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文章 ] [ ]
“红楼”喜忧录 《百家讲坛》揭秘刘心武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7 月6 日 | 文章来源:新闻午报

刘心武:我和秦可卿结缘“养生堂” (资料图片)

著名作家刘心武自去年起在《百家讲坛》揭秘《红楼梦》后,又一次引发了我国“红学热潮”的兴起。身为作家的刘心武为什么会走上研红之路?《红楼梦》对他的人生经历有着怎样的影响?面对大众的追捧与“红学界”的棒杀,他是如何应对?现实生活中,刘心武又是怎样一种生活状态?7月10日,《百家讲坛》特别节目《揭秘刘心武》,将请出久违荧屏的刘心武,讲述他的红学人生。

“红楼”喜忧:老来出名的欣慰与遗憾

自从揭秘《红楼梦》引起巨大社会反响后,刘心武觉得有一点自己还是感到挺欣慰的,“写《班主任》时,我30多岁,现在我60多岁,应该退休了,可是你看,我还能介入社会,而且介入到这种程度,引起大争议,让年轻人都知道原来中国还有《红楼梦》这么有趣的书,让我自己感到挺欣慰。”但是,刘心武也有感到不开心的地方,“我不太愿意再抛头露面,不太愿意再成为社会的一个热点。我到百货商场,就有人说,你是不是讲《红楼梦》那个老头啊?我就特别难为情。有一次,我到一家餐馆去吃饭,大堂经理就过来了,‘你是刘老师吗?欢迎你。’我特不愿意让人知道,当时就说,‘对不起,我不姓刘。’当时经理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了。”刘心武还笑言,有一次他去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签名售书,看见有人背上贴着一个大红心,写“刘心武骨灰级粉丝”,“当时,我看了吓一跳,什么意思?是不是咒我呢?后来才知道,现在流行最铁杆的叫‘骨灰级’。另外还有一个写着‘我爱李宇春,更爱刘心武’,也让我一愣,但这种我也得接受,因为人家支持你。”

评“红楼”人:“从妙玉身上看到自己”

刘心武表示,在《红楼梦》中他最喜欢的人物是妙玉,这让很多人都大吃一惊,其中包括著名作家王蒙,“他给我打电话时就说,你怎么会选妙玉,她最讨人嫌了。”因为在很多人眼中,妙玉是一个清高、孤僻的人,但是刘心武眼中的她却并非如此,“其实我觉得妙玉她很不容易。一个人喜欢谁的话,都有个人的原因。我的性格就比较孤僻、不合群,我因为个性问题在人生当中遭受过好多挫折。其实我对谁都没有恶意,但是人家偏觉得你就这德行。我从妙玉这面镜子中看到自己。我喜欢她,但这并不等于说我就觉得她是一个正面形象或者是一个应该学习的楷模。而是我觉得,曹雪芹对这个生命的解释,让我觉得最能接受。她的全部的优点、缺点、弱点,就像邢岫烟批评她,‘男不男,女不女,僧不僧,尼不尼’。但是妙玉身上有很多闪光的东西,因此我对自己也有一份自尊、一份自信、一份自爱。”

刘心武解释,从书中描写妙玉的具体出身,以及她后来的生存状态来看,她要保持一种个人的尊严是很困难的,但是她做到了,这也是妙玉让他如此喜欢和敬重的原因。“比如说她到京城后,师父圆寂了,贾府要请她,她就要求你下个帖子,你不下帖子,就是权贵之门以势压人,就不去。再比如说她接待贾母,贾母第一句就说,‘我不吃六安茶’,她是老祖宗,想说就说,只有妙玉敢顶她。另外像林黛玉,谁敢说她俗呢?妙玉就不客气,点一句,‘你是个大俗人。’在社会交往中,敢使用这样一种语言直抒心意很不容易。所以我觉得妙玉在维护自尊和自爱的前提下并不去妨碍别人,甚至根据我的研究,她后来还能够去救助别人。我觉得这样的生命存在应该容纳。我呼吁社会要容纳怪人,容纳社会边缘人,容纳性格冷僻的人。”

