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当技巧已成往事:《尴尬风流》读后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11 月22 日 | 文章来源:国际在线

        20多年前,我对巴金老人那句"最高境界无技巧"的格言老是不能释怀,如果不是出自巴金老人这样德高望重言行真诚的长者之口,我会认为是一种矫情。后来读到汪曾祺说小说的结构是"随便"也不能理解,再读到老先生在评林斤澜的小说时用了"刻意经营的随便"来形容文章的结构,心里才有些踏实。对我们这些在80年代文学新潮中长大的一辈来说,技巧往往看得很重,所谓"形式即内容"的宏论在我们的心中还是翻腾过不小的波澜的。在结构主义符号学的热潮中,技巧和形式是那么的具有魅力。

多年养成的阅读习惯,使我对文学作品的形式和技巧有一种本能的敏感。一部内容再优秀、思想再新颖的小说,如果在形式上没有积极的探索和创新的意识,读起来总感到有些缺憾的。可最近读了王蒙发在《长篇小说选刊》上的《尴尬风流》之后,我忽然对巴金老人的"最高境界无技巧"有一种顿悟:当我们拼命追寻技巧时,我们并没有获取技巧,反而丧失了技巧,技巧不能产生境界,反之,文学的境界到了,自然也就会产生超越技巧的形式。

王蒙作为新时期文学的领军人物,在文学形式上的探索不仅开风气之先,而且以要"穷其工"的姿态对现代派和后现代派进行了多方位的搜索。或许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在《尴尬风流》中,王蒙式的形式感、王蒙式的技巧被那个叫老王的人物自我消解了,王蒙式的华丽被那个简朴的寓言式的近乎短信的文体取代了,那个"大写"的滔滔不绝的王蒙被那个"小写"的甚至有些木讷的老王替换了。

他描写的那个"老王",很认真地开始反思自己,发现自己的人生处境竟然是那么的不尴不尬,以为自己很聪明,却不断做错事,想去"温习脉脉温情",得到的却是"一场愤怒疯狂的大雨",想换一个口彩好的电话号码,却惹来了一大堆麻烦,想去"购物",却屡屡"购误"……,生活中得种种奇怪的有些背运的事都发生在这个老了的王姓男主人公身上,他不解,但又慢慢地化解,老了的男姓的老王在自嘲中得到人生的很多启示:"禅意实无意,尴尬即文章"。鲁迅先生说他在解剖别人的同时,常常严于解剖自己。王蒙这种带有自嘲式的书写,虽然算不上"严于解剖自己",王蒙也不习惯解剖这类动骨动肉的医学名词,事实上,王蒙还是对自己的精神和心灵进行了按摩式的解剖。当然,文学是作家心灵的折射,也同时是虚构的产物,小说中的老王自然也不是生活中那个生龙活虎的王蒙。多此一句,免误解。

王蒙是一个富有智慧的作家,也曾被戏称为"过于聪明的作家",过于聪明有两种结果:一是小聪明,一是大智慧。王蒙好象不是这两类人,小聪明往往昙花一现,而大智慧者则不会轻易卷入到文坛那么多是是非非的大大小小的值得不值得的论争去,以至有时难以脱身。他是一个喜欢尖锐思想的人,有时还不免犯一点尖刻的俗病,他有时宁可得罪朋友也要来显示他超人的智慧和幽默。但他明白,智慧的狂欢和语言的狂欢都不是文学的最高境界。

《尴尬风流》属于王蒙减肥式的自我健身,他对形式和技巧的简约化处理,打个不确切的比喻,就像吃腻山珍海味之后对农家菜和家常菜的回归,对那些文学技巧未入门或未成熟的人来说,还是不谈无技巧的问题为妥。技巧不是文学的全部,但文学不能忽视技巧的培训和操练的。即使在《尴尬风流》中,王蒙也没有放弃他对形式感的追求,那些漫不经心的片段,其实是非常酷似佛经故事的文体,那些尴尬的暧昧的感悟,也颇得偈语的神韵。文学其实是没有最高境界的,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忘我。 (王 干)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