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陈原的小屋和他的梦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11 月15 日 | 文章来源:中国图书商报

我刚刚读了一本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书,那是陈原同志于2001年5月在他“最后一间可爱的小屋”中完成的最后一本著作:《我的小屋,我的梦——六十年往事:“如歌的行板”》。陈原在这本书的《后记》中,说他1999年在医院做完手术后,躺在病床上“忽发奇想,想把自己经历的几十年风风雨雨写下来,留给我的

亲人们做个纪念。主要不是写我自己而是如实地把我接触过的人们,我景仰的人们,我深深怀念的人们描写下来,岂不是绘出一幅生动的、带着时代气息的风俗画么?昨夜星光灿烂——这六个字,老是在我的脑海里盘旋。我知道这是我最后的一个美梦,要变成现实可太困难了”。

陈原的这个“最后的一个美梦”终于在2001年5月实现了。可是4个月后,他于9月22日离开家去怀柔参加商务印书馆筹划出版《赵元任全集》的工作会议的第二天突发脑溢血而病倒,从此缠绵病榻三年又三十三天,长期处于痛苦的失语状态,终于在2004年10月26日凌晨静静地走了,永远地走了。

《我的小屋,我的梦》这本书,作为纪念陈原而出的最后一本著作,出版社在装帧设计上是用了功夫的:160页的篇幅用小32开本平脊精装,枣红色的全封上烫银色书名,外加宝兰色和鹅黄色相间的护封,上部斜列扁宋体大字书名,配有陈原笑容可掬、形似传神的漫画头像和签名;下部用小字印着6行陈原在《后记》中所写的最后一段话:

回味往事,写不出(昨夜)灿烂的星光,只能告诉我的亲人,我在那一间又一间小屋里,度过了美好的一生——充满苦恼和希望、激情和友爱的几十年。

我想,一生热爱书和讲究书籍装帧艺术的陈原,如果看到这本书的出版,一定会很高兴的。遗憾的是,他离开我们已有250多天了。

陈原写的这本六十年来的往事漫忆共分为20节,始终围绕着他住过的一间又一间小屋和做过的事,抒发了他亲身经历的几十年风雨人生。

书中第一节说的是他在北京一住20年的小屋,他写道:

我一辈子都住小屋,现在还住小屋。

我的小屋,其实应该叫做书屋。套用古人的名句“环滁皆山也”,我这里是“环我皆书也”。斗室中除了我就是书,真可以说,几乎没有转动余地。旧时描述自己家穷,说什么“家徒四壁”,我家不富,可也不能说穷。但我却“家无四壁”,四壁都被顶天立地的书架所掩盖,确实看不见一点墙壁。

……

这小屋,仿佛是一片浩瀚无边的书海,我日夜在这书海中冲浪,似若反思,似若沉思,似若冥思,尘世一切俗念与引诱都化为乌有,只剩下老人与海,老人与书海——天连海,海连天,好一幅风流潇洒的画面!灵魂得救了,超脱了,自由了,可以飞翔了。

陈原的女儿回忆说:有一次她爸爸出了远门,一天突然来电话要她帮助找一本书。由于家中充满了高耸到屋顶的书架,都挤满了书,一时不知从何处才能找到。而她的爸爸在电话中轻松地说出了这本书的位置:就在里屋左面书架的最右侧,眼睛平视的地方。果然按照这个坐标,她轻而易举地找到了,心中不由得惊叹爸爸对于书的钟爱和熟悉。

接着,陈原笔锋一转,谈到他人生旅途中住过的第一间小屋:

我独自一人拥有一间小屋,是从三十年代读高中三年级时开始的,一直住到我大学毕业。这是我最初的小屋,我最初的梦。

那是我们民族生死存亡的岁月,虽则小屋充其量只容得下五六个人,可是充满着希望、悲愤、激情、欢乐、烦恼以及永远不会消失的最高贵的战斗情谊。

我从这里踏出了人生第一步。我从这里开始了人生的战斗。我在这小屋中尝到了密友之间的友谊,同志之间的情谊,男女之间的爱情的真味……

其后的回忆,陈原写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经历的艰苦岁月,他撤离广州后,辗转于曲江(韶关)、桂林、重庆、上海、香港等地。1939年初,他在桂林参加新知书店工作,从此,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同时也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他在书中回忆了在这些地方的战斗和生活经历,深情地写下了他接触过的人们,他景仰的人们的事迹。在书的最后一节中谈到,他在香港从事进步文化活动,被港英“政治部”(类似美国联邦调查局那样的机构)列入了“调查”的名单,因此组织上安排他尽快离开香港。他一家四口被安排搭上一条海轮北上。一驶进渤海湾,就“自由”了,解放了,可以放声歌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了。陈原兴奋地写道:“透明了。新的时代在向我们招手,可我没有忘记侵略者曾经三次炸毁了我的小屋。我的小屋可以被炸成平地,可是我的梦是炸毁不了的。”“我又开始做梦,新的梦……”

这本书中收有陈原各个时期的工作、读书和出国访问等照片13幅,他的手迹、随手画的画各1幅。书后的“附录”部分收录了陈原生前的同事、老友们的9篇纪念文章,深情地回忆了陈原的学术成就和对出版工作的突出贡献。他的思想、道德、精神和人格魅力,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出版人。“附录”的最后一篇,是陈原的女儿陈淮写于2004年12月的一封8000多字的《寄往天国的信》,信中寄托了女儿对她亲爱的父亲倾诉无尽的思念之情。

我读完陈原的这本最后的著作不禁掩卷沉思。他的音容笑貌,多年来和他在一起工作或接触时的历历往事,一一涌上心头,久久不能平静。

我于1962年由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调入文化部出版局出版处工作,陈原时任出版局副局长,主管出版工作,因而经常受到他的教益。1974~1975年间,陈原协助陈翰伯主持制订中外语文词典十年规划,我参加了规划小组,在陈翰伯、陈原的直接领导下工作。1975年8月,词典十年规划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国务院发文下达后,陈原负责主持《辞源》修订的领导和担任《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两部新编大型汉语辞书的学术顾问。当时我在国家出版局负责辞书管理工作。因而和陈原保持多年的接触,在工作和思想上受到他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2000年10月24日,原文化部出版局的三位老领导(局长王益和副局长陈原、王仿子)约集原出版局工作同志在中国版协“出版之家”聚会,这是一次难忘的、充满温情、喜悦的活动。1966年“文革”前,出版局全局工作人员42人中,此时已有16人去世,其余在京人员中因病,因事不能到会,实际参加的仅有17人。其中80岁以上的有6人,其余都有在65至70岁上下。不少人“文革”分手后已30多年相互未曾见过面。在位老领导中,以王仿老的年龄最大(84岁)、其次是王益老(83岁)、陈原老(82岁),三老都欣然到会,高兴地和大家交流。中午他们三位老领导还自费请大家到“出版之家”对面的酒楼中聚餐。谁也没有料到,这次聚会竟是我们和陈原同志相见的最后一面!(方厚枢)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