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留学生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访教育部副部长等(组图)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7 月3 日 | 文章来源:中央电视台

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林金桐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长张秀琴

章新胜

央视新闻频道《决策者说》专访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

主持人:您好,欢迎收看《决策者说》。1978年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之后,往美国派遣了第一批公费留学生,从此之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一步步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把到国外去留学当作自己的首选,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留学生对我们这样一个国家到底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就请到中国国家教育部的副部长章新胜先生,请他给我们做一个详细的解释,

章新胜简历:

章新胜,男,汉族,1948年11月生,江苏沭阳人,中共党员,1964年8月参加工作,美国哈佛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

1964年至1969年解放军张家口技术工程学院学员,师资训练班副班长。1969年至1974年国营南京无线电厂(熊猫电子集团)工人,厂总工程师办公室从事技术情报工作。1974年至1977年杭州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学习。1977年至1979年江苏省外办国旅南京分社英语翻译。1980年至1981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大学学习工商管理专业。1982年至1985年先后任江苏省旅游局副局长,党组成员。1986年至1989年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党组成员。1989年至1997年连任两届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江苏省委委员,后兼任苏州工业园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1998年至2000年到美国哈佛大学学习,获成绩优异,设计学专业硕士学位。2000年至2001年任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2001年4月任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

主持人:有请章部长。章部长,在今天正式开始对您的采访之前,我想咱们从一个历史的话题说起,回顾中国近代将近一个世纪的留学史,可以说道路是非常坎坷的,但是进入到改革开放之后,路就相对顺了,可以这么说吗?

章新胜:可以这么概括地说,中国留学的一部历史也是中国追求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自主,中国追求现代化历史的一个缩影。大体来说,我想中国的留学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容闳向清政府提出,因为他是150年前第一个赴美国获得耶鲁大学学位,然后提出要派出留学的人,这以后就历经坎坷,同时,留学回国的人员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像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鲁迅、蔡元培,甚至更早,像严复、詹天佑。第二阶段,大致地说,可以说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一方面我们党中央、中央政府向全世界发出召唤,对那些三四十年代赴欧美留学的人员发出召唤,他们响应号召,参加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参加祖国的教育、科技、国防等等建设,像钱学森,像两弹一星的元勋邓稼先先生等等就是那批回国的。同时在五六十年代,中国政府又做出了重要的决策,向前苏联和东欧派出了两万多名留学生,他们回国以后,对中国的现代工业、科技教育、国防等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国真正大规模的留学热潮是第三阶段,那就是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当教育部向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汇报,要派遣留学生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就说,光十个、八个地派不行,要成千上万地派。

主持人:您等于简短地回顾了一下从19世纪末开始到现在的这一百多年来的留学历程,刚才我们从短片里看到您的经历也是非常丰富的,其中您个人就曾经留过三次学,当时这三次留学都是公派吗?

章新胜:是,我们的留学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公费留学,一类是自费留学。在公费留学中有国家公派,有地方和单位公派这两种形式,我都是国家公派和地方公派。

主持人:说到国家公派和地方公派,今天我们也请到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秘书长张秀琴女士,是不是只有章部长这样的官才能出去,你们临选公派出国留学生的标准是什么?比如说像我,我想出国,我不是官,我能不能出去?

章新胜:我第一次留学的时候不是官,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作人员。

张秀琴:国家公派留学是面对全国的各行各业、各类人员都有,既有像章部长这样的政府官员,也有学者,还有学生,还有一些技术人员。我们具体的选拔方式是个人申请,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签约派出。

主持人:因为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成立十年,到6月16号成立十年,但是我们刚才也说到了,1978年开始我们就往外公派留学生了,这个时间差是怎么回事?

[1]    [2]    [3]    [4]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