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法国青年人示威的背后:“社会病”与走向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3 月20 日 | 文章来源:中国网

自3月初以来,法国连续发生大规模青年人示威,反对德维尔潘政府推出的“首次雇佣合同”法案。表面上看,这些大规模示威仅针对劳动力市场改革,因为它导致了青年就业岗位的“不稳定”,实际上它与2005年法国人否决《欧盟宪法条约》一样,反映了法国在全球化和区域化大潮下,欲通过加强“社会保护”来维持表面繁荣的思维僵化、墨守成规的深层心理。这种心理导致法国社会走进了“不改革则无法应对竞争,而改革则必然引发社会反抗”的怪圈,其社会发展面临空前的挑战。

“首次雇佣合同”算是一个“好合同”

众所周知,法国经济长期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特别是青年人的失业率一直维持在23%左右。但法国的企业由于受劳动法束缚,不能随意解雇旧雇员,当然更不敢雇佣没有工作经验的新人。其后果是,企业因缺少新人而日渐失去活力,而同时青年人又无法找到工作,很多青年人或“毕业即失业”,或因害怕走上劳动力市场而不得不延长学业。特别是接受学校教育较少、未经技术培训的青年人,要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更难。

据统计,法国每年有6万人离开学校时拿不到任何文凭,4年之后他们当中有40%的人处于失业状态。政府的初衷是通过“首次雇佣合同”鼓励企业更多地雇佣这些新人,也借此推动青年人冲破传统观念,为法国劳动力市场带来新的空气。法国政府的报告指出,“首次雇佣合同”实施后,将与去年实施的“新雇佣合同”一起,创造7万个工作岗位,这将大大缓解青年人失业的“燃眉之急”。但青年人似乎并不领情,因为这一合同让其产生了更多的“不安全感”。

从根本上看,劳动力市场改革乃是法国对其经济社会模式进行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在全球化的巨大压力下,欲使劳动力市场更加灵活、以应对外界低成本的劳动力竞争的一种积极措施。但是由于本次“首次雇佣合同”仅仅针对青年人劳动市场,一个雇佣26岁以下青年人的企业,可以在2年内不需任何理由即可自由将其解雇,而与此同时,法国的大部分劳动力仍在享受高度的社会保护,不能被随意解雇,尤其是法国公务员仍在享受终生的社会福利。这一落差让青年人心中产生了巨大的不平衡感,将自己看作是改革的受害者,他们要求享受与其前辈同样的社会保障。当然,由于政府在出台该措施之前操之过急,未能向青年人做充分的解释,因而导致了青年人的不理解,这也是目前示威不断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我们从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到,在经过1/4个世纪僵化的社会模式的“保护”之后,法国青年人的思维也已逐渐“老化”,政府今后的经济与社会改革可能将面临巨大的困难;“首次雇佣合同”之争只是“冰山的一角”,是法国“社会病”的症状之一。

法国患上“社会病”

法国的“社会病”,不仅指法国的经济与社会模式难以适应全球化与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更指的是在经济与社会改革的大背景下,民众心态严重失衡、空前脆弱,对改革患上“过敏和恐惧症”。这两大问题纠缠在一起,使法国社会进入“冲突多发期”,严重干扰了国家经济与社会改革的进程,也使法国更难自如地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首先,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使法国社会模式日益老化。

