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今夏旱涝并存——访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李维京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6 月27 日 | 文章来源:半月谈

时至汛期,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的气候形势如何?

最近,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们每天都在汇总来自各级气象台(站)的气候监测、气象灾害等情况,同时依据对全球气候系统五大圈层(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海洋圈、冰雪圈)的监测,进行全球区域和全国的气候预测、灾害的影响评估工作,为国家防灾减灾提供决策服务。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的气候形势有怎样的特点?气象灾害的重点区域在哪里?带着人们关心的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李维京。

记者:随着汛期临近,人们非常关心今年的旱涝情况怎样?

李维京:我国幅员辽阔,常常是“东边日出西边雨”。同一个时令,既有严重的干旱区域,又有严重的洪涝灾害发生的区域。

今年就是一个旱涝灾害并存的年份,而且旱涝灾害影响的区域面积及严重程度,都较去年偏重。气象专家提醒有关区域的各级领导做好相关准备,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记者:请您具体介绍一下旱情。

李维京:我国西北东部、华北、黄淮以及内蒙古中部、云南等地在3~4月发生了严重春旱。截至4月底,全国受旱耕地面积1660万公顷,其中作物受旱472万公顷,1006万人、788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特别是东北地区西部和内蒙古东部5月份的降水量不足10毫米,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加之这些地区气温持续偏高,致使干旱迅速发展。另外,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如宁夏、甘肃等省(区)的局部地区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截至5月31日,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873万公顷。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4省区农作物受旱面积达700多万公顷,约占全国的80%,同比增加600多万公顷。同时,由于持续干旱少雨,风大物燥,森林草原火险居高不下,黑龙江黑河市和内蒙古鄂伦春旗、牙克石市等地发生多起森林火灾,造成较大损失。因此,在干旱区今年特别需要强调森林防火,对于已经发生火情的区域,中国气象局一直通过卫星监测火情。今年主要是雷击等自然因素导致火灾,如果是阴雨或普通气候,雷击强度不足以导致森林火灾。

记者:每年夏季,从中央领导到普通公民,都格外关心汛情。因为洪水无情,严重威胁洪涝区域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命安全。请您介绍一下今年洪涝区域的情况。

李维京:的确,每年这时候我们都要“洪”钟长鸣。我国仅县一级就有2000多个气象站,这还不包括各省建立的无人监测自动气象站,比如仅广东省就有700多个自动气象站。这段时间各省市县等气象台(站)都在密切关注汛情区域情况,并将监测信息集结到国家气候中心。今年的洪涝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南部、贵州、湖南南部等地。近段时间,较强的降雨带正在华南地区。这些地区要特别做好防汛工作。今年,台风问题同样值得关注。常识告诉我们,强台风后都将伴随强降雨过程。今年的登陆台风较往年要多而且登陆提早到5月。由于预报准确及时,预先部署好了群众迁移等项工作,2006年1号台风“珍珠”在广东、福建交界区域登陆后,造成的损失较小。截至目前,今年的生成台风(年均28个)和登陆台风(年均7个),都较常年同期多。因此,今年不仅要抗旱防火防汛,而且还要预防台风袭击。

记者:请您给洪涝区域的群众提一些建议。

李维京:洪涝灾害直接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对于城市而言,一旦汛情突来,严重的话,会导致城市活动停止,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要注意做好防范工作。而对于山区、半山区而言,由于山洪会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可能冲毁家园,建议这些地区的基层组织,在农民朋友建房时,要征询气象部门及气象专家的意见,引导他们不要在河滩、河床及历史上的洪水通道等直接遭受气象灾害冲击的地方修建房舍。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希望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逐渐建立起对气象灾害的预警意识。这也是降低灾害影响的积极对策之一。(记者 李玲)

相 关 新 闻
· 我国气候与环境恶性循环显现健康危机
· 青藏铁路景点塔尔寺 看辩经适应高原气候
· 气候变暖可能要逼得北极熊互相残杀充饥
· 三江源气候变化呈现气温升高降水减少的干旱化趋势
· 气候变暖 北大西洋北极圈附近已无冰山
· 我国气候仍将变暖 2020年平均升温1.3至2.1度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