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世行:东亚金融市场应进一步多样化 完善市场定价机制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6 月23 日 | 文章来源:中国网

世界银行报告指出:东亚地区要充分利用1.6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和9.6万亿国内金融部门资产,就需要通过发展证券市场以改进中介服务,进一步实现金融市场多样化,并提供风险的市场定价

2006年6月22日,香港金管局和世界银行共同召开会议,探索东亚金融发展之路。世界银行在会上发布了题为《东亚金融:通向健全市场之路》的报告。

该报告建议,东亚金融系统可以改进对迅速积累的外汇储备和国内金融部门资产的有效利用。尽管银行系统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业已恢复活力,能够提供可靠的储蓄服务和实现客户基础的多样化,但股票和债券的证券市场仍需要进一步发展。

该报告提出,到去年年底的1.6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和9.6万亿美元金融部门资产积累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发展。

世界银行代理副行长兼财务主管肯尼斯·雷在会议发言中指出:“这些资产不仅反映出大量资金流入的恢复,也反映出该地区本身的储蓄-数额已达到美国金融市场的近四分之一,日本的一半。这是一项巨大的成就。这些资产为国际金融环境动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缓冲,为该地区在未来数年满足本身需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

该报告主张,在动员资源方面取得的成功需要由金融市场多样化来支持,辅之以适当开发风险共担、转移和定价机制。

报告认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东亚金融部门应具备至少三个特点:1、能力高度多样化,以满足日益复杂成熟的各经济体的需求;2、提供高效率的金融服务;3、机构强健以承受快速变化的全球化世界经济环境中的各种冲击。政策制定者需要意识到,通过衍生工具,风险从较强的私营银行向国有银行转移,以及从银行向监管较差的非银行机构转移。

报告指出,虽然证券市场在过去9年增长了300%,不过,拥有高达5.5万亿美元资产的银行业仍然在东亚金融部门占主导地位。虽然该地区高达1.5万亿美元的机构投资者基础是庞大的,但在目前商业银行拥有大量存款的条件下,仍具有可观的未来增长潜力。报告指出,要进一步发展证券市场,就需要培育更大的流动性和效率。

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首席经济学家霍米·卡拉思说:“虽然在加强该地区的银行部门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政策制定者需要集中精力进一步发展证券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证券市场的增长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政府发行的债券,主要是用于银行系统重组。关键问题是二级市场缺乏流动性,影响了这些市场的效率,并限制了公司债券市场的总体规模。”报告指出,影响这些市场的效率和流动性的因素包括为证券准确定价的信息获取,高交易成本,投资者基础的规模有限和差异。报告指出,要提高效率,政策制定者就需要逐个解决这些要素。

报告还注意到,各种推动区域金融合作的倡仪的出现,为金融市场的深化和多样化提供了动力,通过认定跨境投资的障碍,通过提供更大的流动性,通过提供私营部门参与的便利。但是,实施“亚洲债券基金倡仪”的经验表明,国内层面需要协同采取措施。与此同时,区域金融一体化可以大大增加从国内政策措施中获得的收益,使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更具活力。

报告主笔斯沃蒂·高士说:“在本质上,报告承认东亚金融市场取得了重大进步,但继续朝着实现真正健全的金融市场目标前进,仍然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报告指出至少有三个关键问题:

· 加强落实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这些是制度基础-对于使投资者能够准确地为证券定价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东亚各国在加强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的有关法律和监管框架方面,以及在加强会计和审计标准方面,都取得了可观的进步,但还需要更多地关注实施和执行问题。

· 发展配套或辅助基础设施-回购市场、保证金交易和衍生品-如果在一个适当的框架内发展,就能成为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手段。也可使市场参与者能够管理和向更有能力和愿意承担风险的参与者转移风险,从而帮助推进整个健全的金融体系的发展。与此同时,报告注意到存在着通过利用此类工具向风险管理能力较弱的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监管较弱的部门进行不适当的风险转移的潜在危险-尤其是从私营银行向国有银行转移风险,从银行向非银行金融机构转移风险的问题。这就要求管理者和监督者采取主动措施进行监测和遏制这些风险。

· 扩大和使投资者基础多样化的需要。具有不同偏好和胃口的投资者的参与,有助于增加交易量和流动性,提高市场效率。这就要求进一步发展国内的机构投资者基础-养老基金、保险和共同基金-以及培育更大的区域金融一体化。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