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呈现七大亮点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3 月1 日 | 文章来源:新华网

在已经完成的1300多个项目中有150个获得了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图书奖——如此之高的“中奖”率,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具有的精良品质。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负责人在21日举行“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完成情况发布会上,解读了这些重点图书项目呈现的7大亮点。

亮点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断深化

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的著作是“十五”重点图书中的重要部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五十年》,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中国的曲折发展,特别是近20年发展繁荣的历程,着重探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确立巩固自己指导地位、如何发展的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丛书》,全面阐述了邓小平理论对当代中国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以及哲学等学科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大指导意义,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重点和难点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亮点二: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成为热点

“十五”期间,对我国现代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历史事件纪念日较多,如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毛泽东诞辰110周年,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世界人民反法西斯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等。反映这些人物和历史的图书成为“十五”重点图书的热点。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图志》、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传(1949-1976)》、军事科学出版社和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军事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等都是其中的力作。

亮点三:研究当前经济发展的著述影响广泛

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经济问题丛书》,在研究中国现实经济问题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和有益的探索。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改革与发展问题应急研究丛书》以其科学性、针对性、及时性和政策建议的可行性得到政府、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赞誉。此外,“十五”期间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图书从数量到质量也都达到一个新水平。

亮点四:一批学术专著填补空白

“十五”重点图书中,属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成果的有286种,许多学科和方向都涉及前沿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研究》,集中对我国近年来研究依法治国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回顾。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9卷本《中国物理学史大系》,是第一套完整、全面反映中国物理学史的巨著。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动物世界的黎明》中所公布的澄江生物群化石,在国际上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

亮点五:通俗读物和科普读物精品不断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话说中国》,以图文并重的形式,全面展示悠久亘长而又风云变幻的中国历史轨迹,市场销量已达30万套。

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农民增收口袋书》,成为让农民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致富丛书”。

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新童谣》,发行已达1000万册。

文学创作的百花齐放,催生了不少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创作品。如《历史的天空》《东藏记》《无字》等。

亮点六:工具书、百科全书和大型综合性丛书相继完成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全集(修订版)》,吸纳了二十多年来鲁迅研究的最新成果,收文更加全面、严谨。

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50卷,集我国军事专家学者数百人,用10余年的时间完成,填补了我国没有军事百科全书的空白。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在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指导下,由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史地研究室主持,集合了全国3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编纂,终于在历经20载,八易其稿之后完成。

亮点七:古籍整理出版成绩显著

古籍整理对继承和发扬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古籍整理出版具有部头大和整理难度大、成本高、费时久、印数少等特点,所以古籍整理图书的出版同时还倾注着从业者为之付出的巨大辛劳。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文字诂林》,编纂人员经过14个春秋的不懈努力;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历时20多年;凤凰出版社出版的《全元文》61册1880卷,经过15年努力终于完成。这些具有原创性或集大成性的古籍整理图书,反映了当今古籍整理的新高度,用更加翔实完备的史料填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