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保总局五大措施保护青藏铁路建设沿线环境

环保总局负责人日前介绍,为使青藏铁路的建设对青藏高原环境的影响得到有效控制,有关部门采取五大措施,在工程的设计、建设、运营中充分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 确保青藏铁路建设不至于受环境过多影响。

一是高原、高寒地表植被的保护。为了保护青藏高原特殊的植被系统,工程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多项措施。合理规划施工便道,施工场地、取弃土场和施工营地,严格划定施工范围和人员、车辆行走路线,防止对施工范围之外区域的植被造成碾压和破坏;对施工范围内的地表植被,施工前先将草皮移地保存,施工中或施工后及时覆盖到已完工路段的路基边坡或施工场地表面;对昆仑山以南自然条件允许的地段,安排了有关植被恢复工程,采取选育当地高原草种播种植被和使用部分当地草甸采用根系繁殖方式再造植被。

二是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为了保护青藏铁路沿线的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生活环境,将工程活动尽量局限在线路两侧一定范围内,以减少对环境的干扰。进入西藏后的线路方案,绕避了黑颈鹤保护区。根据沿线野生动物的习性、迁徙规律,通过调查研究,工程在相应路段设置了野生动物通道和畜牧、行人通道。

三是对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工程尽量绕避湿地,无法绕避时,对通过湖泊、湿地进行桥路方案比选,并尽量选择以桥代路方案,为了避免路基建筑对地表径流的切割影响,在相应路段加大了涵洞设置数量,以保证地表径流对湿地水资源的补充,防止湿地萎缩。

四是高原冻土环境和沿线自然景观的保护。为了保持冻土环境稳定和避免对沿线原生的自然景观产生影响,工程采取了路基填方集中设置取土场,取、弃土场尽量远离铁路设置并做好表面植被恢复;对挖方地段,在路基基底铺设特殊保温材料并换填非冻胀土,避免影响冻土上限和产生路基病害,以确保路基两侧区域冻土层的稳定。

五是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保护铁路沿线环境。在高原上尽量减少铁路车站的设置,以减少车站排放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对必须设置的铁路会让车站,将采用相应的污水处理措施,对车站产生的生活性污水进行处理,处理后出水达到国家标准后将用于车站范围内的绿化,不直接排入地表水体;车站用能将尽量选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型能源;施工期和运营期产生的各类垃圾集中收集,定期运交高原下邻近城市垃圾场集中处置。

新闻背景:青藏铁路沿线生态环境脆弱敏感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是我国的“江河源”。在青藏高原这种原始、独特、脆弱、敏感的地理生态环境中修建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以上,对生态环境潜在威胁极大。

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高原、高寒生态系统,有极具保护价值的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有独特的气候条件,连片的冻土、湖盆、湿地及缓丘构成原始的高原面。长江、黄河、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许多大江、大河都源自青藏高原,随着高原内部水热条件的差异,形成了由高寒灌丛、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组成的高寒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高寒生物区系。

青藏高原上动物物种虽少,但珍稀特有种多,种群数量大,哺乳动物共有16种,其中特有种11种,占本区总种数的68.7%。鸟类科特有种7种,占总种数的23%。植物种类有199种,其中高原特有种80种以上。

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干旱,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的转换过程缓慢,致使本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长期低温和短促的生长季节使寒冷地区的植被一旦破坏,恢复十分缓慢,而且加速冻土融化,引起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铁路沿线的一部分地区仍为无人区,自然环境还保持着较原始的自然状态。

在青藏铁路建设和施工中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是青藏铁路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党中央、国务院对青藏铁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极为重视。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以来,有关部门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切实加强环境监察,有效保护了青藏高原冻土环境、江河源水质、野生动物迁徙条件和青藏铁路两侧的自然景观。(记者沈路涛)

新华网2004年10月6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