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文:和平发展道路与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提出来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要求的发展理念

需要探索一种“新开放观”,即以提高对外开放效益为中心,以对外经济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新的开放理念

只有有效实现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坚持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国才可能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

在博鳌亚洲论坛2004年年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题为《中国的发展,亚洲的机遇》的演讲中指出:“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同亚洲各国共创亚洲振兴的新局面,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这一讲话,强调了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发展”是广义的。今天我们所说的“发展”,绝不是脱贫意义上的发展,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向中等发达国家意义上的发展,是综合国力全面提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意义上的发展,是在与世界各国实现共同繁荣意义上的和平发展。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顺应时代潮流而提出的以国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对外经济关系发展战略的调整为重点,广泛涉及内政外交、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长期的、全方位的战略,与科学发展观有着密切联系。

科学发展观:实现和平发展的国力基础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提出来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要求的发展理念。

为了迅速摆脱贫困,走出旧的僵化体制的束缚,过去我们采用的是一种“非平衡发展战略”,通过一些地区性的特殊优惠政策、从沿海到内地的区域推进战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分配体制、对引进外资和扩大出口的更多激励等政策与体制上的非平衡战略安排,寻求局部突破,取得了经济高速增长、国力迅速提升的非凡成就。无论是从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依据看,还是从中国发展的实践经验看,这种非平衡发展战略都是必要的、正确的和有效的。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我们既继续坚持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战略,又针对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根据新阶段需要实现的新任务,采用新的发展思路以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如果说政策和体制上的非平衡性是已经实施的战略的基本特点,那么,以“统筹”来实现更全面、更协调的发展则是新阶段的新战略。当然,统筹并不等于从非平衡发展战略走向“平衡发展战略”,并不等于没有政策倾斜,并不是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实现同样的发展水平,以结果的平衡去代替政策的不平衡,而是要以政策和战略上的统筹来缓解结果不平衡的矛盾,消除这种不平衡对更高发展目标的障碍。事实上,为了消除以往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的一些差距与矛盾,统筹还包括实施一些非平衡性政策,如财政转移支付、中央基础设施投入等,对落后地区、困难较多的部门以更多的政策倾斜。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世界经济史和人类发展史上罕见的成就,比如经济规模迅猛扩展,外资外贸持续增长,生产能力与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等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然而,在实现综合国力持续提升的目标中,粗放型的发展道路、不平衡的发展格局,也成为进一步发展的束缚。尤其是目前的发展模式对资源和能源的高度依赖,使国家在产业安全乃至整体经济安全上潜伏着极大的风险。只有有效实现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坚持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国才可能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

科学发展观:缓解国际摩擦的战略基点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只是为了解决国内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同样也是为了解决对外经济关系发展中的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在中国迅速发展进程中缓解已经和将会出现的国际摩擦的战略基点。

对外经济关系的迅速发展是中国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利用外资和扩大出口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起了关键的作用。20多年来,外贸始终比国内生产增长更快;与内资相比,外资对发展也一直发挥着更加显著的作用。可以说,利用经济全球化,利用外部资金、技术、市场和资源,对于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虽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很低,但由于规模巨大,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已相当紧密。产品大量涌向世界市场,外资流入量长期领先于世界,世界越来越多的资源和能源被中国消耗……这一切使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日益重大,也使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感受到了市场与资源竞争的压力。而一些惯于使用传统思维思考安全问题的人则更是有了鼓吹“中国威胁论”的“依据”。

种种情况表明,不解决对外经济关系上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中国的持续高速增长就有可能引发越来越多的国际摩擦,并反过来制约中国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国产品对世界市场的压力,中国增长对世界资源与能源需求的压力,是与中国的增长方式分不开的。偏重出口对国内经济增长的拉动,偏重依靠外资创造就业、开发产品与增加出口,偏重接受传统产业的国际转移和发展高消耗的重化工业,等等,这些都直接导致了中国经济的结构特征和在国际分工中的特殊地位,从而使中国在为世界经济增长和结构进步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构成了自己与外部市场新的摩擦。因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只是统筹国内发展的需要,同样也是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关系的需要,是在减少国际摩擦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而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与和平发展道路的这一关系表明,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并不只是一个外交宣言,也是自身的发展理念,是中国综合国力持续提升的综合性战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有效实践将向世界证明,中国的和平发展不只是一种愿望和姿态,而是有着与国内战略重大调整相配合的内容丰富、理念清晰的发展战略。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第60届会议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要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在实行对外开放的同时,还要坚持独立自主。推进中国的发展,必须依靠自己的观念创新和体制创新,依靠自己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依靠开拓国内市场和增加国内需求,依靠更广和更深地开发人力资源,依靠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这清楚地说明了科学发展观与和平发展道路的关系。

探索和平发展的道路:利用全球化与依靠国内条件

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与依靠国内市场、资源与制度等条件,两者相结合,是中国谋求和平发展战略的基本特征,这种“利用与依靠”战略确保了中国发展道路的和平性质。这一战略的逻辑结构,就是通过开放使全球化为发展服务。和平发展的“要义”,是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充分依靠国内条件。强调依靠国内条件,不是缩小开放规模,而是提高开放水平;不是从国际市场退回到国内市场上来,而是处理好利用全球化与依靠国内条件的关系。利用全球化与依靠国内条件是一个整体,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是依照科学发展观探索和平发展道路的要点之一。

