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有利于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中国领导层周一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稿时,再次重申中国今年将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确保中国经济列车以平稳较快的速度前进。

此间专家认为,财政政策从“积极”转向“稳健”,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不仅是控制过热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必要之举,而且有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这是中国领导层审时度势,针对宏观经济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对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起到决定性影响。

财政部权威人士说,1998年以来,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每年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到2个百分点,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有力促进了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200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开始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但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粮食价格攀升,带动居民消费品价格明显上升,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由于需求猛增,全国煤炭、电力供应紧张,石油和其他资源性产品的消费和进口量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中国经济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到了环境和资源难以承受的地步。2003年中国消耗了世界钢铁总产量的30%、水泥总产量的40%、煤炭总产量的31%,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的4%。流经中国城市的河段90%受到严重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有近3亿农村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生活在严重污染的空气环境中;酸雨区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年来,为保持国民经济以较高的速度持续稳定协调增长,中国实行宏观调控政策,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遏制部分过热行业的发展,消除经济发展中的不健康和不稳定因素,同时大幅度增加了对农业等薄弱行业的投入,取得了初步成效。

鉴于宏观调控的成果还有待巩固,中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为防止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的现象反弹,中国决定今年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财政部长金人庆表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不利于减缓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趋势,易加剧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程度,加大经济健康运行的风险和阻力。

另一方面,他认为中国经济并非全面过热,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农业、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许多薄弱环节亟待加强,而且没有强烈信号表明近期会发生高通货膨胀,因此,积极财政政策不宜一下子转向紧缩的财政政策。

他表示,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的标志是“双减”,即适当减少财政赤字、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在稳健的财政政策之下,国家在安排财政支出和国债资金投向时将继续采取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政策:对与经济过热有关的、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越位”投入,要退出来;对需要加强的农业、社会保障、环境、公共卫生、教育、科技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要加大投入和支持的力度。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双稳健”政策的基本目的是在实现短期总量平衡的基础上,努力争取长期动态意义上的可持续增长,在进一步减少周期波动的同时,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

(记者 江国成)

新华网 2005年2月25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