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让书房变得更精巧灵动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9 月27 日 |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有位老中学语文老师每天到书店去看书,对他认为确实很有价值的书籍,便买下来,一般情况下则不买,因为他的儿女都不读书,他怕自己百年之后,现在省吃俭用买来的书籍,将来被他们当成废纸“论斤”卖掉。如何处置藏书,的确是买书人的一个担心,但我觉得,这个老师未免想得太多。吐故才能纳新。百年之后,当你的家里“闹”书灾的时候,把一部分书卖掉,是循环经济的理念在读书人脑海的表现,“论斤”卖掉又何妨。

我经常看到有些介绍文人书房的文章,说书橱如何多,家里到处都是书,那情景就像余光中说的“书斋之中一直闹着书灾”。有报道说,北京某高校某知名教授的家就是一个书的世界,大部分空间包括床底都为书所占据,留给人活动的地方有限。该教授搬家时,仅仅是这些书,就用三轮足足拉了几十趟,另外用小汽车拉了满满一车。尽管如此,该教授仍然觉得,“我这点书算什么?一些老一辈的学者,家里的书比我多多了!”不过,看到这儿,我并不羡慕该教授的书多,而是很想替他卖掉一部分。

文人都有爱书癖,而且喜欢多多益善。其中原因复杂,有的是渴望“书卷长留伴一生”,有的是担心“书到用时方恨少”,有的是凡是书都不舍得卖。

其实,这是读书人的认识误区。在今天,书越多越好吗?不见得。除了专门的收藏家,一般读书人没有必要追求数量,因为书多不能代表品位、身价,更不能代表学问。即使当代藏书领衔人物,传统意义上的善本他们都不藏,只藏那些稀见、仅见的史料、资料。古人的“坐拥书城”实际是不得已,现在的图书馆阅览室藏书丰富,书店到处都是,科技让电子读物也在增多,查阅研究都很方便,大可不必都把书聚到自己身旁。那种“挖到篮子就是菜”的做法,不单单是书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资源的浪费。日本一位爱书家曾谓书斋为有机体,应新陈代谢,而非书的坟墓。此话颇有见地。中国有句俗语,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认为,除了有存世价值,或经常阅读的书以外,很多书是可以考虑“论斤卖的”。旧的书不卖,新的书业就无法振兴与发展。这是一个循环经济。我国的纸资源很有限,纸浆靠进口,许多新闻纸及印刷用纸都依赖进口。在这种情况下,读书人应当建立一种新的读书理念和全新时尚,这种理念和时尚要求人们懂得资源的充分利用。对待家里的书,该卖的卖,该处理的处理,不仅为己创造一个良好、清洁、健康、环保的生活空间,而且为国家回收了资源,有利于创造新的财富。

阅读需要丢弃。读书人应该懂得一点循环经济的道理。嗨,什么时候,我们的书房能够变得更精巧灵动一点? (孙建清 )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