“利用与依靠”战略是在依靠基础上的利用,依靠主导下的利用。这一战略的理论依据在于,全球化是一种发展机遇,而不只是挑战和冲击。“利用与依靠”战略包括了“利用”和“依靠”两个战略基点,这两个战略基点统一于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实现“自主的全球化”和“可控的全球化”的战略整体,这是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利避害的关键之所在。

“利用”是这一战略的基点之一,体现了发展战略的时代特征和发展的道路创新,它不同于几百年来许多国家在封闭条件下的成长轨迹。这一战略的开放性在于,把全球市场机遇和要素供给作为发展战略的基本条件,这是发展的道路创新。同时,这一战略也走过了从“封闭型计划经济下的开放政策”向“开放型市场体制”的转变,这是发展的制度创新。

“依靠”是这一战略的另一个基点,体现了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可控性,并与简单的融入全球化相区别。具体来说,第一,开放的政策选择与战略进程是自主的而不是被动的,是立足于国情和阶段性特征而不是简单模仿的;第二,在接受全球化机制影响和体制协调的同时,保持对国民经济的自主调控能力;第三,对全球化可能带来的风险有体制与政策上的控制能力。

依靠国内条件的战略不仅在于政治上不屈从于外来压力,在经济上不盲目地被经济全球化潮流所裹挟,而且意味着发展的基点在于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把国家发展的根本大计建立在外部条件的基础之上。

“利用与依靠”不仅是一个现实战略,而且是一个长期战略,一个如何应对现行国际体制的战略。在一定意义上,利用就是接受现有体制与机制,依靠则是减少对外部的依赖性。以利用接受和参与现行国际体制,以依靠驾驭和超越现行国际体制。这应当成为中国和平发展的发展轨迹。

当然,如何更好地利用全球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需要探索一种“新开放观”,即以提高对外开放效益为中心,以对外经济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新的开放理念。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要看到,在目前的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处于低端地位,获利相对较少。从短期看,我国主要获得的是扩大就业与加工出口的利益,而在利润分享上获得较少,接受技术溢出利益更少。从长期看,这将导致我国科技水平较低,自主知识产权较少,产业结构进步较慢,财富积累速度较慢,从而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更大,这一切都将直接制约我国与发达国家综合国力差距的缩小。我们需要以提高对外开放效益为目标,优化开放政策与格局。另一方面,我国的发展如果不能减少与国际市场的摩擦,那么外部市场的扩展空间和资源供给约束都将形成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也就是说,在对外经济关系发展问题上,也同样存在一个“可持续性”的问题。

如何有效依靠国内条件实现和平发展,是我们需要探索的另一个环节,而且在这一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困难与矛盾,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要通过国内的体制创新来增强经济的整体活力,而不是单靠投入的增加实现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解决国内体制改革和创新中的各种难题。我们要把庞大的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就需要解决金融市场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完成金融深化的各项任务。我们要减少发展对世界资源和能源的依赖和压力,就需要改变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结构特征,从整体上提升我们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我们要依靠科技创新来实现结构升级,减少消耗,就需要解决科技进步中的各种体制与机制问题。

坚持科学发展观: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表现

和平发展是我国统筹处理内政外交问题的一个核心理念和总体战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表现,将产生深远的国际影响。

从历史事实看,许多大国的崛起是以非和平的方式(即战争)为本国获得资源和拓展市场开辟道路的。中国提出和平发展战略,不仅表明中国对自身实现发展的道路选择,而且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国力在不断提升,虽然还没有真正强大,但中国已经及时发现了自身庞大的经济规模及高速增长对世界的影响。中国不会采用世界上一些大国崛起的传统模式,以政治的乃至军事的手段为自己拓展市场、寻找资源,而是从长远战略上提出了和平发展的道路选择。这是世界历史上所没有的。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在明确自身成为强国的同时,强调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含义,更广泛地表现在经济上与各国共同发展,减少在市场、资源的竞争等方面对各国的压力———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深刻地证明了这一点。因而中国倡导的不只是消除历史上大国崛起对世界的武力争夺,而且是要实现世界的共赢。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对世界负责的发展观。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也共有一个地球。对个别国家来说,其国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有可能建立在对外部资源的依赖上,但人类总体却不可能这样。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中国不是把解决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建立在依靠外部条件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依靠自身力量的基础上,事实上也是把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把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这种负责任大国的态度,在世界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尤其是目前中国自身还不那么发达,还面临着十分艰巨的发展任务,强调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共赢的责任心。

总之,和平发展道路既是中国的国际战略和外交宣言,也是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复兴之路。它将创造史无前例的强国进程,也将改变大国兴盛的历史模式;它将造福于中华民族,也将有利于整个世界。 (作者张幼文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文汇报 2004年6月14日


张幼文:中国和平崛起与世界共赢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