因出生地对秦可卿敏感

对于为何把秦可卿当成解读《红楼梦》的钥匙,刘心武表示,其中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非常私人的原因。我出生在四川成都的育婴堂街,那时是抗战时期,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差,那条街房子租金便宜。我生在育婴堂街,而母亲也多次跟我说,育婴堂和养生堂是一个意思,因此当我阅读《红楼梦》,发现秦可卿是从养生堂抱来的时候,我就跟别的读者反应不太一样,比较敏感。从小我读到这儿就有一个心理反应,哎哟,养生堂。”而另一个原因,刘心武表示,是因为秦可卿引起他的疑问最多,“我认为《红楼梦》前八十回基本上是曹雪芹写的,后四十回高鹗是另外一回事。因此拿十二钗来说,除了秦可卿以外,那些人的结局怎么样都是一些疑问,但是那些疑问不那么尖锐。秦可卿是一个在前八十回里面就已经死掉的人,而且在十三回就死了,可是她却留下那么多的疑问,这引起了我探秘的兴趣。”

质疑红学 :“不应把研究模式凝固”

对刘心武的《红楼梦》研究持不同意见者认为,他进行的原型研究,在历史中找寻人物来跟小说中的人物作对比,使得他的整个研究带有一种侦探小说的色彩,质疑他是在编故事,把他写小说的才能用在了学术研究上。对此,刘心武表示,“我觉得现在所有《红楼梦》研究者都遇到一个共同的困难,就是真实可靠的历史记载的欠缺。包括曹雪芹究竟是不是《红楼梦》的作者,最近起码出了两本书,一本认为是曹雪芹的父亲曹,还有一本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洪。虽然我站在《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的立场上,但是我很尊重人家的不同看法。在一个社会,对一个事物有多种多样的看法供大家去选择,这个社会不才是一个和谐社会吗?”

刘心武表示,原型研究在中外文学界是一种很常见的研究模式,“起码从上世纪以来就有了。比如说英国,一般认为《简?爱》就是带有自传性的作品;像巴金的《家》原型就是他自己成都的那个家族。所以这不是我的什么发明,实际上是一种比较古典的研究方式。”面对早已有之的研究方式,如今却遇到了这么大的风波,刘心武坦言,“我觉得是那些被称为主流红学家的,他们的思想僵化了。我的讲座,从头到尾都没有一句批评别人的地方,而且我一再说我不一定对,你的看法跟我不一样,我也很尊重。可是他们那么生气,我觉得他们就比较僵化。他们的僵化就是把《红楼梦》的研究的模式认为是一种规范,把它凝固住了。”

道“红楼”缘:背着父母“偷看”《红楼梦》

刘心武回忆,他是在上小学的时候接触到《红楼梦》的,“当时,我发现父亲睡觉用的枕头特别高,好奇地掀开一看,结果就发现了《红楼梦》。虽然不是线装的,但是印刷的年代也非常古老,里面还有绣像。”这部旧书,一下子就吸引了小刘心武的全部注意,“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就向父亲要求,让我看看行吗?但是父母觉得我还太小,不提倡我看。”可对于《红楼梦》的渴望,还是让他忘记了父母的“禁令”,偷偷从枕头底下拿出来看,“父母发现后,也没有说我,当时,我大概12岁。”

那时候的刘心武最喜欢看《红楼梦》中打架、闹学堂的片段。他笑言,“那时,我在学校里一直比较内向,是肢体语言比较少的人。我读这些片段,就觉得书里的人替我发泄了。”刘心武坦言,一直到青年时期,他才渐渐感悟到《红楼梦》的味道,“差不多是文化大革命后期。我读《红楼梦》开始有了自己的心得,那种人生的沧桑感出来了。过去读,比如书中人物林红玉(小红)说,‘千里搭长棚,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根本不为所动。可是那个时候,在我经历了很多事情以后,我开始读出书中的味来了。”

无关“红楼” 边缘人生“四部曲”

目前,刘心武把自己称之为很边缘的工作,分成了四个组成部分,“第一,我继续写小说。这个月,我还在《羊城晚报》的《花地》,发表六千字的小说,是我从美国访问回来以后写的。我在不断发表新的小说作品。第二,我写随笔。我这些随笔多数都是排解我心中的郁闷,因为现在社会压力太大,得忧郁症的人很多,心理问题很多,我经常给自己进行心理卫生。第三,我写建筑评论。这个东西就是跨领域的一种书写,我已经出过两本书。第四,就是《红楼梦》研究。”除了这四个部分以外,刘心武表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去田野里画水彩写生,“在我的书房附近有残余的湿地,还有一些具有野趣的田园。去那儿画水彩画,是我生活当中非常大的一个乐趣。”(记者 干琛艳)

[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