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应奎:聚焦深层次体制性障碍

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仍存在许多比较严重的问题,其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这一判断非常及时、非常重要,也切中了问题的要害。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需要消除以下方面的体制性障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障碍之一:城乡体制分割与二元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体制分割是一个严重的体制障碍问题,它从根本上制约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

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给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巨大的恶果。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就是其真实的写照。目前,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这“三农”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农业人口比重高、农村城镇化程度低以及农民贫困人口多,是三大头等重要的问题。如2000年农业人口世界平均为42.4%,发达国家平均为3%,而我国高达66.6%;城市化程度世界平均为47%,发达国家平均在80%以上,而我国只达到36%;而农村贫困问题则更加严重,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按年人均纯收入不足825元计算在9000万以上,全国35%左右的县为赤字县,乡镇债务如果按每个乡平均计算即达400万,村级债务如果按每个村平均计算达到20万。由此可见,城乡二元结构严重阻碍着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按照十六大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障碍之二: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差别待遇

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差别待遇问题是种种体制弊端的重中之重。譬如,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差别待遇问题,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差别待遇问题,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差别待遇问题,以及竞争性企业与非竞争性企业的差别待遇问题等。例如,在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方面,2002年底全部中资金融机构金融资产26.5万亿元,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14.5万亿(59%),承担着重点企业贷款90%和重点工程贷款75%。在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方面,目前80%的银行资金贷给大型国有企业,广大中小企业仅为20%左右,而在去年后者所占的主要经济份额分别为工业总产值的60%、利税的40%、出口的60%、就业的75%,90%中小企业为民营企业。在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方面,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两套税制,税前列支标准和税后优惠不同,税负差异很大,不利于企业间的公平竞争。另外,在竞争性企业与非竞争性企业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公平的政策待遇问题。

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差别待遇是当前市场经济中最大的不公平问题。它所大量产生的非国民待遇现象,在市场准入、资源配给、资金供应、信息占有、税赋标准、技术支持和公共服务甚至政治动员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例如,目前在我国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债权债务问题,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制约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银行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障碍。

显而易见,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差别待遇问题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差甚远,也与WTO的根本精神相违背。WTO要求政府不能用非市场的手段,偏袒或者歧视任何市场主体,人为地营造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尤其是要改变政企合一的做法。

障碍之三:政府职能的失位

政府是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重要的引导、维护和保障作用。我国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需要建立规范的政府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开放25年以来,我国政府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相比,政府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仍显缓慢,特别是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高度集权、不计成本、盲目干预等体制弊端仍然存在。

大量应该由市场或社会承担的职能由政府独揽,或者应该由政府来承担的职能,却由市场或社会来完成。如在基础技术创新、基本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社会救济、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由此导致种种政府行为失当问题,即人们常说的 “越位”、“错位”和“缺位”现象。导致该管的没管,不该管的乱管。一些重要的市场制度,如风险防范机制、危机处理机制等很薄弱。在经济管理部门里,既存在“多龙治水”、多部门干预的职责不清、互相扯皮现象,又存在管理真空、无人负责现象。

问题的实质是要解决公共权力机构与体制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重新建构的问题。另外,我们在面临克服这些旧体制弊端的同时,国内经济体制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任务也十分艰巨。(田应奎)

学习时报 2003年12月9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