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制改革重于货币政策改进  

    当前,货币政策目标不能顺畅实现,潜在资金不能灵活地转化为现实的货币供应量,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出现体制性梗阻。如国有商业银行出现体制性的贷款乏力,偏好于持有大量国债;利率没有市场化,货币政策传导信号失真;金融市场不健全,货币政策传导路径偏窄等,这都表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病症”,需要医治。

    

    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在稳步发展,一些重要指标超过预期。这是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也包括货币政策做出的贡献。货币政策方面,最为各方关注的指标是:上半年货币供应量总体看有提高,对支持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如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4.7%;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2%。同时,金融机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结益同比增加几十亿元。

    

    上半年金融运行的主要特点也是取得成效的原因:一是外汇占款仍是投放基础货币最主要的渠道。从基础货币供给的贷款、再贷款和结售汇渠道看,外汇占款增加较多,成为主渠道。这反映出我国经济生活中,对外开放部分作用在继续增强,贡献度也在提高。二是央行调控商业行信用规模的力度保持稳定。商业银行扣除6%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之后的备付金比率,近几年始终保持在7%左右。三是利率政策着眼于扩大信贷,保持着低水平。6月末,银行间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2.04%,债券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1.95%,分别比年初下降0.32和0.19个百分点。货币市场利率持续稳步下降,1998年初为8%左右,目前已降为2%左右。四是金融机构外汇贷款扭转三年来持续下降的态势。截至6月末,金融机构外汇贷款余额近千亿美元,同比多增加近百亿美元。当然,这与外汇储蓄稳步增长分不开,6月末,金融机构外汇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3.8%;其中外汇储蓄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3.3%。五是人民币跟随美元走低,6月末,人民币相对于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平均下跌5.4%,同期人民币对日元和欧元的双边汇率分别下跌9.7%和11.4%。这对出口应当是有促进作用的。

    

    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政策突出了一个“稳”,政策执行始终保持了年初预定的力度,没有出现大的调整。货币信贷的稳定增长与经济的平稳增长同时持续出现,这是比较少见的。

    

    货币供应结构性偏紧的问题不容忽视

    

    当前资金结构性供求不平衡问题引起各方关注。主要表现,一是部分中小企业贷款难;二是县域经济尤其是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严重不足;三是农民贷款难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从货币流动性(M1/M2)的角度看,2001年增量货币流动性比例为33.2%,降幅达16.5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为36.25%,比去年同期回落2个百分点。流动性有所下降,这一点又反映出结构性偏紧中存在总量偏紧的因素。

    

    正因为如此,当前的通货紧缩趋势,比如出现居民消费价格从2001年11月份以来,连续8个月负增长情况,要全面把握其产生原因。一方面有正常的价格下降因素,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下调了5000多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取消了一部分商品的进口配额的原因;技术进步使商品成本进而价格下降;农民购买力低、消费少等原因。另一方面,也与供大于求总格局仍然没有改变,失业增加和货币供应结构性偏紧等需改进的因素有关系。

    

    物价水平如果继续走低,会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不利于企业发展,也不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资金收益率。因此,“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积极点,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稳健点”,这个提醒是有一定道理的。

    

    现在,金融管理当局正在设法解决货币供应中存在的结构性偏紧问题。如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支持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的龙头企业的贷款;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分支行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如实行利率浮动幅度;稳步发展个人住房消费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和助学贷款;完善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业务以及完善公开市场操作模式等。这些措施或思路都是必要的,有益的。当然,制定货币政策,应重引导,重信号,重企业反馈;不能过于看重货币量规模,也要防止行政干预式调控。

    

    根本问题在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近年货币政策方向是正确的,但货币政策目标并不能顺畅实现;潜在的资金供给量很大,但并不能灵活地转化为现实的货币供应量。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出现体制性梗阻。比如说,国有商业银行出现体制性的贷款乏力,偏好于持有大量国债;利率没市场化,货币政策传导信号失真;金融市场不健全,货币政策传导路径偏窄等。这些问题都表明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病症”,需要医治。总之,金融体制改革比货币政策体系改进更为重要。

    

    金融体制改革早已经形成了全面规划,但付诸实施不是很容易的。近期有什么办法?我认为,可以借入WTO之力,推动金融机构竞争;借各方对政府解决市场失灵的要求,培育、扶植有信誉、有竞争力、有市场发展前途的各类金融机构;借强调民间投资重要性的共识,强化金融市场调节功能;借各方对金融体制性萎缩的批评,反思在清理、整顿金融秩序中的方式、力度和效果。总之,金融体制改革,既要防范金融风险而强化监管机制。(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 李晓西)

     中证网 2002年7月26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