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哈利长大了,罗琳怎么办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11 月21 日 |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英]J.K.罗琳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58元。

评审标准

★★★★★很好,令人手不释卷

★★★★好,但缺点明显

★★★一般,没有惊喜

★★失望

★很失望

成长的烦恼

评鉴者:李秋水(书评人)

评分:★★★★

鉴定:尽管有着诸多不满意,我还是要给“哈六”打出四颗星。至少,50万字的故事我还是看得兴致盎然,丝毫没有频频上厕所或打瞌睡的欲望。这比国内众多奔“伟大”而去的小说强多了,和他们的人生道理相比,我宁可听罗琳老师“瞎扯淡”。

相信大多数的“哈迷”和我一样,在拿到“哈六”即《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时候,先是一声欢呼,紧接着是一声惨叫。

喜的是,经过整整两年的漫长等待,我们终于又可以和小巫师一起踏上奇妙的探险历程;惨的是,近500页的厚度将会使接下来的两天变得暗无天日、头晕脑胀(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出来的时候,就有家长投诉孩子因为看书而导致头痛、精神紧张等症状)。

在已出的六本《哈利·波特》中,前三集都只是薄薄的一册,第一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甚至还不到两百页。而从第四册开始,大概小巫师的掘金能力开始强力显现,罗琳老师的笔就好像霍格沃茨的天空,水分越来越多了。“哈四”已经暴涨到400多页,而“哈五”则达到惊人的575页。虽然“哈六”比起“哈五”少了近一百页,但也有半块砖头那么厚。字数上去了,书的售价自然也跟着几连跳。这使得罗琳老师成功地在几年内从一个双失妈妈,上位为超过女王的英国第一富婆。

经过漫长的五个学年,哈利·波特即将迎来他的成年礼,一切都将变得不同。

在“哈六”里,我们看到,改变的确发生了:首先,第一幕的场景不再是女贞路4号,而是魔法部部长拜访麻瓜首相;坏小子马尔福未成年已当了食死徒;接着,伟大的邓布利多出现在哈利家门口,而不是等到每年的开学典礼才露面;混血王子的书显形,引导哈利走向不知是光明还是邪恶的旅途;哈利和身边的朋友全都堕入了爱河,整个霍格沃茨好像服了催情药似的;哈利开始和邓布利多一起并肩作战,而且作用越来越明显;最后,邓布利多并不是那个神秘地笑到最后的人,而是莫名其妙地死在了斯内普的手中……

对于一个“哈迷”来说,我是欢迎罗琳老师的这些改变的,毕竟,哈利还有四个月就十七岁了,他总不能像《铁皮鼓》里的奥斯卡和《戆夫成龙》里的阿旺一样,让自己永远停留在儿童时代;而我也厌倦了一打开书就是哈利在德思礼一家受虐的样子,或是哈利无休无止地忍受斯内普的折磨。但是,我总觉得这种改变有些不对头的地方,它太快了,太急了,以致有些情节经不起推敲,甚至完全不合理。

比如,在前几集中,虽然哈利是绝对的主角,但他身边的两个朋友:罗恩和赫敏的角色也颇为吃重。他们不仅和哈利心心相印,而且还是他的左膀右臂。尤其是聪明过人的天才少女格兰杰,哈利每一次的成功都离不了她的智慧。但是在“哈六”中,我们看到的罗恩和赫敏,是一对只知道打情骂俏的小怨偶,他们对哈利的警示非但毫不理解,甚至冷眼视之。直到故事终了,也看不出他们在这集里做过什么正经事儿。

另外,邓布利多被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巫师,道行深不可测,虽然绝少露面,但一切尽在掌握。但在本集中,邓布利多一开始就找哈利做帮手(当然,这可以理解为邓布利多想逐渐把重任交到哈利身上),而且关键问题都需要哈利去解决(如说服斯拉格霍恩到霍格沃茨任教,取得伏地魔“魂器”的核心信息),更不可思议的是邓布利多的死,那么轻易,那么突然,那么虚弱,那么没有反抗之力。

虽然罗琳老师处处强调哈利就快成年了,为此不惜让邓布利多不合情理地死去,并加入了哈利和罗恩妹妹金妮的感情纠葛。但这些努力显然是不够的,在“哈六”里,我们看到的哈利和五年前看到的并没有明显的进步,仍然是那么任性、鲁莽和轻率。罗琳老师想尽快地把哈利推向前台,但她却没有精心地施肥,正是她过于低龄化的想像和叙述,让哈利看起来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尽管如此,罗琳老师编造故事的能力还是一流的。和前几集相比,“哈六”的叙事更流畅,情节更集中,结构更紧凑。在前几集中重复占用了大量篇幅的德思礼一家、魁地球比赛、斯内普对哈利的折磨等情节,在本集中都轻轻带过(不过又加入了太多的感情纠葛)。伏地魔身世的揭秘是本集最大的看点,罗琳将它处理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很有看头。而前几集中留下的一些疑团,在本集中的呼应也处理得自然不留痕。

