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政策信息
权威论坛
国际热点
经济动态
财经资讯
法制进程
文化在线
教育广场
科技长廊
军事纵横
地方通讯
域外评说
我看世界
华人社区
旅游天地
阅读空间
治治高校的“官场病”

刘文瑞

    在“官本位”的影响下,我国一些高校也沾染了官场的习气,官场应有的病症,高校几乎都有。本书将中国高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暴露无遗,虽然没有开出具体的药方,却勾勒了治病的大体思路。读一读这样的文章,对于保持我们头脑的清醒,对于我们理出高校改革的头绪,应该说是有启发

    的。

    “官场病”在部分高校的表现,首先是“官本位”问题。“官”的泛化,使“官本位”的外延在不断扩展。真正的“官员”我们暂且不说,那些没有官衔却掌管着某些事务的办事人员,在一些高校里基本都已经由“掌管”异化为“长官”了。昔日的“八大员”(指驾驶员、炊事员、采购员、教务

    员等等)由科长而处长,有相当一批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官员,干部会议上往往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教师。因此而来的校内政策向官员和准官员的倾斜,几乎成了痼疾。

    “官本位”影响下的一些高校,往往不是按照学术规则操作,而是按照官场规则操作。“政绩工程”之类管理行为屡见不鲜。本书所涉及的评估、检查、评比、项目审查、人才选拔等等,无不是以官场规则在实际运作。你如果不按官场规则运作,就会被淘汰出局。有的教师,误打误撞兼上高校的

    某个官衔,他们面临的选择无非是两个:一是逐渐“淡出”教师行列,使自己官僚化;二是坚持自己的教师本色,遭到有形无形的排挤。选择前者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前途光明;选择后者则可能付出极大的代价。在个别地方,即使不担任任何行政职务、纯而又纯的教师,也会处处陷入这种官场规则的

    包围之中。这样一种体制,已经成为对教师进行异化的官本位磁场,相当多的教师都经不住这种诱惑,这才是官本位渗透学校最可怕的恶果。

    “官场病”在高校的第二个表现是人才选拔和使用上的“劣胜优汰”。一些不会随波逐流的教师,很有可能被看作怪物。除非你功成名就已经有了博导一类可以唬住官员准官员们的头衔,否则你的腰杆没法挺起来。我认识一个非常不错的教师,讲课极受学生欢迎,但在非常“公正”的聘任过程中,众多“专家”无记名投票的结果,是他根本没有资格带他最得心应手的那门课。这种现象究其根源,无非是“官场病”在作怪。

    第三个方面是学术的官场化。要想在高校混出头,最有效的方法是做学术的“官样文章”,既无风险,又有收获。而要在学术上真正搞出一点东西,则麻烦不少。首先是现行的一套学术评价规则,要看你在哪一级出版社出版和哪一级刊物发表,那些有点独立见解的著作和文章,往往既进不了四平

    八稳的大牌出版社,也上不了权威期刊,倒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刊物,在学术上创新的机率要大一些。本书杨支柱文中对“学术泡沫”的对应揭示,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某些高校科研成果中渗透的“官场病”。

    更严重的是,“跑官”、“买官”潜规则,已被一些高校的“官本位”通过“转基因创新”移植到了学术活动中。争取项目不是靠学术积淀,而是靠到主管部门“活动”;出成果不是靠潜心研究,而是靠政绩工程式的炒作;至于跟“权钱交易”雷同的“学术交易”,则已经由秘密而公开,由脸红

    到坦然。“学术泡沫”、“学术垃圾”就是这样炮制出来的。靠着这种泡沫和垃圾的堆积,“学术官本位”蔚成风气。以官养学,以学助官,真正的学术日渐萎缩。

    “官场病”在一些高校的最终效果是学术精神的沦丧。作为学者必备的基本素养,被官场规则消磨得所剩无几;至于学者的道德良知,社会责任,更是被官场染缸改变了颜色。些许剩下了一点,也被大量的学术泡沫和学术垃圾所淹没,所遮蔽。以至于做学问到底要不要良知这样不言自喻的道理,

    竟然也能成为值得“争鸣”的问题。本书中对株连、监视、告密、行贿、撒大谎和不择手段等不道德手段的分析表明,官本位的社会与官本位的高校,在这里表现出高度的互动。可以说,高校的“官场病”,已经成了“帕金森综合征”,应引起各方的重视。

     《先有鸡,先有蛋?——透视中国教育》杨支柱 编 中国民航出版社2001年8月

     《南方周末》   2001-10-26

    

相关新闻

参考文献

相关专题

相关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