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记者穆青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8 月29 日 | 文章来源:文汇报

穆青采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通讯,是1965年的事,那时他45岁,是新华社的副社长。

中国社会从1957年开始一直在强调阶级斗争,到1966年穆青他们写焦裕禄的时候,已经有八年的时间。但他们发现,在写焦裕禄时,不能再作这样的强调,因为这不合乎这一采写对象的事实。当时与穆青一起合作的冯健有切身感受:“在当时来说很不容易下这个决心,要不然的话,就没有焦裕禄这个人物了,你还是写抓阶级斗争,是不是啊,焦裕禄他不是这样做的,他是从兰考的实际出发,从兰考当时30万人民需要出发,叫做急老百姓所急呀,当时他要吃饭啊,他要填饱肚子,所以他要救灾,他要发救济粮,他要发展生产啊。”

穆青面临的另外一个风险就是敢不敢讲真话,敢不敢说灾难,这也是要冒很大风险的。1958年,彭德怀曾经在庐山会议写下了万言书,指出大跃进和浮夸风给老百姓带来灾难,结果彭德怀被定为反党集团人物,撤销了一切职务。如果不讲灾情,不说真话,焦裕禄这个人物就没有办法写出来。如果说了真话,如实地把灾情写出来,那肯定是犯了大忌,很难说后果将是什么样子。在当时那样的政治压力下,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穆青是1965年冬天到的河南兰考,此时河南的重灾区兰考,还是困难依然。穆青在这里了解到的情况,远比他想象中的灾区要困难得多。有这样一个数字:1962年,兰考县的韩村全年一个人只分了12两(16两老秤)红高粱穗,合现在的粮食七两半,这就是一个人一年的口粮!这样的情况在1965年也没有多少转机。这让穆青感到吃惊,他在采访笔记中写下了这样的话:“一幅悲惨的流民图”。当年焦裕禄和县长张钦礼带领兰考群众治理沙丘时,一样没粮食吃。当时的县委宣传干事刘俊生一直跟随焦裕禄参加治理沙丘的劳动,据他回忆:“当时困难得很,都是我们男劳力在封沙丘,有些小孩、妇女上外边去要饭,要了饭回来再吃。焦裕禄和县长张钦礼正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吃着老百姓乞讨来的百家饭,带领兰考的青壮劳力,在盐碱地上,在沙丘上,创造出了今天的绿洲。”

穆青在他的采访笔记中,记录了当时的真实感受:“我们在兰考采访期间,深深感到兰考的干部和群众对焦裕禄同志的怀念,是真诚而深厚的,县委的所有同志谈起焦书记来,最后总是热泪盈眶几次说不下去,县委书记张钦礼说一次哭一次,实在令人感动。县委通讯干事刘俊生保存了焦裕禄同志生前穿过的一双袜子和一双棉鞋,袜子一补再补,鞋子也破得不像样子,这些遗物生动地说明焦裕禄同志艰苦朴素的品质。”在焦裕禄曾经坐过的藤椅前,穆青很长时间没有说话,抚摸着藤椅扶手不停地落泪。穆青说:“不把这篇文章写好,那简直是太对不起老百姓了。”这样,穆青顶着压力,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不仅真实地写出了兰考的灾情,而且,通篇未提阶级斗争。 (寒冰)

潘从正种的樱桃树

1965年12月中旬的一天,穆青和冯健、周原等坐着一辆吉普车来到宁陵县石桥乡万庄村,令穆青吃惊的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上竟然有这么大一片荒漠,那沙子刮得天昏地暗的,简直像是寸草不生的戈壁滩。更令他吃惊的是,就在这荒漠里,奇迹般地出现了一道绿色屏障,那就是植树模范潘从正栽下的防护林。

在苗圃的窝棚里,穆青找到了瘦小的潘从正。潘从正做梦也没有想到,北京的大干部能钻到这荒无人烟的地方来采访他;穆老也深为他的“愚公精神”所震撼。穆青称赞他也如一棵树,为乡亲遮风避寒,从不向困难低头。

“文革”开始后,两位老人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宁陵都受到了冲击。穆青采访潘从正的笔记被抄走了,潘从正植的树也被连根拔起,毁了个精光。一些人除了对潘从正打骂外,还给他筑了个坟头咒他早死。事隔14年后,也就是1979年初,穆青先派新华社记者陆拂为前来打探消息,在得知潘从正还健在并还在植树造林与风沙搏斗时,穆老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牵挂,再次来到了宁陵采访。

