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融资融券破冰:机遇风险并行 投资者宜慎行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7 月11 日 | 文章来源:新华网

新上市公司陆续亮相,特别是超级大盘股中国银行上市交易后,A股市场的资金供给成为各界关注的问题。而作为有效解决该问题的融资融券业务,经历了市场的广泛争论后终于与世人见面。

中国证监会日前出台《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宣布将于8月1日起实施。作为配套规则,《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内部控制指引》也同时颁布。专业人士认为,办法的推出意味着融资融券业务即将在国内证券市场启动,它不仅解决困扰资本市场的资金供给问题,更预示着内地证券市场将发生一次重大的交易制度改革。

意义何在

融资融券业务,是指证券公司向客户出借资金供其买入证券、出借证券供其卖出的经营活动。通俗地讲,就是证券信用交易,刨舌券商对投资者的融资、融券和金融机构对券商的融资、融券四种。

融资融券业务由于以信用交易为基础.具有资金杠杆作用,所以它的出现首先解决的是资本市场的资金问题。广州万隆证券咨询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融资融券业务可以给二级市场带来资金和股票多次利用的复利性质机会,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加大市场的入市资金,同时也为银行中累计不少的流动性释放到股市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据介绍,首批进行融资融券试点券商就有望给市场带来约80亿元的增量资金。

广州万隆认为,融资融券者往往也是市场中最为活跃的交易者,对市场机会的把握,对信息的快速反应,和对股价的合理定位都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所以融资融券成为价格发现功能实现的主要推动力量。

而东吴证券分析师曹妍则表示,融资融券业务一是满足了投资者多样化的投资需求,为投资者提供新的风险管理工具:二是有利于增强证券市场的活跃程度,平滑市场价格波动,改变证券市场只有涨时才能赚钱的"单边市"的状况,形成证券市场内在的稳定机制。

券商两极分化

据悉,证券会发布《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后,一些证券公司发布公告表示积极申请开展该业务资格。市场预计初期将会有3到5家证券公司获批。目前被市场看好的有中金公司、中信证券、国泰君安、华泰证券、招商证券等实力雄厚的证券公司。特别是由于中信证券引入中国人寿集团和中国人寿股份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净资本规模达到业内第一,7月3目在办法出台前一天股价增幅达到8.59%。

办法要求,试点券商应该具备已被证券业协会评审为创新试点类证券公司、最近6个月净资本均在12亿元以上、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方案已经证监会认可等七项条件。

广州万隆认为,由于融资融券本身的许可证制度和规则,这一业务的推出必然将加速这一行业的两极分化。首先,许可证制度无疑将使得规模实力较好的券商能够优先开展这一业务,中小券商则无缘触及;其次,融资融券的规模和券商本身的净资本是紧密相关的,这就决定净资本大的券商能够提供更大的融资额,这将促使很多机构等大客户考虑到自身的融资融券需求而逐步流向大券商。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活跃的券商有118家,而具备办法要求的只有13家。可以预见,券商内部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局面将最终出现。

投资者慎行

办法出台后,有市场人士形象比喻"股民可借钱炒股"了。平常投资者炒股时,每一手对应相应的自有资金或市值,但在融资融券办法出台后,两者可以被放大。比如,某投资者自有资金200万元,在获得融资融券资格后,如果认为某股股价有进一步会上涨,就可以用200万元进行质押,假i皴口果再融资50万元买入该股,这样就会持有250万元市值。

但是,收益与风险同在,融资融券业务让投资者的盈利模式会发生巨大改变,也让投资者承受相应的风险。如果投资者对行情判断失误,不仅要陪上自有资金,还会背上欠下证券公司的巨额债务。

为此,办法规定证券公司应当了解客户的基本情况,制定选择客户的具体标准,向具有相应的证券投资经验、风险承担能力和良好的资信状况的客户提供融资、融券服务,并规定证券公司向客户融资、融券,应当收取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客户融资买入的证券和融券卖出所得资金,也自动成为对证券公司的担保物。

曹妍认为,融资融券是一把双刃箭,即使是在成熟市场,融资融券也是一项风险较高的业务,只有在具备一定的证券投资经验和相应的风险承担能力,并了解相关业务规则后,才能参与这种交易。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