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张欣:<依然是你>源自杀人新闻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12 月5 日 | 文章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采访手记

不知是今年的哪一天,从哪一期的《北京文学》选刊号上,读到了那期的主打作品《依然是你》,一口气读完了才回过头去看作者,原来是张欣。当时根据她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我的泪珠儿》好像正在好几个地方台播放着。电视剧我一集也没看,因为遥控器随意搜索到的各频道都不乏这类情感剧,像一盒盒快餐,快到连碗都来不及让你用,你就会感觉饱了,究竟吃了什么?你比谁都纳闷。

而张欣的小说确实值得一读,最起码,她讲故事的那种峰回路转的本领让人称奇。本月,作家出版社推出了《依然是你》的单行本,便有了和她一聊的打算。

提了20来个问题给她,考虑了两天,她回话了,说“第几题和第几题我不想回答”,或“时间太晚了第几题就算了不说了”。这在以前我的采访中似乎是从未遇到过的,即使是自称为有些各色的张洁。

想起张欣说过的那句话,便又释然,她说,“其实作家是应该保留一些感性、偏执、不成熟什么的,那样的话作品可能鲜活灵动一些。”能有那些让我一口气读下去不想放下的文字,这种性格,也许是背后的必然吧。我也许永远做不到,但我可以欣赏。



■介绍我的小说,照片却是“潘氏张欣”

记者(简称记):一个IT界朋友听说我要采访“张欣”,他毫不犹豫地说,“啊?张欣,我知道,潘石屹的夫人”,待我说此张欣非彼张欣时,而说到《我的泪珠儿》他才恍然明白作者原来是张欣——您怎么看待名声?

张欣(简称张):时代发展到今天,炒作与作秀几乎成为人们的看家技能。这当然是信息和热点的爆炸所造成的,要在眼球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好像也只有如此,无论你的个性如何,这都是一个大的趋势,其实我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适应它。

但是,我个人觉得,一个人的名气大小也是挺客观的一件事。有的人整天上报纸,好像效果也不见得就那么明显,至少没有他自己想象的那么“出名”,而有的人却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名声远扬。

另外,名声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放大你优点的同时,也会放大你的缺点。不少人都是因为名声大了,结果不想让人知道的短处也被揭了出来。对于这一点,我们都应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因为大众是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的,对于公众人物,他们多半也是挑毛病,不会设身处地想到你的不容易。从这个角度说,大名大累,小名小累,也没有什么值得羡慕的。有时,我看见演艺界的人每天都要以最好的面目示人,想尽办法维持住自己的江湖地位,同时又要在观众心里扎根,真觉得他们挺不容易的。

记:相对来说作家这一职业还算幸运。

张:作家的好处就是可以只用作品见人就行了,以我之手,写我之心。一旦作品完成,虽说也是笑骂由人,但不至于冲到台前抛头露面地承受压力。而在生活中,作家又是最平凡普通的人,无论编过多少稀奇古怪的事,都不希望自己的生活中出现任何传奇,我对自己生活的期许就是越闷越好,越平淡越好,什么波澜都没有那就更好。既然如此,你要把名声搞那么大干什么呢?

我在电视上看过潘石屹的夫人,觉得她内功修炼得很好,很舒服同时又光彩照人。有一次内地的一张报纸介绍我的小说,登的照片却是“潘氏张欣”的。当时有点哭笑不得,显然她的名气比我大得多。 

■《依然是你》源自一则社会新闻

记:新作《依然是你》出版前曾被多家文学刊物刊发,较之以前的作品,新作是过去风格的延续吗?

张:我想每个作家都是有局限性的,我也一样,风格的另一面就是模式化。作家也不可能一步一个高峰,但是我觉得随着年龄、阅历以及悟性等各方面情况的变化,我对生活的洞察力也在变化。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直指内心,有面对绝境的勇气。

我以前的作品可能会比较温情,《依然是你》却有些冷峻。其实作家的成长也是阶段性的,不能总是长发披肩,细雨绵绵,然后爱得死去活来之类的,同时素材也决定了写法。就我内心而言,我并不喜欢太过刻薄的写作,好像不这么尖酸刻薄就不像一个成年人似的。但其实作家是应该保留一些感性、偏执、不成熟什么的,那样的话作品可能鲜活灵动一些。所以我的写作其实一直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平衡,希望有一种中性,到位又不失温暖的叙事方式,并且希望读者有一种阅读快感。

我希望自己的小说有陪伴人的作用,同时又能抚慰人心,就像我读别人的作品,当心意相通的时候,那种会心本身就会打动我。

记:《依然是你》除了流畅的文字,峰回路转的故事更是充满了戏剧效果,怎样的缘起要写这样一个故事?

