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经济现象中的本质问题

即将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之一,是讨论研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

应该说,从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问题被提出来之后,这一问题就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焦点。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认为,《决定》把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是上个世纪90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风雨兼程的十年时间过去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的关注度丝毫没有降低。原因何在?

中国经济在经过了连续高增长后,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内需不足、失业率上升、农民增收困难、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等等。而透过这些经济现象,人们已经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经济发展中这些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说到底是其背后深层次的体制原因。

其一:农民问题,从根本上说是过去体制导致的结构失衡问题。而就中国的特点说,农民问题不解决,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状况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主要是农村劳动力过剩,导致收入低下,购买力严重不足,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收入差距迅速拉开,成为抑制中国经济增长和物价走低的重要原因。

其二:经济结构不合理。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投资增长过快、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等等,都离不开体制的局限。对于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许多专家的看法是一致的,经济生活中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不高,政府对企业活动干预过多。一是地方经济发展速度体现了政府的政绩,二是领导者在任上要搞形象工程,其结果就是加大投资,不合理开发土地,“开发区”、“CBD”到处开花。而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投资的非理性膨胀,一旦出现问题最后却没有人对此负责。

其三:扩大内需问题。尽管市场上有不少消费热点,但从总体看,我国最终消费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偏低,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没有被充分发挥。而体制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在收入分配体制的不合理和部分行业的行政垄断。收入分配体制的不合理导致贫富日益分化,大多数人有巨大的消费需求却受制于收入;而一些靠行政垄断而不是靠竞争取胜的行业,价格高,服务差,严重伤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加上反垄断法一直没有出台,这些行业面对社会的批评才能一直安之若素。

其四:劳动力就业问题。仅举其中的一点,过去计划经济大锅饭体制导致了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障碍,在今天这些企业的发展还有重重困难,如资金问题就一直困扰着它们,而这些企业恰恰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生力军。

以上种种,由经济现象反映出的深层次体制问题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又比如国企改革、金融改革等等。以上这些涉及城乡协调发展、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等的全局性问题,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现在,国际国内发展的内外环境决定了我国“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适当平衡各种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降低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而完成上述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协调与和谐为目标。有专家认为,这种协调与和谐表现在如下八个方面:地区之间的协调;城乡之间的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之间的协调;纵向(中央和地方)、横向(部门之间)关系的协调;开放和创新能力之间的协调;近期和长远之间的协调。而实现这些协调必须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继续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中国共产党人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实践证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轨,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国经济已开始更多地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求发展、求突破。而制度的创新,也为理论的创新、科技的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进而带来了中国社会生产力新的飞跃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当然,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也是如此。目前结构调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结构调整已开始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由局部、单项的调整向全局性、系统性调整转变。但是,如果中国经济要在新形势下实现更大的飞跃,社会更加协调地发展,毫无疑问,在体制方面的改革就必须更进一步。 (凌燕)

金融时报 (2003年10月10日)


卢中原:四大突破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十六届三中全会备受关注 寄望直面深层次体制障碍
十六届三中全会10月11日召开 将审议修宪建议
常修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存在三类问题
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改革中寻找发展动力
迟福林:以人为本,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如何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