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欧洲大地的中国风>当西方遇上东方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11 月10 日 |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

留美博士刘海翔花了很多年研究西方如何看待中国艺术以及中国艺术对西方艺术产生过哪些影响这个课题。他有过在世界著名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做研究工作的经历,也曾多次访问欧洲,探寻中国艺术留在欧洲艺术中的遗迹。这是他得天独厚之处。他尤为看重18世纪法国艺术中的“中国风”现象,卢浮宫丰厚的艺术收藏给了他重新想象和认识东西方关系的灵感。《欧洲大地的中国风》正是他这些年的研究成果。

近代以来,我们一直都视中国为西方文化的受益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西方文化的影响几乎触目皆是。偶尔听到有人说,西方的圣者、哲人也很推崇我们的先贤,比如伏尔泰、狄德罗、莱布尼茨、笛卡儿,都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到过孔子、老子或孙子,但我们也只是想,这或者是人家顺便提到吧,不会太当回事的。然而现在,这个叫刘海翔的人却告诉我们,事情没有这样简单。

在大约200年或300年前,曾经有过相当长的西方为中国艺术的魅力所倾倒的时期。如果说150年前中国遭遇西方还有些被动的话,那么,300年前的西方遭遇中国,更多的却是主动找上门来的。在这本新著里,刘海翔用无可辩驳的大量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事实上,在17世纪和18世纪的法国、德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以及英国,艺术家们从中国艺术中所获得的创造灵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影响遍及建筑、园林、绘画、雕塑、服饰、家具和室内装饰等。正是中国的艺术,激发了众多欧洲艺术家的想象力。在大约200年的时间里,所谓“中国风格”流行于欧洲各国的宫廷和贵族之家。

书是图文并茂的,还有来自中国本土作品的图片作为参照,使孤陋寡闻如我辈者,看了感觉是大开眼界,不虚此行(假如我们把读书也看作一种旅行的话)。我们常常担忧异质文化在中国的流行会不会削弱了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或者只能生吞活剥,学一些表面的东西。其实这是杞人之忧。西方人倒也难得做如是想。在这方面,他们往往缺少中国式的“深刻”。

也许,在那个时候,中国艺术也只是满足了一部分西方人对东方神秘中国的好奇心而已。然而,一种文化,能够对异质文化保持足够的好奇心,难道不是它拥有强大生命力的具体体现吗?欧洲的17世纪末和18世纪,在中国,正相当于清代的康乾时期,也是盛世。

这些天看电视,有一组节目介绍《故宫》,其中许多地方讲到,康熙、乾隆不仅不拒绝西方艺术,还很欣赏西方艺术。在他们的倡导下,那些西方人的“奇技淫巧”陆续被引进中国,成为皇帝和王公大臣们的至爱。看来,艺术(或者扩大至文化)应该是属于人类共有的,只有在自己对自己缺少信心的时候,才可能敏感地拒绝异质文化,抵制异质文化。

不过,在最近的两百年里,我们也的确看到,有很多弱势文化是被强势文化覆盖和吞噬了。这究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必然呢?还是人类自身的悲剧性命运呢?也许这是个无解的问题,但却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解玺璋)

《欧洲大地的中国风》/刘海翔著/海天出版社2005年7月版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