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云: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随后,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贯彻200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的是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确立科学发展观,对于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至关重要。这既是我国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阐述和明确定位。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全面发展,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又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还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以及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完善等);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是指社会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如经济、政治和文化;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我国东、中、西部)之间以及社会系统与自然、人等其他系统之间在发展的速度、比例、顺序等方面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安排,既要有侧重点,又要兼顾各方,做到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更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明确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目标和任务。实现这样的目标和任务,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我们要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也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从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矛盾和国际发展经验来看,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至关重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而不可回避,必须逐步解决而不可任其发展。还要看到,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在这一阶段,有可能出现两种发展结果:一种是搞得好,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另一种是搞得不好,往往出现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这个重要阶段,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不是要放弃或轻视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经济。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作者熊云: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副教授、博士)

中国网 2004年3月29日


新华时评:科学发展观是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
温家宝: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今年两会新亮点:科学发展观、修宪、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之求解篇:统筹经济社会 实现全面进步
科学发展观之认识篇:中央为何提出科学发展观?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