张:严格地说,小说并不是故事,故事基本是真人真事再添油加醋地加工而成。而小说则是作家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的感悟,他想把这种东西说出来,必须用故事做它的载体。所以我并非是道听途说地去讲一个故事,而是在一些观察和思考之后,觉得人心和人性挺让人绝望的,而化解这种绝望又不能以毒攻毒,或许需要更深层次的包容,才能释然。

于是虚构了这个故事,虚构本身是没有什么分解动作的。

起源是看到一则新闻,一个女检察官和一个在押的年轻犯人坚持通了6年信,一直关心他,鼓励他,在他的家人都放弃他的时候,依旧成为他的精神支柱。犯人出狱之后,有一次到女检察官家里借钱,女检察官没有借,他就把女检察官杀死了。

从来都没有什么现成的故事等着你把它写出来后,便大功告成。即便是来源于生活的素材,也不过是一些闪点,互相是否串连也没有因果关系的。我常常觉得作家在不写的时候反而更加艰辛,那就是整个人就像一个搅拌器似的,不断地取舍,不断地煎熬,这是一个雾化的过程,最后虚构出来的东西显然已经不是生活的复制品,它已经变成了另外的东西,这时候呈现出来的氛围和意境才是小说,同时也是小说与故事的不同。 

■写长篇让人感到备受折磨

记:文学期刊《收获》今年1月曾在广州卖断了货,其原因就是您的《深喉》发表在上面,这么受欢迎,您自己认为理由何在?

张:我写《深喉》不是以新闻事件为背景的,不是写某个人、某件事。报业之争是一个很大的背景,是存在已久的现实,我关注广州报界的繁荣竞争发展足有3年之久,我特别佩服广州的报纸,广东的报业发展值得我们广东文化人骄傲,可以说我对此很感兴趣。《深喉》其实是一部成长小说,写三个年轻人对工作、友谊、爱情的态度和选择,以一个案件的真相大白这一事件连起来,放在现实的大背景下展开,仅此而已,说实话,作为一个写当代生活的作家是很痛苦的,因为任何写作都肯定是有参照系的,而写当代生活就总有人对号入座,所以我想在广州有较多人看,是因为好奇和多事吧,或者是人性中的窥私癖。这也正常。

至于众说纷纭,也是我意料之中的事。不过我完全不在意,事实上我不可能让任何人都满意,我完成的只是自己的作品。

记:写到如今,您感觉自己在写作这条路上能走这么远,最根本得益于什么?

张:我觉得是靠毅力。以前我也觉得是靠才华、天赋什么的,但写到今天,我觉得真的是靠毅力和恒心。

写作其实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对于每一部新的作品都没有经验可言。尤其是以写作为生,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且它特别熬人,也就是熬心血,甚至是一种体力劳动。写作有愉快的一面,但更多的是艰辛,写长篇的时候,总有一种情绪附体,让人感到备受折磨。

在你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坚持下去。

记:因为您的小说好读好看,甚至承担了“通俗作家”的名声,但是您说给自己的定位是“严肃的纯文学作家”,您怎么理解纯文学作家?

张:我其实并不介意别人的看法,也不需要任何人的认可。如果读者觉得我的作品通俗好看,如何定位是他们自己的事。

我心目中的纯文学,就是有严肃的写作态度,不是市场需要什么就写什么。我的写作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而我也不知道市场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说有时候市场选择了我,那也是他们自己的事,跟我无关。

我怎么可能知道别人的口味?这太奇怪了。所以我的作品都来源于我的内心,我的感受。不能说被大多数人接受的东西就是通俗的东西,或者说非常艰涩的东西就是好东西,就是严肃的作品,这太可笑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是高度简化,或者高度对立的,平时我总是提醒自己不要这样看问题。

我在前面说过,作品是作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既然是个性的、独特的,那么别人的看法就不重要也没有意义。 

■每部作品都有它自己的运气

记:您平时看电视吗?喜欢国内哪些编剧的作品?对邹静之、池莉等人的作品怎么看?

张:看。当然挑好的看,包括日剧、韩剧都看。有时候也觉得自己挺傻的,但是我要了解别人在做什么,是怎么做的。同时看碟也是文化人生活的一部分,我会定期去淘,回来慢慢享用。

我很喜欢邹静之的《五月槐花香》,我觉得这是少有的好剧,不仅反映了世道人心,同时还以人物的生活轨迹讲述了许多耐人回味的人生道理。尤其是对情感的不弃,其实也是对人生的不弃。《历史的天空》我也喜欢。

记:有网友说“池莉老是跳不出武汉市民生活的小圈子张欣的小说太女人气”,您认为这是不是一种误解?

张:池莉的小说有非常大的读者群,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觉得她对生活的捕捉是独特和精确的。把中国的作家分成农村作家、反腐作家、言情作家,在我看来挺莫名其妙的。作家写了什么生活就迅速归类,这又不是社会各阶级分析,作家的选材都只是道具,而他要反映的是他的思想,或者是一种人生态度。

我觉得池莉的小说恰恰是有大气象的,否则不会被那么多人喜欢。

至于我的小说,觉得不好就不要看,好小说多得是。

记:手头正在写什么新作?亲自改编电视剧《依然是你》吗?

张:我现在着手写一部新小说,还是都市女性的,应该说也是一个极致的故事,也可能成为《依然是你》的姐妹篇。

《依然是你》的影视改编权已经卖断,投资公司正在找人改编,所有的一切都由他们打理。我对不是自己分内的事多半都不太关心,更不会关心女主角那么具体的事。一部作品也是有命相的,最终会怎么样要看它自己的运气。事实上我已经抽身离去。

信报记者李冰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