因此,尽管有着诸多不满意,我还是要给“哈六”打出四颗星。至少,50万字的故事我还是看得兴致盎然,丝毫没有频频上厕所或打瞌睡的欲望。这比国内众多奔“伟大”而去的小说强多了,和他们的人生道理相比,我宁可听罗琳老师“瞎扯淡”。

在各自的世界里失去童贞

评鉴者:肖阳

评分:★★★

鉴定:《哈利·波特》已经不再是一个原本为自己的孩子们编写的童话故事,而是J.K.罗琳为自己挣得名誉、财富以及“全球最受人妒忌人士”头衔的立命之本了。J.K.罗琳和“哈利·波特”一起,在各自的世界里不知不觉地失去了童贞。

虽然《哈利·波特》系列并不缺乏一般畅销书的核心要素,例如跌宕的情节,层出的悬念,但相比其它童话故事,《哈利·波特》尤其吸引人的地方在于,J.K.罗琳创造的这个魔幻世界并非是全然超现实的,在这个世界里,虽然地心吸引力有时候会不起作用,但是孩子们同样要上学,要为作业头疼,大人们一样要上班,一样搞政治。正因为哈利·波特是一个在女贞路长大的邻家男孩,正因这个魔幻世界本质上遵守着现实法则,才会让我们更加相信这个魔幻世界的存在,也许地铁某站的第N根柱子,就是通往这个世界的入口。

然而,在“哈六”——《哈利·波特和“混血王子”》里,这个连接现实和魔幻的入口正在消失。随着哈利渐渐长大,他很快即将彻底离开女贞路,告别那个寄人篱下备受欺凌的眼镜男孩。对于哈利·波特来说,这无疑是件好事,作为一名成年巫师的哈利无疑将法力大增,并在魔法界闯出更大名堂,但是作为一名“哈迷”,我为此颇感惆怅。一个遗落在普通人家的王子,眼看他怎样重新赢回属于自己的荣耀,是最让人激动的一刻。从这本书开始,哈利·波特将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告别童年,开始承担自己额头上那个“Z”字型伤疤所代表的天赋使命——消灭伏地魔。

不过,《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还是一本好看的书,J.K.罗琳以最不技巧的方式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评价《哈利·波特》系列好坏的唯一指标,就是这个故事是否还能吸引读者继续看下去。以此衡量,“哈六”仍然是成功的。

与前面五本一样,“哈六”情节的铺排和悬念的营造,都足以看出J.K.罗琳作为一个畅销书作家的机智和精明。虽然最伟大巫师邓布利多的形象在“混血王子”里空前的苍白无力,对罗恩-赫敏、哈利-金妮两对小男女的恋情也写得拖沓粗糙,但是故事的核心——与伏地魔的斗争,仍然继续被有力地推动着向前发展。在唯一能让伏地魔害怕的邓布利多去世之后,黑魔法看起来在这场正邪大战中第一次占据了绝对上风。这标志着“哈六”将成为《哈利波特》系列的一个重要转折,此后必然将只能够是正义如何战胜邪恶的故事。

和许多准备拍续集的电影一样,J.K.罗琳在“哈六”里留下了许多有待发展的线索。邓布利多在发现伏地魔不死的秘密之后离去,谁将是下一个辅佐哈利的关键人物?取走伏地魔藏在湖心的“魂器”的神秘巫师R.A.B究竟是谁?邓布利多新找来的势利眼魔药老师斯拉格霍恩在未来将发挥怎样的作用?魔法部的新部长都有多大的能耐?还有,伟大的巫师邓布利多究竟为什么会在阴险的斯内普上看走了眼,以致让自己命丧黄泉?还有,是否销毁所有魂器,就能彻底消灭伏地魔?别忘了,邓布利多说过,灵魂被消灭,头脑和能力还会存在。而最后的问题是,哈利·波特的故事,J.K.罗琳还打算写多久?

