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高考线下生莫灰心 五大途径可走进高校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7 月6 日 | 文章来源:21CN

尽管本市普通高校的招生计划每年都有增加,但在考生数大于计划数的情况下,不能被自己心仪高校录取的情况在所难免,对于这些考生来说,政府现已构筑了终身教育的平台,为他们提供了继续深造的多种途径。对于那些未被自己心仪的高校和专业录取的考生,可以圆自己理想的渠道有很多。除了秋考外,通过这些渠道,他们也能将复旦、交大等心仪大学的文凭拿到手。

1、每年复旦、华东师大、上海大学等高校组织的“插班生”选拔考试

本市复旦、华师大、华理、上戏、上大等5所高校部分专业进行普通高校招收插班生试点方案,对象为在校一年级优秀学生。凡一年级所修的课程中,当年考试成绩有不及格者,不得报考。各试点院校一般于5月底接受考生报名和组织填报志愿。每位考生只能填报1所学校。插班生选拔考试一般在6月中、下旬进行。8月上旬录取结束。9月,插班新生进入相应学校本科二年级就读。

该考试适合高考时第一志愿高校差几分落选者。但由于“插班生”考试由招生院校自主命题,招收名额较少,各校精英云集,竞争非常激烈。

2、普通高校招收应届高职(高专)毕业生的“专升本”考试

上海交通大学等本市18所本科院校可以招收“专升本”新生。可以参加本市普通高校“专升本”的本市普通专科(高职)院校有64所。具体名单考生可前往市教委网站查询。今年本市招收“专升本”新生的名额,总体控制在本市普通高校2006年专科(含高职)应届毕业生总数的5%以内。

“专升本”报考对象为本市普通高校和上海考生被外地高校录取的当年应届专科(含高职)应届专科(含高职)毕业生(不含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考生须持有符合要求的英语四级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方可报考。

今年由于抬高报考门槛,报考人数较少。接下来几年考生人数仍将呈上升趋势。

3、每年10月举行的成人高校招生考试

上海现有21所成人高校,经教育部审定核准的广播电视大学、职工高等学校、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独立设置的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所属的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实行全国统一招生,并选用脱产、业余(包括半脱产、夜大学)等形式进行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起点升本科、高中起点升本科和高职(高专)三种。本市在职、从业人员和社会其他人员均可报考。每年8月报名,10月考试,12月录取结束,春节后入学。

招生对象为应、历届高中、“三校”毕业生(含在职职工)及高职(专科)毕业生,已具有本、专科以上学历文凭的在职从业、待业人员也可报考各类成人高校。其学习形式多样,教学点较多。

高中毕业生参加成人高考被录取的可能性较大。但由于成人高考不设年龄限制,同一班中,学生年龄可能相差几十岁,高中毕业生刚开始并不容易适应这个学习环境。

4、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自学考试采用学分累计制,不设考试年限。每门课程考试合格,即由主考院校颁发该课程的单科合格证书,获相应学分。积满报考院校专业所规定的学分,全部课程考试合格,即由市自考委和主考院校颁发相应的毕业证书。单科考试未合格,可下次再考,直至合格。国家承认其学历,享受普通高校毕业生同等待遇。

自学考试设专科、专升本和独立本科段三种,对考生无学历要求,但本科毕业证书需专科毕业后方能颁发。该考试每年4月和10月举行。学习形式一般可分为自学和自考助学单位学习两种。自学考试宽进严出,其文凭得到国际认可,含金量高。考生可自主选择主考院校和报考专业。但自学考试的通过率较低,线下生想参加自学考试,要有恒心、决心以及刻苦学习的准备。

5、“春考春招”,考生可作半年准备,进行报考

参加年底举行的春季高考是线下生的第一条大路。上海市从2000年起增加了普通高校春季招生考试,从此形成普通高校每年有“两次考试、两次招生”的新模式。试行中的春季高考与传统的秋季高考不尽相同,其主要特点有两个方面:首先,高校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在招生计划上有调节权,生源质量好、学校条件许可,可适当扩大招生名额。其次,考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权。除由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在校学生外,凡符合有关规定者均可在秋考之外再选择参加春考。

与春考相比,高考的招生学校较多,专业的选择面也更广,而春考由于报考人数少,竞争面小,被录取的可能性更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春考或明年秋考。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