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竹:确立新发展观须实现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

要全面理解新发展观的含义

眼下,实践新发展观和建立新发展模式已经提到党和政府工作的议事议程,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人们一般认为发展模式的转变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层次,基本上是完成“九五”时期提出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即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包括资本、土地、劳动力在内的大量的物质要素的投入,追求发展速度为主要目标和粗放式的增长,转变到更多依靠非物质要素的投入,包括人力资本、技术要素等等;第二个层面是制度要素,包括政府职能转变、银行体制、国有企业等等。从“十五”时期出现的能源问题和资源问题看,依靠高投入,维持GDP高增长,终非长久之计。但是,我们认为,要真正建立新的发展模式,还必须考虑实现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如果说前面提出建立新发展模式的第一、二个含义主要是依靠政府和企业政策及战略投入的话,那么,第三层含义则主要依靠政府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否则,实践新的发展观将是一句空话。

实现消费模式的转变,从根本说是体现以人为中心的、以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目的的社会发展观。目前的消费模式是一种以消耗资源和浪费资源为特征的发展模式,从根本上体现了旧的发展观,其狭隘、局限的弊端已日益显现。新的发展观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体制要素的投入,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新的发展观是一种完整而系统的发展观,它强调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它强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它强调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简言之,新的发展观是以人为中心的、以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目的的社会发展观。

必须把新发展观贯彻到消费领域

当前,在新技术革命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带动下,我国的工业结构将会进一步升级,可能会出现三个趋势:(1)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使工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2)工业的“深加工化”趋势明显,工业制成品的附加值将会明显提高;(3)以钢铁、汽车、石化、机械等为代表的“重型”工业快速成长。由上述三种趋势形成的合力及其作用将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这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信息化和深加工化将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缓解资源供给的压力;同时,深加工化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缓解全社会的就业压力。同时,重型化的趋势也有利于促进工业结构升级,壮大国家的经济实力。但这三个新趋势也会带来相应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环境和资源压力。

面对严峻的资源挑战,我们必须把消费模式的转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推进我国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看到,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能源和资源高消费的基础之上的——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消费模式与我们已经确立的可持续的发展目标是相悖的。事实上,亚洲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活方式也在追求发达国家的模式,引起了经济发展与资源之间的剧烈冲突。因此,仅仅在生产领域和企业界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还是不够的,必须把新发展观原则贯彻到消费领域,贯彻到居民的生活中,建立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才能实现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

对于可持续的消费模式的理解取决于对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我们通常所说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实际上包含了两个要素:人类生存所要求的基本生活质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状态。发展的目的旨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达到人们所追求的可能目标和满足人们必须的生活要求。虽然由于文化的差异,各社会的人民在发展目标的追求上各不相同,但是各国人民一些基本的要求是共同的:能够健康长寿、有受教育的机会、保障基本的生活、享受政治自由、保证人权和安全。人们只有在上述要求都可以满足的情况下,才算是达到了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生活质量。但是,历史和现实的发展都在告诉我们,通过有利于环保的技术来改变生产和消费模式,意味着国际社会的运作方式和生产方式都需要进行革命。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指出,全世界正以不能持续的速度消费产品和服务,这对人类以及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球都会造成严重后果。在当前的全球生态环境危机中,我们所要做的并不仅仅是去修补漏洞,更重要的则是去创造一种将人类与自然界融合在一起的视野,从而确立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观念。用系统论的生态环境观念取代只重经济效益的观念,实现立足点的转换,即所追求的效益应以有利于人与自然这一共生系统的进化这一更为广阔的目标为其基本内涵。

如何实现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的根本转变

(一)全球合作,借鉴国际上有益的经验

实践证明,全球化正在加剧并没有缩小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的社会差距,因此在全球化问题上,国际社会必须重新回顾、思考和调整过去的政策。改变全球生产和消费模式,需要改革不合理的国际金融、贸易、投资等体制,发达国家要在农业补贴、市场准入、发展援助等方面迈出更大的步子。

充分利用能源的最佳方案是实现其循环使用,这样就能大量减少原料和能源的耗损。目前,欧洲和北美的—些城市已采取这种方法达10年之久,家庭废物减少了59%,它们的最终目标是减少90%。一些产品,如电脑和汽车等,正在重新设计,以使它们都易于再次使用。

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存在着密切关系。我们可以通过绿色消费行动消费者有意识的选择对环境有利的商品,引导企业提供有益于环境的商品。在英国和美国曾出版了《绿色消费指南》,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我们也可以参考他们的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具体情况的“绿色消费指南”,减少或扬弃下列产品:危及消费者或他人健康的产品;在生产、使用或废弃中明显伤害环境的产品;生产、使用或废弃期间消耗大量资源的产品;带有过分包装、多余特征的产品,或由于产品的寿命过短等原因引起不必要浪费的产品;从濒临灭绝的物种或者环境资源中获得材料而制成的产品;包含了虐待动物、不必要的乱捕滥猎行为的产品;对别国造成不利影响的产品,等等。

(二)从改变生产模式入手

由消费市场引导的观念和时尚使自然界的一切有了新的消费用途之后,其直接后果就是人类加速了对自然界的掠夺步伐。在受观念、时尚和方便性支持的大量消费的生活方式形成以后,要把它转变为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就必须对造成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物的大量生产的方式动手术,否则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除非对消费有所节制,否则我们的子孙将继承一个由于我们的过渡消费而变得贫瘠的地球。改革的第一步并不复杂,只是让人们认识到我们正在造成的损害以及怎样避免它。新价值观从不抽象到来,他们往往与具体的情况、崭新的现实以及新的世界的理解一起到来。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将是21世纪的一项战略任务,应通过各种途径向人们传播环境保护的新思想、新道德、新观念、新文化、新技术,以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促进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为了建立一个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不仅要改变个人消费者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从体制的层面做出改变。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大环境使得个人消费者没有太多的选择。另外,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产品的制造方式来改变人们的消费模式。

可持续消费模式的特点是有意识地较少消费。为了实现可持续消费模式,必需合理使用土地、交通工具、水资源和处理固体废弃物。这四个因素具体到生活方式上就是建立可持续的交通模式、住宅模式、奢侈品消费模式、非传统食品、非传统服装和能源密集型产品的消费模式。

(三)建立全面发展的消费文化

推进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给人类创造了在日常生活中去思考环境问题的机会。这里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不能把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只当作个人行为的问题,而是要形成新的共同的生活方式、扩大共同生活圈。在共同协作中进行交流是把环境问题理解为人类自身的问题的一个关键。现在重要的是要具体考虑自己的生活方式对环境保护起什么作用,这样,我们才知道自己的努力与环境保护存在怎样的联系,进而认识到引起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方向。

(四)政府要在实现消费模式的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

政府要有长远眼光,不要为一时的扩大内需而造成长久的生态和环境灾难。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政策干预是必要的。必要的经济手段,诸如价格政策、税收政策等等,对于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至关重要。

在倡导可持续消费方式的政策中,必须尊重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选择,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保护社会低收入阶层的利益和社会上易受损害群体的利益。(作者丁元竹: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宏观研究院)

中国经济时报 2004年3月22日


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两大矛盾和六大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丁元竹:我国当前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
丁元竹:从实践高度认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十大因素正在影响中国近中期的发展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