现在看来,这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已经不完全取决于J.K.罗琳,而更多的是掌握在“哈迷”们的手里了。《哈利·波特》已经不再是一个原本为自己的孩子们编写的童话故事,而是J.K.罗琳为自己赚得名誉、财富以及“全球最受人妒忌人士”头衔的立命之本了。J.K.罗琳和“哈利·波特”一起,在各自的世界里不知不觉地失去了童贞。

这一点虽然无可非议,甚至可以说,把一个深受读者喜爱的故事讲下去是畅销书作家的责任,但是,为了把故事写下去而制造过多的线索的枝节,最终必然也会伤害故事本身,因为不可能每个线索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不可能每个悬念都能对应一个不让人感到失望的答案。例如在这本书里,帮助哈利在魔药课上取得好成绩的“混血王子”究竟是谁一直是一个最大的悬念,然而到了最后,我们得到的答案是阴险的斯内普。也许罗琳在下本书里还会再讲讲“混血王子”的故事,但如果这样,哈利·波特真的会像美国的电视肥皂剧一样没完没了。我只希望,J.K.罗琳的哈利·波特不要像肥皂剧一样,等到大家开始渐渐没了胃口,才匆忙制作一个大结局。

在有趣与无趣之间游走

评鉴者:李怀宇(本报书评人)

评分:★★★

鉴定:《哈利·波特》的妈妈罗琳在“气氛逼人、情节诡异、构思奇巧”这三点上依然有过人之处。可惜的是,过于商业化的小说操作方式伤害了小说,石破天惊的阅读感觉已然烟消云散,读者还不得不忍受小说节奏缓慢的折磨。

对一个纯粹为了娱乐自己而读小说的读者而言,《哈利·波特》系列是个不错的选择。就像麦当劳与可口可乐、肯德基与百事可乐一样,《哈利·波特》已经远远超出一个系列小说的意义,成为一种产业,更成为一种商业社会里的独特文化。这种文化源自一个别出心裁的创意,通过日趋成熟的运作方式,渐渐吸引了无数忠实的顾客。当我们通过小说或电影进入《哈利·波特》的世界之后,不管完全入迷还是有点儿上瘾,《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总是会看一看的,就像看了麦当劳或肯德基推出新产品的广告后,总不免会试一试一样。当然,试过之后的感觉,总不如第一次那么新鲜,那么惊心动魄,那么废寝忘食。

在读《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前后,我总是自然而然地想起金庸的武侠小说,想起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对我而言,这些好看的小说之间是有共通之处的。有意思的是,多年前早就有一位小说家对这种共通之处进行了绝妙的总结,这个人是退出文坛十几年的科幻小说家倪匡。倪匡当年说:“一名作家的责任,就是要写出让读者废寝忘食的作品。”在他眼里,小说只分两种——好看的和不好看的。好看的小说,一定要有丰富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小说倘若写得不好看,即使里面有再多的学问、道统或艺术价值都没用。而他自己的小说之所以吸引人,至少做到三点:“气氛逼人、情节诡异、构思奇巧。”

按照倪匡的说法来鉴定,《哈利·波特》的妈妈罗琳当然是一个小说的高手了。讲故事人人都会,问题是能把故事讲得“气氛逼人、情节诡异、构思奇巧”,这种功夫,就非常人所能及了。当我们在暗暗钦佩罗琳居然能连续生产出6个有趣的“孩子”时,又不得不怀疑她的这些“孩子”智力的参差不齐。《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当然有趣,但是已无罗琳“长子”出世时给人石破天惊的感觉了。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开头出手不凡,在第一章中,所有的气氛都调动得恰到好处,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然而,从第二章开始,我就不得不忍受小说节奏缓慢的折磨了,甚至不止一次地冒出“小说太长了”的念头。在所谓“娓娓道来”的笔法中,稍不留神就会进入瞌睡状态,在众多已经不觉得新鲜的魔法中,一次又一次地在考验自己的想像力。

天哪,在有趣与无趣之间游走到了小说的第二十章时,我的眼睛才为之一亮:伏地魔终于和邓布利多校长面对面较量了!而这种较量,还不是魔法的较量,而是心理的较量,旁边就站着哈利。这一章的对白好几处让人叫绝,如:伏地魔依然面无表情,说道:“伟大引起嫉妒,嫉妒导致怨毒,怨毒滋生谎言。这你一定了解,邓布利多。”“你把你的所作所为称为‘伟大’,是吗?”邓布利多优雅地问。又如:伏地魔轻声说:“可是,邓布利多,我在世上所见没有一样能证明你那著名的观点:爱比我那种魔法更加强大。”“也许你找的地方不对。”邓布利多提醒。

按照通俗小说的一般模式,代表“爱”的邓布利多和代表“魔法”伏地魔接下来总该有一场天崩地裂的较量了吧。罗琳的高明之处在于,让邓布利多校长死了,而不是直接死于伏地魔的魔法之下。看到这一节,尤其是哈利在邓布利多死后那种已经长大成人的心理描写,我们大概可以猜到,在下一部《哈利·波特》里,铲除伏地魔的大任将降于哈利一个人身上了。邓布利多校长之死,也让我们再一次看清罗琳有一个藏在“魔法”外表下的愿望:讲述哈利和他的朋友们的成长故事,这些成长故事忠实地源于生活,让每个读者从中看自己“恰同学少年”的影子。仅从一点上看,《哈利·波特》的成功并非无缘无故。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