穆青到了苗圃,大声喊:“‘老坚决’,你还认识我吗?”当时,潘从正有点耳背,但眯着眼一看,马上惊喜地说:“你是北京来的老穆吗?你咋来了?……”潘从正感动得流着泪说:“十多年了,还没谁来这儿看过俺!”随后,他俩手拉手绕着林场一边走,一边聊,潘从正动情地讲:“老穆,俺不怕穷,只怕乱。今后可不能再折腾了,越折腾越穷,将来国家靠啥呀?”穆青听后,当时就落了泪,掏出手帕不住地擦……

那一天,上边来了不少人,要请穆青到县城里用餐,可穆青拒绝了。他在潘从正家吃的饭,就的菜是萝卜丝和腌酱。后来,《人民日报》头版在显著位置刊发了穆青、陆佛为合写的《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立即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穆青走后,潘从正像着了魔一样,更加精心地料理树木。他天天思念穆青,逢人就谈穆青。到了1981年,又有两年没见到穆青了,他成天催着儿子给穆青写信,还想着到北京去看看他天天魂牵梦绕的好兄弟。那年5月14日,穆青给他回了一封信,欢迎潘从正来北京。穆青还为此给当时的河南省省长赵文甫等领导写信打招呼,在他的关照下,潘从正于当年6月19日动身去了北京。到北京后,穆青把潘从正安顿好,对服务人员说:“这是我老家的亲人。”第二天一早,穆青夫妇就来到招待所陪潘从正逛京城。当时,中南海还没有开放,穆青就托关系,了却了潘从正的心愿。在随后的六天里,穆青每天都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来陪潘从正。

1982年春节前后,潘从正被羊抵伤了,穆青听说后一直放心不下。那年秋,穆青又特地赶来看望潘从正,一边询问伤病,一边亲自倒水,给潘从正喂药。这一天,潘从正指着院子里几株樱桃树苗说:“这苗儿是专门为你培育的,已两年了。”穆青一怔,才想起1979年那次来采访时,他们哥俩谈论过樱桃的事。当时穆青看到一棵樱桃树正开花,就随口说:“樱桃好吃树难栽。”潘从正接过话茬说:“不是樱桃好吃树难栽,是功夫不到花不开。说难也不难,我给你栽两棵试试。”穆老并没在意,潘从正却当成了一件大事,还果真给培育出来了。

后来,那两棵樱桃树被移栽到了北京新华社大院,直到现在还长得非常茂盛。 (潘园林)

吴劳模的临终愿望

《穆青》专题片摄制组来到山西闻喜县植棉模范吴吉昌的小院。正屋的墙上挂满了荣誉证书,穆青的文章《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也被镶入镜框,挂在墙上。

吴吉昌的大儿子吴凌勤见了摄制组的人就像见到自家人,他爬上阁楼,特地把穆青当年坐过的藤椅搬了出来,院里摆上张小桌。一切都和当年一样,只是,这两位老人都已经都不在了……

穆青结识吴吉昌,是在1966年1月,听说周总理给了全国植棉模范吴吉昌解决棉花落铃的任务,便跟踪采访,后来写出了《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的著名报道。1980年老吴来京开会,用自己育的优质棉做了一床褥子带给穆青,说:“褥子铺在身下,你暖和了,俺心里也暖和了。”1987年,老吴不幸得了前列腺癌,1990年,穆青带着访问朝鲜带回的人参酒专程去看望吴吉昌。

此时,吴凌勤用农村人最朴实的语言,回忆起他父亲和穆青在一起的情景。那天,听说穆青要来,老人家半夜就起来张罗,自家种的菜洗了又洗,用最好的麦子磨成面做成白面蒸馍。他们坐在院子里有说有笑,动情时还哭上一阵儿,说的都是心窝子里的话。为了多留穆青一会儿,年已81岁的吴劳模不顾重病在身,还扭着身子给穆青表演起山东老家的抬花轿。临别时,他俩手拉手走了好几圈儿,心里都知道,这次一别就难以再见。

吴劳模临终前叮嘱儿女说:我走时别的都不带,就把老穆送俺的两本挂历放在我胸前,那挂历上印的都是他拍摄的国外风光,看见它们就如同见到了老穆一样。 (穆晓方)

摘自《难忘穆青》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 新华出版社2005年5月版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