法国采用的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它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与协调,缩小贫富差距,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授惠于所有民众。冷战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这种模式的结构性弊病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高福利增加社会负担,无力应对全球经济竞争。高工资、高社会补贴、高社会保障,尽管给予了人们一定的生活保障,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但也直接造成了社会成本高、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的后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根本无力应对来自低工资、低成本国家的竞争;二是高税收使企业日益外迁,国内就业岗位大量流失。企业税种繁多、赋税沉重直接导致企业再投资减少,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的能力减弱。此外,为缓解全球化竞争下的“生存压力”,规避国内高税收弊端,劳动密集型企业外迁增多,目标是中东欧、地中海、亚洲和中国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和国家,导致传统企业衰退严重,工人大量失业;三是劳动力市场的僵化体制难以抵御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冲击。法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力市场是以终生就业为目的进行组织,有关劳动契约的社会谈判不是在企业层面而是在国家层面进行,不是以合同方式签订,而是以法令形式规定,企业不能随便解雇工人。在国家的“保护”下,就业岗位很难实现流动。特别是公共部门人员占全国劳动力人口的35%,国家对其的保护更为严重。一旦企业由于私有化或其他原因,需要取消一些工作岗位,工会就会以组织工人罢工、示威等形式,向企业和国家施加压力,而国家也往往因压力过大而取消某些必要的改革。

其次,在经济与社会改革的巨大压力下,普通民众的心态日渐消极,将矛头转向主张实行自由主义改革的政府,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

为从根本上改变结构弊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历届法国政府都从改革经济与社会发展模式、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等多方面入手,试图恢复经济活力,以经济增长带动创造更多的劳动岗位。但改革首先触及到的是中下层民众的利益,如公共服务部门工作岗位越来越不稳定,个人在福利体制中承担的经济责任越来越大,而且经济结构调整使传统生产部门劳动力过剩,创新不足、经济增长缓慢难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企业外迁移更造成国内失业人口迅速提高。为维护自己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利益,法国人或通过制度内的方式(如通过“公投”否决《欧盟宪法条约》)、或通过制度外的方式(如示威游行、与政府发生冲突等)否决政府的改革政策。2005年拉法兰政府提出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措施,在法国曾引发两个“罢工月”。德维尔潘政府此次推出“首次雇佣合同”,是法国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改革的初步尝试,同样遭到了青年人的普遍反对,再次反映了法国人非但不采取积极姿态适应改革、而一味要求“社会保护”的自私心理。

法国走向哪里

在法国人抗拒改革的背后,隐藏的是其不健康的“保护心态”。这种心态使法国在全球化与区域化的激烈竞争中,不但将国家的保护作为抵御欧洲范围内竞争的主要手段,还将欧洲一体化作为抵御全球化的工具。近期法国盛行的“经济爱国主义”,即是以“爱国”为名,行“保护主义”之实,反对其欧洲伙伴国对其国有企业的并购。此外,法国还积极为欧洲的扩大“设限”,防止欧盟扩大带来的内部竞争伤及自己。希拉克强调,法国“将遵守对欧洲扩大的承诺,但条件是,欲入盟国家必须遵守所有的条件。与土耳其的谈判只是漫长而艰巨的道路的开始,结果还不确定,它必须完全遵守欧洲的价值观和规则”。对欧洲以外的国家,法国则强调欧洲的“保护功能”。希拉克明确指出,“欧洲计划的核心是‘团结’,应通过保持团结更好地捍卫欧洲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世界中的经济利益,特别是要做到欧洲优先,严格地捍卫欧洲的贸易利益,反对不正当竞争”。2005年宪法“公投”期间,法国举国上下将攻击的矛头指向中国纺织品进口,要求欧盟对中国纺织品限定配额,无疑就是这种政策的主要体现。

法国人生活在这种不正常的消极心态之中,毫无疑问会对国家未来的社会发展走向产生影响。可以相信,今后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上台,如果不能消除民众对全球化的“恐惧心理”,不能引导国家拥有积极、开放、乐观的态度,任何改革都无法进行,即使勉强开始,也不会取得成功。那样,即使法国目前仍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拥有众多的经济发展王牌,在航空航天、核能、高速铁路等领域均占据世界领先地位,也不能保证不被其他国家甩在身后。因此,法国目前的关键,在于它是否勇敢地正视竞争,勇敢地进行改革,而不是躲在旧有的社会模式“保护伞”下,看着其他国家大步前行,自己空自发出“衰落”的哀叹。(王朝晖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