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特别策划:反思教育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5 月16 日 | 文章来源:中国网
关注
教育致贫:发展中国家的“超发达现象”
在所有发达国家的统计中,家庭用于子女教育的开支都不超过家庭收入的10%;但在中国农村的家庭中,子女教育所用的开支占了家庭收入的32.6%;而在城市和小城镇家庭中,这个指数分别为25.9%和23.3%. >>>>
教育怎么会成为消费大件?
“教育”之所以能够成为“消费大件”,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学费的高昂以及乱收费、择校费的普遍存在。 >>>>
教育乱收费理直气壮
教育收费混乱情况各地普遍存在,所不同的只是收费名称、标准、比例的不同。以公办高中择校费来说,虽有国家统一的“三限”(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政策,但实际执行起来却是“五花八门”。 >>>>
致贫背后隐含风险
阅读这样的研究报告,体会到的是一种浓烈的羞辱感———既是对国家、社会的羞辱,也是对教育本身的羞辱,或者说,既羞辱于教育的致贫能力,又羞辱于教育本身的贫困。 >>>>
思考

学习美国教育产业化 为何只学会收费

大学教育被公认为是填平一个社会的贫富鸿沟,为穷人的孩子提供上升机会的有效手段,但这个手段无疑是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的,一不留神还会扩大了鸿沟。 >>>>
公民享受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不应以贫困为代价
如何让城乡居民摆脱教育困境,既能接受教育,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又不至于因教育致贫呢?这需要国家充分发挥提供公共产品职能,真正履行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职责和义务,降低教育收费,实现教育公平。>>>>
 
事实

日前,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共同发布了《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 调查显示,教育花费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城市、小城镇、农村的贫困人群中均有40%~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家里有孩子要读书”。>>>>

在近年来中国官方公布的价格举报热点中,“教育乱收费”多次上榜,居于前三甲之列。仅二00三年一月至二00五年八月间,中国便查出教育违规收费十六点九亿元。 >>>>
反思——2006中国教育的开篇语
关注

扩招下的大学生求职路

从2001年到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左右,虽然工作并不好找,但却并不妨碍大学年年扩招, 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14万,而2005年达到了338万,是2001年的3倍。而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总人数将达到413万,就业率是多少,待业人数又是多少,令人关注。 >>>>

大学生“低工资时代”来临

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在2005年大学毕业生从事的各类岗位中,工作半年内月收入最高的是专业技术岗位,月平均收入为2000元—2185元;管理岗位月平均收入为1650元—1880元,居于次席;生产技能岗位的月平均收入为1200元—1500元,位居第三。与2004年相比,月薪分别下降了15%、12%和10%。 >>>>

“大学生身价等同农民工”警示了什么

不久前,涉及25个省(区市)的530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接受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对今年外出务工的月工资平均预期达到1100多元。与此相呼应的是,众多的调查数据显示,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月薪的预期连年下跌,已降至1000元左右。 >>>>

"37元"能否承受公众教育期待之重?

2005年的高校毕业生平均月收入比2003年高出37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字呢?笔者以为,根据公众对教育投资的热情和对教育预期的希冀,可以管窥“37元”对个体、公众乃至社会的影响。关注点有三:第一,“37元”是否与学费上涨幅度相适应?第二,“37元”是否满足了公众的教育预期?第三,“37元”能否进一步激发公众对教育投资的热情? >>>>
思考

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个人就业意愿分析,可以分为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前者是指毕业生在临近毕业时自愿选择不就业,他们对去向另有选择,如准备出国留学、考研、自主创业等等。而非自愿失业,则是指愿意就业的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顺利就业。很明显,后者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也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
 
事实

截至2005年底,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在校生数21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 1999年—2004年全国新建大学生公寓约7200万平方米,新建学生食堂1200万平方米,是新中国头50年总和的近3倍,保障了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 >>>>

《国家发改委官方网发布《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消息称,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

反思——2006中国教育的开篇语
关注

遭遇就业尴尬

研究生们遭遇就业尴尬,还和当前研究生的培养“鱼龙混杂”有关。由于扩招,一些学校的研究生教育成了本科教育,一个导师带几十名研究生,根本无暇“因材施教”,致使研究生的含金量降低。 >>>>
中国研究生们的困惑:读研无用?
降低标准是硕士毕业生面对就业压力的最好办法。刘燕今年将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也不打算考研。在她眼里,所有跑去只招本科生的单位投简历的硕士就是“搅局”的坏蛋。“一个很普通的航运公司,居然有好几十个硕士和MBA跑来‘搅局’,明知道自己通过了也不一定去,白白浪费其他人的面试机会。” >>>>
思考

争创研究型大学疑似“大跃进”

开学了,“建成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口号又被一些大学重提。 我国大约有80所大学明确提出要办研究型大学,其中包括30多所“985”大学以及“211”工程大学中的大多数。此外,不少省属院校也在争创教学研究型大学。 >>>>
研究生选拔程序与价值趋向的制度之思
现在到了对整个研究生教育改革做整体性反思的时候。要反思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紧迫性,要参照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趋势、规律来重新思考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道路问题。既然要做整体性反思,就要确定研究生改革的基本价值趋向,否则很可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
 
事实

从2000年至2004年间,中国重点大学研究生扩招速度明显偏快,博士生的年均增长率为19.5%,硕士生更是达到23.1%。>>>>

考研的这些朋友们拒绝讨论学业以外的东西:问题意识——我们生活的社会存在什么问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思考。>>>>
反思——2006中国教育的开篇语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包括:在现实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中,如何建立政府与学校的正确关系;在市场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确立政府与市场在发展教育上的不同定位和功能;在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中,如何建立、平衡中央与地方管理教育的权限和关系,促进教育的地方化;改善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促进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以保障学术研究的高水平和创造性;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
 
 
相关专题

艺术院校:名利陷阱还是成名梦工场

大学生当村官 "路"在何方
公务员热,热翻天
2005 八个人的教育围城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