的东西我看过一些,多数文字都太繁琐,婆婆妈妈的,经常出现诸如“心痛、落叶、路灯”一类的词。但女人都是这样的婆婆妈妈,倒也没什么。

新京报:你厌恶什么品质的文字?

韩寒:可能是“乡土文学”吧。很多作家在童年有过农村生活经验,但进入城市后又无法从内心深处认同都市生活逻辑,就想办法妖魔化“乡土”,常常把整个民族的、历史的悲剧强加在一个农民或一个农民家族身上。

但很少有乡土作家真正去关注中国农民面临的更为实际的土地政策啊,信仰危机等问题,他们和美女作家没有实质不同,都很功利。

新京报:你写作不功利?

韩寒:对,因为我写东西必须安静,心情特别好的时候才能写东西,难过或气愤的时候都不会写。

新京报:今天是你生日(9月23日),车队要为你庆祝,你高兴吧,会写点什么吗?

韩寒:决不。生日只有一天,就是生下来的那一天,别的都是找借口吃饭。

新京报:11月将出版的新书是讲你赛车生活的随笔,能讲讲你赛车生活中刻骨铭心的事吗?

韩寒:没什么记忆深刻的,就是随笔,随便写的。

新京报:法国有个文艺片,男主人公的职业是赛车手,导演以此暗示赛车与爱情一样是疯狂且危险的。

韩寒:赛车是安静安全的,爱情也应该是安静安全的,疯狂的人赛不好车。

新京报:今年5月,你是怎么发现“古吴轩出版社”把你的短篇小说《小镇生活》和《早已离开》嫁接成新书《纸上的青春》的?

韩寒:朋友告诉我的。我没授权过,我的伪书有60多种,这是惟一由正规出版社出版的伪书。

新京报:这是两个短篇,互相不搭,他们是怎么拼的?

韩寒:这是从我早期散文集《零下一度》中抽出来的。这件事一方面证明我在创作上雷同,另外可能是他们觉得一篇太短,不够字数,就凑了两篇,还标注“韩寒新著”。出版社还找人编造“韩寒自述”。行径极其恶劣。

新京报:你起诉索赔25万,结果如何?

韩寒:法院判赔偿7万,太少了。我的律师算过,出版社至少有30万元利润,无论怎么都要让这个出版社把这些骗读者的钱吐出来,如果不这样,以后它只要按稿费标准随便扔几万元打发原作者,那制作盗版伪书的出版社岂不是在借法庭“洗钱”?

新京报:你还在上诉吗?

韩寒:对。因为他们是惟一出版我的伪书的正规出版社,难得抓住这么个冤大头,不,不是冤大头,应该是“大头”。所以我会坚持。

新京报:8月14日,在“2005全国汽车场地锦标赛”第三站珠海,你拿到自己职业赛车生涯的第一个冠军,这对你意味着什么?

韩寒:也不意味什么,迟早的事儿。

新京报:会不会因为这个大家开始重新认可你?不再像以前那样,觉得你只是玩票。

韩寒:外行可能会对我刮目相看,但其实对内行人来说,我的速度一直就还可以,迟迟没有拿到冠军,主要是运气不好。

新京报:9月22日那个赛段你的成绩本来排第三,为什么出来的结果却名列第四?

韩寒:当时我拿了很多赛段第一,因为是拉力赛,比赛完要交表,结果那天很多凑热闹的把我包围了,我的车开不了,就晚报到了,结果成了第四。

新京报:我听赛车手都叫你韩老四?

韩寒:因为之前比较倒霉,拿过四个第四。起先名次都很靠前,每次都有意外,要不就是车坏或者最后一个赛道被人挡,或者晚报到……

新京报:据说你才50公斤,身体能承受得了赛车吗?

韩寒:其实赛车很安全,越是危险的运动它安全系数越高。开赛车比在街上开车安全多了,中国赛车发展了这么多年,到现在没因为赛车死过一个人,街上就不一样了。

新京报:你从小就是学校200米到8000米纪录保持者,后来怎么喜欢赛车了?

韩寒:我不喜欢跑步,跑步累。我喜欢运动,但又希望从事不累又能拿很好成绩的运动,看来看去感觉就赛车还行,后来才知道其实赛车也很累,对体力要求特别高。

新京报:赛车动感十足,写作却需要安静,你怎样切换这两种心理状态?

韩寒:我觉得应该是反过来:赛车其实很平静,因为它要求人的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内心必须非常平静;写作反而要热情洋溢,要有激情,大部分人理解反了。

新京报:赛车和写作带给你不一样的成就感?

韩寒:赛车和写作其实没什么关系,我从来不拿这两个事比。至于说赛车带给我什么,我是个职业车手,这是我的职业,我必须拿冠军。

新京报:因为你进入公众视野的第一个身份是少年作家,所以人们自然对你的写作有期待,但你宣布要成为赛车手的时候,打破了这一期待,所以……

韩寒:在三年里,自己的确花了不少钱。还被很多报纸指责赚了读者钱以后就去开车花了。但是我觉得这是件骄傲的事情。在很多人买房子买车子开铺子戴链子的时候,自己把自己赚的钱花在一个体育项目上,并努力希望自己得到好成绩。我不明白这有什么可以指责的。

新京报:你说过,你不喜欢速度感,但你也说你比赛就为拿冠军。这不矛盾吗?

韩寒:我不是很喜欢速度,但我能快速适应速度。

新京报:你的目标是什么?

韩寒:全国年度总冠军。 我目前的积分排名是第二。

新京报:拿到总冠军之后呢?

韩寒:卫冕。如果没拿到冠军,就继续努力。

新京报:有报道说你在拍电影,叫《五十公里》?

韩寒:没有的事儿。拍电影肯定是以后的事儿了,而且名字都没定呢,等以后有空、有闲、有钱再玩。

新京报:还有报道说你已经签约环球唱片,并包揽一半以上歌词创作?

韩寒:“环球”和我谈了挺长时间,但目前仅是意向。

新京报:你不喜欢娱乐圈,也不打算加入娱乐圈?

韩寒:我觉得,如果我真的和环球签约出了唱片,那也和加入娱乐圈没关系。娱乐圈是一些人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和人有关和事无关。很多人认为演戏就是加入娱乐圈,其实不是的。你不觉得现在写作更娱乐吗?这个圈子中,我除了出版社编辑一个人都不认识。

新京报:那些社交活动你不参加吗?

韩寒:我从来不参加圈子聚会、发布会、研讨会,那些地方都太吵,我头疼。

新京报:为什么你总和媒体保持不合作的姿态?

韩寒:也没有,我不喜欢当面采访,因为比较费时间,电视节目也不做,因为最近没有什么该说的。对我来说,作一个写字的人要尽量保持低调,这是一个好作家最基本的素质。

新京报:媒体报道呈现出的你是一个很“转”的人。

韩寒:其实这两年采访我的多是体育记者,大家都直来直去。曾有媒体说我这个人如何喝酒,生活不洁。其实我很少去酒吧,而且我喜欢传统女孩,不喜欢那些随便的。一些传闻首先是从一个记者的想象开始,后来在流言中似乎就变成了事实。(本版采写/曹雪萍 )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